夏朝吧 关注:7,728贴子:95,035
  • 23回复贴,共1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起始年代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7-06-18 11:16回复
    因不明觉里,只贴出内容,望各位讨论并补证:
    (1),
    “关于这一问题,最新的碳十四校正年代(注意:并非测定值)表明新砦-龙山止于公元前1870年,新砦二期早段为公元前1870-公元前1790年,晚段(旧称新砦期)为公元前1790-公元前1720年,二里头文化一期则为公元前1735年-公元前1705年。由于仅凭年轮校正所得的年代范围过大,为缩小范围,这一结果事实上是以考古学研究者们的分期为根据进行了补正的,但所谓考古学的分期法本身是因人而异的。换言之,若以新砦·二里头一期早段并行说为前提,也可能产生出另一种的校正年代结果。事实上,新砦二期晚段(旧称新砦期)和二里头遗址一期校正前的测年数据几乎相同。。。”


    2楼2017-06-18 11:18
    收起回复
      (2),徐宏文章中的内容:
      测年专家做了说明:“由于相应段树轮年代校正曲线的关系,二里头文化一期的年代上限在公元前1730~前1880年之间,范围很大,这同1983年的报告是一致的。但若在拟合时使用边界条件来限定,就可以把上限缩小,向公元前1730年靠拢。现在采用新砦文化的系列样品同二里头文化的系列样品一起拟合,可以更客观地把二里头文化一期的年代上限定在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
      测年专家张雪莲、仇士华等在2007年正式公布了关于新砦—二里头—二里岗文化长系列年代测定结果:“新砦早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870~前1790年,新砦晚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790~前1720年,二里头第一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735~前1705年,
      (3)徐宏,2012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依最新系列测年的结果,是公元前1750-前1530之间。但这一测年结果,是以“新砦类遗存”绝对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为前提的。鉴于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都没有发现“新砦类遗存”晚段和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的遗存单位的直接叠压打破关系,加上文化面貌上的共性,包括本人在内的若干学者认为“新砦类遗存”晚段和二里头一期早段同时存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如是,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可能会达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


      3楼2017-06-18 11:22
      回复
        补充:新砦遗址的“三叠层”,下层(一期)为龙山王湾三期文化层,中层(二期)为新砦期文化层,上层(三期)为二里头早期文化层
        另,2008出版的“大型报告书”将上述二期即新砦期文化层分为早晚两期。过去所认知的典型的新砦期,在这本报告中被归为新砦二期晚段。


        4楼2017-06-18 11:44
        回复
          楼主的问题我不感兴趣,但楼主的名字,想请教一下,是什么意思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18 15:28
          收起回复
            杜金鹏、徐宏主编的《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2005年版,杜金鹏撰写的前言谈到遗址的年代:
            “绝对年代,早年曾测定为公元前1900-公元前15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测年范围为公元前1800多年至公元前1500多年。我们采纳暂推定为公元前19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实际上,测年专家们尚未就此达成一致,更未给出一个与考古学家的夏商编年体系相吻合的结论。”
            书中有一篇仇士华、蔡莲珍、冼自强、薄官成写的关于测年的“初步报告”,原刊于《考古》1983年第10期,文章较为详尽地谈论了相关测年的问题。
            比如,对延续时间不太长的遗址,各层位标本的碳十四年代一般不可能与层位顺序完全一致。这就要做一些分析和取舍。
            有三个标本出自同一层位,但测出的年代相差较大,按照木炭标本有可能偏老的理由,选用了最晚的标本数据。
            有的标本物质是碳泥,不太可靠,就弃用了。
            第二期的一个标本,标本提供者在填表时误写为木炭,测定以后发现年代偏近,经检查记录和原样品才发现是碳化谷子,应加250年的碳-13校正,校正后的年代正合适。由于谷子是当年生长的,以它来代表二期年代比较可靠。
            至于树木标本偏老等最基础的常识问题,测年专家不可能不注意到。
            由于同位素分馏效应,不同种类的碳十四标本其年代也有差别,如小米的年代会偏近250年,虽说可以校正,但多一个校正步骤,误差就会随着增加。
            实验室的标本制备过程也难免带来一些误差。
            测年的另一个困难就是在那段时间内大气碳十四浓度变化比较复杂,时高时低。实际相差一、二百年的两个标本,其碳十四放射性水平可能相差不大,或者年代本来相近的两个标本,其碳十四放射性水平可能明显的差别。
            另外常见的问题就是,由于碳十四大气浓度涨落复杂,所以经数论校正后误差范围会更大。所以虽然测定的数据准确可靠,但它的真实日历年代却很不确定。
            就是说转换之后的日历年代误差往往要大于碳十四测年误差,需要用曲线拟合法进行“拟合”,才能最终确定出样品的距今年代。
            这些复杂过程,哪怕是有一点点的闪失或不严谨,就会导致测年数据的不可靠。
            所以碳十四测年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这种技术还不能离开考古学提供的年代信息而独立进行古代文化遗存年代的测定。在操作过程中,碳十四测年工作者要求考古工作者提供尽可能翔实的关于样品年代的考古信息,以方便用曲线拟合法进行年代“拟合”。一些学术观点,比如分期,考古学文化的连续性等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6楼2017-06-19 08:33
            回复
              仇士华的新年代在被国外学者羞辱之后产生,而他在国内是碳十四测年的风向标,所以龙山以来年代普遍后挫200年,这极大地羞辱了中国靠旧测年结果立论的学者们。
              二里头400变200,不再能代表文献中整个的夏朝,二里头以前不见王朝气象(许宏语),夏朝是否被压缩成了200年?可以说,测年新结果一出,大家基本上都噤若寒蝉,夏文化的探索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瓶颈期。郁闷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19 17:10
              收起回复
                这个遗址的年代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年代早和晚有什么不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8-28 09:52
                收起回复
                  造假的必须揭露真相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10-07 2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