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吧 关注:16,940贴子:73,369
  • 38回复贴,共1

乌将军忆切尔诺贝利事故救援:2.5小时撤空一座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0年前的4月26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发电机组发生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生态危机,其遗害至今犹存。曾领导飞行编队执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灭火任务的尼古拉·安托什金(时任基辅军区空军参谋长)在接受俄媒采访时,回忆了当年的救灾壮举(下文以安托什金本人第一人称叙述)。

尼古拉·安托什金向飞行员部署飞行任务


IP属地:广东1楼2017-07-15 00:01回复
    2个半小时撤空一座城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站长布留汉诺夫还一度试图虚报灾情。但是,在沃洛金空军上尉驾机陪同事故调查委员会对灾区巡飞之后,高层对灾情才有了客观真实的了解:反应堆完全被炸毁,轰炸引发了熊熊大火,浓烟的高度达600-800米。

    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爆炸后留下一片狼藉。
    4月26日当天,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里亚什科就下令征集公交车和各类汽车,用于撤离当地居民。虽然当时正值公休日,还是成功召集了大量司机,火速派往灾区。27日,开始大规模撤离行动,总共只花了2个半小时就撤出了4.46万人。切尔诺贝利这座小城几乎被腾空。当天,这些居民就被安置到了夏令营、保健所、疗养院和宾馆,提供的生活条件相当舒适,食物和休息都得到保障……当然,为了需要,不得不对当地居民们撒了个谎:说只是暂时出去避难,只需携带一些必需品。
    我们当时还在苏联时期,意识形态和精神境界有所不同。在危急形势下,统一指挥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替代。从上至下,所有人应服从于同一信念。


    IP属地:广东2楼2017-07-15 00:02
    收起回复
      直面死神的特殊飞行
      核爆炸发生后,消防员迅速扑灭了附近机房的大火,但是无法靠近反应堆,那里的辐射高达数万伦琴。于是很快组建了一支混合航空编队,从空中向反应堆的喷火口投放装有沙石和黏土的袋子,以扑灭大火。飞行队由80架固定翼机和直升机组成。打头阵的是雅科夫列夫机组,机上装载了8-10个60-80公斤的沙袋。驶近核电站时,飞机减慢速度,几乎悬停在了反应堆上方。这时候,机械师打开舱门,往下抛掷沙袋。当时飞机的高度约200米,而喷火口的直径约为20米。在这一高度上,喷火口周围的温度约为120度,而正上方的温度高达200度。机舱内的辐射测量仪也失效了——它最大只能测量500伦琴的辐射量。
      我当时估计,这一飞行高度上的辐射量为1000-1500伦琴。事后有人跟我说:辐射量实际高达3000-3500伦琴,你欺骗你的飞行员们了。我回答说:“1000和3500,有什么区别?任务必须要完成。”
      对于辐射会带来的后果,飞行员们当然知情。不过,他们全都是战斗飞行员,对他们而言,这就是场生与死的战争。他们跟我说:“将军同志,这不是阿富汗战场。在那里,我们开完火,避开敌人的反击、返回后便安全无恙了。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隐形的敌人,不知道事后会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究竟有何影响?”。不过,核辐射的无影无形,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有所放松。当然,飞行员们深知,辐射源会很快扩散,覆盖大片区域,危害巨大,所以应当尽快封堵住反应堆。
      飞了两趟下来,机组人员嗓子干得冒火,感觉浑身都快爆炸了。那些没有及时服用碘片的人,头发也都瞬间变白了。按照规定,一天救灾飞行次数不应超过5次,但是为了尽快封堵住燃料的反应堆,许多人一天的飞行次数超过了30次,将自身的安危已置之度外。很多飞行员在被强迫离开后,又自行返回,投入救灾。

      大量军用装备投入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清理工作。
      在忙乎了数天之后,编队决定采用减速伞,这样一次性能够空投更多的沙石。当时我们只有180具报废的伞具,于是向空军司令做了报告,请求支援。后者立刻下令卸除了两个空降师的伞具,运来了1.4万具空降伞。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米-6和米-26直升机上降落伞和悬挂装置是一体的,在释放装满沙石的降落伞时,悬挂装置也一并扔了下去。于是又找设计人员设计可多次使用的悬挂装置,并交由切尔诺贝利船舶修理厂和基辅的三家工厂加紧赶制。从设计到生产整个流程,只花了短短数小时。后来,因为沙石熔化后导致温度升高,上级下令改投铅块,又遇到了新的麻烦:降落伞承受不了铅块的重量。幸亏在场的一名工人出了个主意,建议改用吊索,这样一次性便可吊重15吨。就这样,我们在连续奋战了10天10夜之后,终于将事故反应堆给封盖住了。


      IP属地:广东4楼2017-07-15 00:03
      回复
        死亡比例超过50%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大家还是尽所能及地采取了一些防辐射措施。机组人员每天更换飞行服,定时服用腆片,还领取一种产自列宁格勒的抗辐射药膏,不过大家都知道,这种药膏疗效甚微。另外,飞行员们还被强制每天泡澡,希望借此洗除身上的放射性污垢。
        按照当时的飞行册,飞行员一次性辐射量不得超过25伦琴,步兵一次性不超过50伦琴。连续10天累积辐射量不应超过100伦琴。而谁也不知道过量辐射会造成什么后果,嗅不着,也触不到。2010年,我去扎波罗热,当地负责人向我汇报说,该州参与核电站事故清理的人,超过60%已经去世。其它地区情况也差不多,死亡比例有的是50%,有的是60%,有的是70%。其他人则患有各类辐射病。当年,参与核事故清理的直升机机组人员大约有600多人。另外,还有一些地面通勤人员。至于具体数字,总是和战时一样有所隐瞒,有意少报。据官方消息,共有超过60万人参与救灾,而联合国方面的数字是85-95万人。

        1986年8月,莫斯科第6市立临床医院收治从切尔诺贝利转来的病人。
        现在很多人很在嚷嚷,当时本应咋办咋办。我要告诉他们:你们这是事后诸葛亮。而在当时,究竟该怎么做才正确,包括学者、领导人在内,大家都说不上来。你要是处在他们的位置上,你能做出决定么?能承担责任么?随口闲谈谁都可以,但是做出决定、承担责任并组织实施,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任之原创 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

        30年后,俄摄影师亚历山大·维德尔尼科夫重回故地(他以前是核电站的物理学家),用镜头记录下这座核幽灵城市的今天。图为普里皮亚季科帕奇村,一处废弃的幼儿园。


        IP属地:广东5楼2017-07-15 00:03
        收起回复
          现在那个城市已经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7-15 20:12
          收起回复
            好可怕d(ŐдŐ๑)多谢楼楼科普,核电真的好危险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7-15 20:44
            收起回复
              30年前的今天。。。历史的教训不得不铭记,感谢科普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15 20:47
              收起回复
                生命可贵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15 20:58
                收起回复
                  我上初中时03年,才从一本课外读物上知道有这么回事,都18年后了。


                  IP属地:辽宁10楼2017-07-16 17:11
                  收起回复
                    2021年安托什金死与新冠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4-18 1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