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茅山道乐,有吟有曲。又,今跨镇江常州之茅山,古属句容地、名句曲山,其山门题联“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屋”,属道教多系之祖坛。先秦至汉,方士盛行,秦时李明在此炼丹,史传秦始皇东游绍兴归途中于前210年路过茅山召李讨丹;西汉景帝时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赞其为华阳境天,筑庵修道,德润百姓,后人奉为“三茅真君”;南朝齐梁时陶弘景因其三茅司命之府而名茅山,在此修行四十五年、自号华阳隐居,善养生、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梁武帝萧衍为其于天监十三年敕建朱阳馆,天监十五年敕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2]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肇始于诸子之先、而不彰自显,影响所及,周遍百家,延至今日。道家各派均奉老子为鼻祖,奉《老子》《庄子》为《道德真经》《南华真经》。今天道教分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系统。茅山是正一道的主要道场,以正一道符箓派为主。而茅山道教“三宫五观”中位于鬰岗峰的乾元观,迄宋元为上清-茅山系的正一派道场、明中期转全真派:秦时因李明于此炼丹而名炼丹院,李因服丹升入“玄洲之境”、被后人尊为玄洲真人;南梁天监年间,陶弘景居炼丹院、并建 “鬰洞斋室”以追玄洲之迹;唐天宝(742~756)年间因李玄静居此而敕建“栖真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观妙先生朱自英于此筑九层坛设醮行法为皇室奏章求嗣;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赐名“集虚庵”、续敕改称“乾元观”。明山西人闫希言,从湖北太和山全真派学道,嘉靖间来此修真,将全真教与茅山派融合,创全真龙门派闫祖支、即全真龙门派坤道,确立乾元观“全真宗祠”地位。
[3]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作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他在茅山隐居修行期间,继承了道家上清派上清经,编纂了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登真隐诀》及《真灵位业图》等两百余卷道经,传播道教前辈高贵华丽的传道语言(司马虚即Michel Strickmann等西方学者称之为“茅山启示录”)、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道教得以流传于文人士大夫而兴盛,后世演变发展有道教多派,因均以茅山为祖庭,统称“茅山宗”。
[4] 道教科仪,指道场法事。科,可解做动作,《说文》解程、条、本、品等义,《玉律》作程解,故科即程式,荀卿“程者物之准也”,俗话“照本宣科”,即本着一定程序敷演如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如常说的“行礼如仪”。道教徒做道场法事,依不同法事所定不同规矩程式,叫“依科阐事”;其依循“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道教科仪的程序和内容,可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道教科仪概览》。
[5] 乾元观传有道教的科仪和道乐。其道家经乐,为茅山道乐之一,经隋唐之兴盛、宋元二朝又受宫廷宠幸,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正统年《道藏-茅山志》和嘉靖年《茅山志合编》对茅山受皇命所办醮事的节日次序、唱曲、所用法器、乐器、演唱和人员配备等均有详细记录。其初传以笙、箫、管、笛、三弦、琵琶等器乐为主,后演变迄今增有扬琴、古筝、二胡等,有些器种配双人或四人,并增打击乐器,形成器乐、打击乐和声乐的道乐三部。乾元观道教经乐的韵腔,自闫祖改观为全真派,其经韵乐仪,以全真十方正韵为主,既充满全真道韵味、又含正一派道乐成份、还有江南丝竹和戏剧音乐元素,属民乐和诸道乐之典型。
[6] 茅山根据地,是中共抗战6大山头之一,也是离日伪首府南京最近、处于中国最富裕地区苏南的游击区,曾设新四军军部。1938年夏,陈毅东进抗日,于乾元观松风阁设司令部,于宰相堂设政治处。 1938年10月6日,日寇进攻茅山,将乾元观烧毁、并将庙里12名道士全部杀害。
[7] 茅山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处有“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奇观,吉尼斯记录其为“单脉冲声激发音符最多的建筑”——达6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