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彰武边门.也称养息牧边门。边门建在老县城的北门,宽约6米。彰武台边门柳边西起彰武台。台是方形的砖造的,高约6米,经现在照片上看已经开裂,每边宽8米,也是柳边之中虽赶不上二台子,然也是少见的。这座台子原建于一个相当于新石器遗址之上,就是养息牧河西岸的台地之上,经地面可拾到细石器,有燧石石片、有的是长条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还可以拾到手制的夹砂质的红陶片,及陶鬲足等遗物,其性质相当于阜新市塔营子对面小土城出土的遗物。出彰武台边门,沿大道东去至叶茂台(无台),为彰武边门之柳边?#65310;闼幼忧哦镏练獗呙拧7獗呙胖?尚有柳条边遗迹,边墙底宽1.3米,上口宽约二米余,在边堑之上尚有柳条之迹。
总之,在阜新市境内(有的与黑山县接壤)存在的柳条边,就二千二百里的柳条边来说,其遗迹的清晰,保存的完好,比其余的较为典型,特别是柳边的“清河边门”门额及了望台存在,都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
另:
1 清代柳条边(壕)
清代柳条边(壕)
在阜新地区西南部和南部,有条边壕,它由北票市新窝堡、义县的小柳条沟村进入县境蜘蛛山乡柳条沟屯,而后越圈山子屯经清河门镇向东伸展。沿伊玛图、卧凤沟、新民、国华、富荣镇、苍土、十家子、泡子等乡(镇)南缘,从兴隆山村折向东北进入彰武、新民县界之间。沿彰武县两家子、西六家子、东六家子等乡南境,经徐家、信家窝堡等地进入法库县叶茂台界、伸向东北。
这条柳条边(壕),在阜新地区绵延三百余华里,沿边先后修筑边台、封堆三十余座。于清圣祖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设清河边门(今简称清河门)和白土厂(今简称白厂门);二十六年设彰武台门。至今,这条边(壕)有的早已被风沙淹没,有的尚存断断续续的遗迹和一些边台、封堆等建筑遗址。沿这条边的柳条沟、圈山子、清河门、白台沟、青石岭、白厂门、皮边口、靠边屯等村、屯都是以此而得名。
清初,为了保障陪都盛京(今沈阳)及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在今辽宁、吉林二省修起了柳条边(壕)。当时柳条边(壕)的修筑方法,平原丘陵区,大体都是用土堆或撩壕。皆插柳条而成,山岭间以石筑成。边壕深八尺、底高六尺、口宽八尺,以禁行人的越渡。边插柳一步三棵,粗四寸,高六尺,土埋二尺,降剩四尺;若土中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边外大路,二丈六尺宽,区内马道一丈一尺宽,人呼为“柳条边”,又称“条子边”。
这条柳条边(壕),以开源县威远堡为交叉点,分为西、东、南三段。西段:西自山海关长城起,基本沿明代“辽东边墙”至黑山县白厂门;另修新线,经彰武台门,法库边门过辽河到庆云堡,又沿“明代辽东边墙”至开源县威远堡止。东线:由威远堡起,路向东北伸展,至松花江东拉林河西之法特哈止。先后设有半拉山门、赫尔苏门、伊通河门、巴颜俄佛罗门、法特哈门,计五座边门。东西连成一线。边内为盛京辖境,边外为蒙古族游牧地,以限制汉、满、蒙各族人民随意出入。边外为禁地,禁止采伐、耕种、射猎。
清代柳条边(壕)比明代“辽东边墙”长的多,共长二千六百四十余华里。沿边先后修有三百余座边台(分首台、中台、西台)和封堆(属了望性质的);设有二十二座门。因为东边袤沿甚远,又把辽河修在边内,故边内土地面积即盛京辖区面积,也大于明代辽东镇的辖区。
从清初到中期,柳条边(壕)颇受皇帝重视,对柳条边(壕)防守甚严。每门派驻章京一员,笔帖式一员,防御一员,披甲一员,还配若干名属兵多以有罪戍边的人子孙来服役。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仁宗乾隆皇帝巡边时,见柳条边当时情景,曾题诗云:“我来策马到辽东,高可攀来疏可通,……”。
显然看出,清王朝对柳条边(壕),不但倍加重视,带经常进行维修,至到民国年间大部废没。
清代柳条边(壕),它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集团之间尖锐矛盾的产物,是一项文明古今中外的防守工程。这雄伟浩大的工程,既包含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又凝结着聪明和智慧。它为研究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