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入冬以来,赵子龙的咳嗽就一直没有好转,有时是沉重的咳出一两声,有时则是几乎令人背过气的密集喘嗽。天气暖的时候,咳得声音便小些,掩在大臣上朝时的嘈杂中。天气一旦转凉,咳声便格外响亮,站在几里之外的空地上都能听见他在大殿中费力的咳着,一声接着一声,仿佛是要将心肺脏腑都咳出体外,偶尔吐出一口痰,细看其中,竟隐隐渗着血丝。
将领们都觉得此病不宜再拖,应该立即召请医官诊视。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摆摆手,随手将这建议扔进了记忆的最深处,不再想起。有时被身边人催促的紧了,他便会摆出自己一贯和煦的笑容,那是一种如阳光般温暖开朗的笑,透着感染人心的力量,亮堂堂的照进旁人的心里。
“别担心。”他笑道,“赵云的身体赵云自知,不过小病而言,我自有安排。”
安排什么呢?
没有人知道,只见子龙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仿佛真的有了什么安排一样。
丞相诸葛孔明对此忧心忡忡,不管子龙说的多么有把握,他这颗悬着的心就是一直都放不下来。
“这般病着总是不大好。”他叹息道,赵统坐的笔直,静静的听着,“还是让医官来瞧瞧子龙吧。”
一听见“医官”二字,赵统的眉头立刻蹙紧了,他是一个高大沉默的男人,有着父亲健魄的体型,虽然眼下正任着虎贲中郎这样的武职,可眉宇间却总萦绕着儒雅隽秀的气质,不似武将,倒像学富五车的文士。
他的幼弟赵广此刻正坐在中郎将姜伯约的下手,与兄长不同,他黧黑而瘦削,身形单薄,似乎一阵风就能将他从马上吹倒,小时候常常会被父亲的同僚们误认为是体弱多病。殊不知,他从小饭量惊人,而且活泼好动,一刻也不愿老实坐着。真正体弱的,反倒是他看似强健的兄长。
赵广的目光炯亮有神,从中透出一股不愿服输的劲头。若是你盯着他的眼睛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受到来自生命的无限活力,那是隐藏在单弱外表下旺盛的生命之光,具有万夫不当之势。眉宇间英气勃发,神色肃穆。他抿紧两瓣薄而发白的嘴唇,明亮的眼睛紧紧盯在孔明身上,只有在旁人开口说话时,才会稍稍移开。
坐在他上手的姜伯约,今年只有二十七岁,是魏国新降的青年将领。虽然年纪比在座诸将都要小,对朝政也不甚熟悉,却丝毫不畏缩惊慌,他平静的坐在众人当中,认真聆听着来往的每一句话。
伯约是诸将中少有的英俊男子,身形挺拔修长,偶尔随众人笑起来的时候,右边面颊会显出一个大而深的圆涡。初来的时候,很少说话,一双眼睛总是若有所思的注视着旁人,带着几分沉思,又带着几分审视。如今与诸将逐渐熟悉,依旧不喜多言,却并不沉默,是个开朗活泼的年轻人。
“赵将军——”
赵统踌躇了一下,不知该如何对孔明说,常年行军,父子三人同朝,使得他们都不习惯直呼“父亲”二字,而以“将军”代之。
一旁的赵广忍不住跳起身,抱拳对后者道:“丞相,恕属下多言,将军不愿见医,别说是医官,就是我们兄弟偶然间说起一个‘病’字,也会气恼上几个时辰。”
说到这,他忽然停了下来,孔明虽然注视着他,可目光的焦点并不在他的身上——近日来,这位丞相新添了一个走神的毛病,和人好好说着话,心思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游移到另一个更需解决的大事上:不是忧虑民生,就是思考北伐的下一步方略,有时候口中还会喃喃念叨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只言片语,这是他思想的碎片,考虑的多了,不留神就会从口中溜出来。
没有人责怪这位丞相的不专心,也没有埋怨他对他人的不尊重。时下,需要他思虑的事情实在太多:北伐失败了,他就像大病了一场,每日脸色苍白的怕人,两边的颧骨高高突起,眼眶却越陷越深,唯一不变的是目光中熊熊燃烧着的火焰。
长子去世了,北伐又失利。没有人知道此刻积压在这位丞相心头上的伤痛有多深,他沉默的奔走在皇宫与丞相府的道路上,除了身上穿着的素服,没有人能够看出中年丧子的哀痛:他比往日更加废寝忘食的沉湎公务,幼子诸葛瞻的健康成长不足以使满腔的悲痛消逝,只能稍稍使常年深锁的眉头舒展。有时候他望着孩子天真无邪的清澈目光,不免忧心的叹息:
究竟,自己穷尽了一生为川蜀,为这片依旧承载着汉祚的大地,为当中信赖爱戴的子民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未来?
很少有人可以像孔明一样,在历经了北伐失败和爱子亡逝之后仍旧能以正常模样来面对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的责难与质疑。他就如一株支撑着蜀汉国祚的参天巨柏,坚强的挺立在狂风暴雨间,屹立不倒。
赵广于是悄悄坐下了,却听见孔明一声幽幽的叹息:
“先主诸将,如今只剩下你父亲与叔至,子龙有病成这般,莫非。。。”
他没有说完之后的话,可在场的所有人都领会了丞相话中的未尽之意:
莫非上天真是要断绝蜀汉中兴的所有道路,将这汉室的天下拱手让与异氏吗?
远处,又传来子龙压抑着、然而无比沉重的咳嗽声,像一把小锤,一下下敲击在孔明的心上。他不由坐直身子,侧耳聆听这这位老人与病魔倔强缠斗发出的声响——子龙总是不服输的,不管是面对疾病还是战事,总是不肯就此认输。这一次他也一定不会输。
只是对于一个年近七十高龄的老人来说,这种年轻人般的斗心是件多么令自己劳累的东西啊。
难道他这一生辛苦的还不够么?
让子龙再次披甲上阵,是令孔明感到分外愧疚的事情。但凡有任何可以取代子龙的人选,他都不会让这位已近七十的老将军再度回到危险四伏的疆场。可是他没办法,他真是没有办法了。
这后开化的川蜀本就短人才,尤其是短治理国家与调兵遣将的人才,一场襄樊,一场夷陵,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人才,也损失了无数优秀将领,别的不说,单是马季常的夭亡,就已经令他痛惜万分了。
而幼常在街亭的失败,则是命运给予他又一次重击,征战十余年,他从未想过自己竟会所托非人。自己的一生,从未对人走过眼,可为什么这次会对幼常判断失误?为什么偏偏是这次?
这次北伐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重要到他几乎将一生的希望都压在其中。可是,上天却无情打破了这个希望,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败得令他无话可说,无言可辩。
若不是子龙,恐怕曹军此刻已然进入汉中。
他冒着生命危险,烧断了可以过人的栈道,与邓伯苗两人咬着牙硬是坚持了一天一夜,最终将全军完好无损的带回了汉中,还运回了大批军辎物品,送进了赤崖府库。
当孔明要奖赏他时,他却只是摆了摆手:
“这算不得什么,丞相,国事为重啊。”
国事为重,短短的四个字,就令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一天一宿没有合眼,在栈道上坚强的站着。回来之后听说了幼常的惨败,他没有急着休息,而是和众将一道在孔明的营帐中,与伯苗等人一起反思着战役的失败。
出来的时候,他劳累得几乎站不稳身子,若不是邓伯苗与姜伯约搀扶着,恐怕早就一个踉跄栽在了地上。
当孔明伸手要去搀他时,他躲开了。“丞相,别担心我,你的头脑原就该考虑着比我更重要的事。”
子龙站直身子,努力做出一副轻松的模样,伯苗与伯约在背后拖着这位老将几乎快要佝偻的腰,眼中一片潮湿。
他能失去子龙吗?季汉能失去子龙吗?
一想到这,一阵压迫般的窒息感就涌上了孔明的心头,“无论如何,子龙的病都不宜再拖,先让医官瞧瞧再说。”赵统点点头,“若是你父亲执意不从,就告诉他,这是军令,必须执行。”
赵统感激的看着孔明,仿佛卸下了心中一块巨石,“属下领命。”他恭恭敬敬的向孔明一揖,却见他眉间的忧愁丝毫未减:
看了医,子龙的病就一定会好么?
将领们都觉得此病不宜再拖,应该立即召请医官诊视。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摆摆手,随手将这建议扔进了记忆的最深处,不再想起。有时被身边人催促的紧了,他便会摆出自己一贯和煦的笑容,那是一种如阳光般温暖开朗的笑,透着感染人心的力量,亮堂堂的照进旁人的心里。
“别担心。”他笑道,“赵云的身体赵云自知,不过小病而言,我自有安排。”
安排什么呢?
没有人知道,只见子龙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仿佛真的有了什么安排一样。
丞相诸葛孔明对此忧心忡忡,不管子龙说的多么有把握,他这颗悬着的心就是一直都放不下来。
“这般病着总是不大好。”他叹息道,赵统坐的笔直,静静的听着,“还是让医官来瞧瞧子龙吧。”
一听见“医官”二字,赵统的眉头立刻蹙紧了,他是一个高大沉默的男人,有着父亲健魄的体型,虽然眼下正任着虎贲中郎这样的武职,可眉宇间却总萦绕着儒雅隽秀的气质,不似武将,倒像学富五车的文士。
他的幼弟赵广此刻正坐在中郎将姜伯约的下手,与兄长不同,他黧黑而瘦削,身形单薄,似乎一阵风就能将他从马上吹倒,小时候常常会被父亲的同僚们误认为是体弱多病。殊不知,他从小饭量惊人,而且活泼好动,一刻也不愿老实坐着。真正体弱的,反倒是他看似强健的兄长。
赵广的目光炯亮有神,从中透出一股不愿服输的劲头。若是你盯着他的眼睛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受到来自生命的无限活力,那是隐藏在单弱外表下旺盛的生命之光,具有万夫不当之势。眉宇间英气勃发,神色肃穆。他抿紧两瓣薄而发白的嘴唇,明亮的眼睛紧紧盯在孔明身上,只有在旁人开口说话时,才会稍稍移开。
坐在他上手的姜伯约,今年只有二十七岁,是魏国新降的青年将领。虽然年纪比在座诸将都要小,对朝政也不甚熟悉,却丝毫不畏缩惊慌,他平静的坐在众人当中,认真聆听着来往的每一句话。
伯约是诸将中少有的英俊男子,身形挺拔修长,偶尔随众人笑起来的时候,右边面颊会显出一个大而深的圆涡。初来的时候,很少说话,一双眼睛总是若有所思的注视着旁人,带着几分沉思,又带着几分审视。如今与诸将逐渐熟悉,依旧不喜多言,却并不沉默,是个开朗活泼的年轻人。
“赵将军——”
赵统踌躇了一下,不知该如何对孔明说,常年行军,父子三人同朝,使得他们都不习惯直呼“父亲”二字,而以“将军”代之。
一旁的赵广忍不住跳起身,抱拳对后者道:“丞相,恕属下多言,将军不愿见医,别说是医官,就是我们兄弟偶然间说起一个‘病’字,也会气恼上几个时辰。”
说到这,他忽然停了下来,孔明虽然注视着他,可目光的焦点并不在他的身上——近日来,这位丞相新添了一个走神的毛病,和人好好说着话,心思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游移到另一个更需解决的大事上:不是忧虑民生,就是思考北伐的下一步方略,有时候口中还会喃喃念叨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只言片语,这是他思想的碎片,考虑的多了,不留神就会从口中溜出来。
没有人责怪这位丞相的不专心,也没有埋怨他对他人的不尊重。时下,需要他思虑的事情实在太多:北伐失败了,他就像大病了一场,每日脸色苍白的怕人,两边的颧骨高高突起,眼眶却越陷越深,唯一不变的是目光中熊熊燃烧着的火焰。
长子去世了,北伐又失利。没有人知道此刻积压在这位丞相心头上的伤痛有多深,他沉默的奔走在皇宫与丞相府的道路上,除了身上穿着的素服,没有人能够看出中年丧子的哀痛:他比往日更加废寝忘食的沉湎公务,幼子诸葛瞻的健康成长不足以使满腔的悲痛消逝,只能稍稍使常年深锁的眉头舒展。有时候他望着孩子天真无邪的清澈目光,不免忧心的叹息:
究竟,自己穷尽了一生为川蜀,为这片依旧承载着汉祚的大地,为当中信赖爱戴的子民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未来?
很少有人可以像孔明一样,在历经了北伐失败和爱子亡逝之后仍旧能以正常模样来面对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的责难与质疑。他就如一株支撑着蜀汉国祚的参天巨柏,坚强的挺立在狂风暴雨间,屹立不倒。
赵广于是悄悄坐下了,却听见孔明一声幽幽的叹息:
“先主诸将,如今只剩下你父亲与叔至,子龙有病成这般,莫非。。。”
他没有说完之后的话,可在场的所有人都领会了丞相话中的未尽之意:
莫非上天真是要断绝蜀汉中兴的所有道路,将这汉室的天下拱手让与异氏吗?
远处,又传来子龙压抑着、然而无比沉重的咳嗽声,像一把小锤,一下下敲击在孔明的心上。他不由坐直身子,侧耳聆听这这位老人与病魔倔强缠斗发出的声响——子龙总是不服输的,不管是面对疾病还是战事,总是不肯就此认输。这一次他也一定不会输。
只是对于一个年近七十高龄的老人来说,这种年轻人般的斗心是件多么令自己劳累的东西啊。
难道他这一生辛苦的还不够么?
让子龙再次披甲上阵,是令孔明感到分外愧疚的事情。但凡有任何可以取代子龙的人选,他都不会让这位已近七十的老将军再度回到危险四伏的疆场。可是他没办法,他真是没有办法了。
这后开化的川蜀本就短人才,尤其是短治理国家与调兵遣将的人才,一场襄樊,一场夷陵,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人才,也损失了无数优秀将领,别的不说,单是马季常的夭亡,就已经令他痛惜万分了。
而幼常在街亭的失败,则是命运给予他又一次重击,征战十余年,他从未想过自己竟会所托非人。自己的一生,从未对人走过眼,可为什么这次会对幼常判断失误?为什么偏偏是这次?
这次北伐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重要到他几乎将一生的希望都压在其中。可是,上天却无情打破了这个希望,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败得令他无话可说,无言可辩。
若不是子龙,恐怕曹军此刻已然进入汉中。
他冒着生命危险,烧断了可以过人的栈道,与邓伯苗两人咬着牙硬是坚持了一天一夜,最终将全军完好无损的带回了汉中,还运回了大批军辎物品,送进了赤崖府库。
当孔明要奖赏他时,他却只是摆了摆手:
“这算不得什么,丞相,国事为重啊。”
国事为重,短短的四个字,就令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一天一宿没有合眼,在栈道上坚强的站着。回来之后听说了幼常的惨败,他没有急着休息,而是和众将一道在孔明的营帐中,与伯苗等人一起反思着战役的失败。
出来的时候,他劳累得几乎站不稳身子,若不是邓伯苗与姜伯约搀扶着,恐怕早就一个踉跄栽在了地上。
当孔明伸手要去搀他时,他躲开了。“丞相,别担心我,你的头脑原就该考虑着比我更重要的事。”
子龙站直身子,努力做出一副轻松的模样,伯苗与伯约在背后拖着这位老将几乎快要佝偻的腰,眼中一片潮湿。
他能失去子龙吗?季汉能失去子龙吗?
一想到这,一阵压迫般的窒息感就涌上了孔明的心头,“无论如何,子龙的病都不宜再拖,先让医官瞧瞧再说。”赵统点点头,“若是你父亲执意不从,就告诉他,这是军令,必须执行。”
赵统感激的看着孔明,仿佛卸下了心中一块巨石,“属下领命。”他恭恭敬敬的向孔明一揖,却见他眉间的忧愁丝毫未减:
看了医,子龙的病就一定会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