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五年。
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退守沓中。
前军抵达驿亭时,山河星川一片茫茫,入目俱是檐雪砌白貌。就连亭角也盖在了雪沫之下,只露出四端翘起的飞甍。
姜维翻身下马,刺骨的寒风以刁钻的角度袭进他的衣袍,掠过那顶翮冠也藏不住的灰白鬓角。
他就这样笔直地立在石阶上,像是一柄时刻紧绷的节杖。
一大清早就来宣旨顺便迎接前军的小黄门在这饮足了一个时辰的呛风,一直止不住发颤,却还得硬着头皮将早被冻得又痒又痛的十指继续浸在外,恭恭敬敬地捧着那卷诏书。
此刻见了姜维,黄门只敷衍地细着嗓子,将陛下的旨意读上一遍,就急切地把诏书递去,巴不得赶紧宣完回宫。
姜维安静地听完,极缓地伏身,举臂接诏,而后将黄帛裹仔细,揣在怀里。
黄门静静地待着,往常这样的宣旨结束后,他们都能获得一笔可观的“答谢”,作为辛劳传令的表示。
但姜维连一丁点这样的表示意思也没有。
刘禅一句责惩都没提,语气平淡,仿佛对他这次兵败陇西毫不知情,亦或者,这位皇帝根本也没对北伐寄予什么期望。
黄门终于得了空,一面哆哆嗦嗦将手蜷在叠袖内取暖,一面以一种窥探异类的神情,冷冷注视着离亭而去的姜维。
半晌,待落雪覆去脚印,天地同归一色,他才收回目光,瑟缩着肩膀啐了一口,在阴冽的风中凝出古怪的笑。
他不止一次听过宫里宦奴们的悄然议论,也比这个远近闻名的倔木头远要清楚,皇帝这回是真动了易将的心思。
“你且傲,待一朝替了主将,瞧你可还傲得起来。”
末尾那声叹息落在了风里,须臾便散开,既像是嘲蔑,又像是同情。
回朝本是常态。
年年北伐事毕,无论成败,姜维都得动身赶回成都复命。一为受赏担罚,无论削职引咎,抑或领恩谢赐,必亲自回朝,乞得朝内支持,更为表忠心赤忱,教皇帝放心;二则为暂缓战事,备辎讨粮,募集丁壮,调拨粮秣,悉晓军情。
可这一回却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不寻常,刘禅始终避请不见。
姜维奉折几次,呈递上去请求觐谒的贴子却不知被压搁到了何处,一直无有回音,便也唯有拘家枯等。
其间,赵广来了,说的皆是朝中私议,传陛下有意褫职另任,更有甚者,尚书台称已有人进谏,请陛下暂罢北伐。
......暂罢北伐。
姜维的心底翻涌起些微苦涩。
他在回府路中,途径一家已收桌拾碗的摊,听见两个食客正在说话。
他们说的内容是北伐,所抱持的观点概括起来也就四个字:碌民伤财。
“今年欠收,雪又落得提前,仓廪难实,听说旁的地又闹灾,这不,前街来来回回好几趟的那些黑着脸的,听说都是来请粮赈济的。”
“他们一会儿便该黑着脸回去了。”
“为啥子哦?”
“请粮便意味着放款拨库,可而今的库里还有些什么?”
“......库难道空了?”
“大将军连年北伐,储下的那点点粮食都收上去打仗喽,本来少丁多贫,死人不说,还贴进许多钱财,你说,库能不空吗?前些年闹蝗灾、雹灾难道不需银钱?”
“丞相在时一样北伐,建兴五年还闹天灾呢,咱们丞相一样把魏国打得屁滚尿流,丢甲弃婆娘。我怎么从没见大家饿着肚子,空了国库?”
姜维忽而加快了步子,从旁掠过,可他身手到底不如从前,走得再快,也还是教那喝着汤汁的二人瞧见了。
“瞧见没,那就是大将军。现在和丞相在时,到底是不一样了。”
......
姜维截断了沉思,恰见得赵广蹙着眉,正凑在火前,一点一点抚着僵硬到难以弯曲的手臂。
注意到姜维关切的目光,他不在意地笑了笑,垂坠下去的手臂像是凝着层看不见的冰,而这层包裹着旧伤的冰正随着炉火升温而渐次消融,“无碍,陈年箭伤了,只天一冷就刺着疼。”
烛焰边缘的暖光散开来,赵广扬起的笑意在刹那间穿透云雾,与记忆中的某些东西重叠。
那是一个何其熟悉的,故人的笑容。
飞掠的云,沉实的剑,炽热的晖茫。
他是见过老将身姿的。
鬓斑雪驹,当道截敌,岁月没有削去那人的丝毫神威,剑刃一挥,竟能令军中征战已久的老兵热泪盈眶,一面哽咽,一面喃喃:看呐,赵将军回来了。
姜维那时只看到策马出阵的老将披着的坚甲上嵌满了刀戟划痕,或深或浅,在刺目的阳光下,像一张织罗纵横的网。
昔从先帝,功绩雄赫,然而所有的烈烈风云,戛然止于建兴七年。
无声的呼喊在唇舌间荡了几回,带着所有的憧憬与伤怀。
顺平侯。
姜维突然惊觉,在这条前仆后继的兴汉路上,能和故字沾边的一切,都已永远止步于过去。
赵云,诸葛亮,王平,马忠,费祎,蒋琬,董允,张嶷,邓芝......
到头来,故乡他再也回不得,故人他再也寻不得,故景他再也顾不得,故情他再也存不得。
赵广见他神情恍惚,携着霜尘倦累的面容上浮起难以言喻的悲戚,心不可自抑地颤了一下。
这个人总是时刻绷着自己。
从表情到举止,从战场至朝堂,他对自己求全责备,近乎苛责,对处境和不理解,更多时候则是沉默。
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退守沓中。
前军抵达驿亭时,山河星川一片茫茫,入目俱是檐雪砌白貌。就连亭角也盖在了雪沫之下,只露出四端翘起的飞甍。
姜维翻身下马,刺骨的寒风以刁钻的角度袭进他的衣袍,掠过那顶翮冠也藏不住的灰白鬓角。
他就这样笔直地立在石阶上,像是一柄时刻紧绷的节杖。
一大清早就来宣旨顺便迎接前军的小黄门在这饮足了一个时辰的呛风,一直止不住发颤,却还得硬着头皮将早被冻得又痒又痛的十指继续浸在外,恭恭敬敬地捧着那卷诏书。
此刻见了姜维,黄门只敷衍地细着嗓子,将陛下的旨意读上一遍,就急切地把诏书递去,巴不得赶紧宣完回宫。
姜维安静地听完,极缓地伏身,举臂接诏,而后将黄帛裹仔细,揣在怀里。
黄门静静地待着,往常这样的宣旨结束后,他们都能获得一笔可观的“答谢”,作为辛劳传令的表示。
但姜维连一丁点这样的表示意思也没有。
刘禅一句责惩都没提,语气平淡,仿佛对他这次兵败陇西毫不知情,亦或者,这位皇帝根本也没对北伐寄予什么期望。
黄门终于得了空,一面哆哆嗦嗦将手蜷在叠袖内取暖,一面以一种窥探异类的神情,冷冷注视着离亭而去的姜维。
半晌,待落雪覆去脚印,天地同归一色,他才收回目光,瑟缩着肩膀啐了一口,在阴冽的风中凝出古怪的笑。
他不止一次听过宫里宦奴们的悄然议论,也比这个远近闻名的倔木头远要清楚,皇帝这回是真动了易将的心思。
“你且傲,待一朝替了主将,瞧你可还傲得起来。”
末尾那声叹息落在了风里,须臾便散开,既像是嘲蔑,又像是同情。
回朝本是常态。
年年北伐事毕,无论成败,姜维都得动身赶回成都复命。一为受赏担罚,无论削职引咎,抑或领恩谢赐,必亲自回朝,乞得朝内支持,更为表忠心赤忱,教皇帝放心;二则为暂缓战事,备辎讨粮,募集丁壮,调拨粮秣,悉晓军情。
可这一回却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不寻常,刘禅始终避请不见。
姜维奉折几次,呈递上去请求觐谒的贴子却不知被压搁到了何处,一直无有回音,便也唯有拘家枯等。
其间,赵广来了,说的皆是朝中私议,传陛下有意褫职另任,更有甚者,尚书台称已有人进谏,请陛下暂罢北伐。
......暂罢北伐。
姜维的心底翻涌起些微苦涩。
他在回府路中,途径一家已收桌拾碗的摊,听见两个食客正在说话。
他们说的内容是北伐,所抱持的观点概括起来也就四个字:碌民伤财。
“今年欠收,雪又落得提前,仓廪难实,听说旁的地又闹灾,这不,前街来来回回好几趟的那些黑着脸的,听说都是来请粮赈济的。”
“他们一会儿便该黑着脸回去了。”
“为啥子哦?”
“请粮便意味着放款拨库,可而今的库里还有些什么?”
“......库难道空了?”
“大将军连年北伐,储下的那点点粮食都收上去打仗喽,本来少丁多贫,死人不说,还贴进许多钱财,你说,库能不空吗?前些年闹蝗灾、雹灾难道不需银钱?”
“丞相在时一样北伐,建兴五年还闹天灾呢,咱们丞相一样把魏国打得屁滚尿流,丢甲弃婆娘。我怎么从没见大家饿着肚子,空了国库?”
姜维忽而加快了步子,从旁掠过,可他身手到底不如从前,走得再快,也还是教那喝着汤汁的二人瞧见了。
“瞧见没,那就是大将军。现在和丞相在时,到底是不一样了。”
......
姜维截断了沉思,恰见得赵广蹙着眉,正凑在火前,一点一点抚着僵硬到难以弯曲的手臂。
注意到姜维关切的目光,他不在意地笑了笑,垂坠下去的手臂像是凝着层看不见的冰,而这层包裹着旧伤的冰正随着炉火升温而渐次消融,“无碍,陈年箭伤了,只天一冷就刺着疼。”
烛焰边缘的暖光散开来,赵广扬起的笑意在刹那间穿透云雾,与记忆中的某些东西重叠。
那是一个何其熟悉的,故人的笑容。
飞掠的云,沉实的剑,炽热的晖茫。
他是见过老将身姿的。
鬓斑雪驹,当道截敌,岁月没有削去那人的丝毫神威,剑刃一挥,竟能令军中征战已久的老兵热泪盈眶,一面哽咽,一面喃喃:看呐,赵将军回来了。
姜维那时只看到策马出阵的老将披着的坚甲上嵌满了刀戟划痕,或深或浅,在刺目的阳光下,像一张织罗纵横的网。
昔从先帝,功绩雄赫,然而所有的烈烈风云,戛然止于建兴七年。
无声的呼喊在唇舌间荡了几回,带着所有的憧憬与伤怀。
顺平侯。
姜维突然惊觉,在这条前仆后继的兴汉路上,能和故字沾边的一切,都已永远止步于过去。
赵云,诸葛亮,王平,马忠,费祎,蒋琬,董允,张嶷,邓芝......
到头来,故乡他再也回不得,故人他再也寻不得,故景他再也顾不得,故情他再也存不得。
赵广见他神情恍惚,携着霜尘倦累的面容上浮起难以言喻的悲戚,心不可自抑地颤了一下。
这个人总是时刻绷着自己。
从表情到举止,从战场至朝堂,他对自己求全责备,近乎苛责,对处境和不理解,更多时候则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