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镇吧 关注:32贴子:241
  • 0回复贴,共1

踏访焦溪古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肖介汉
我是乐山乐水之人,到了常州,“近水楼台先得月”,此地有好景自然不落下。这天是周末,时令已是夏秋之交,咄咄逼人的暑气稍有收敛。午饭后,我和女儿打开手机搜索,看了不少“焦溪古镇”的介绍。焦溪古镇位于常州、无锡与江阴三市交界处,车程不过五十分钟,我们于是欣然决定前往。
下午四时左右,我们驱车来到焦溪。岂料天公不作美,一下车便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路上行人很少。避过一阵雨后,我们才踏着光滑的条石进入古镇,满眼所见皆是古街老巷,古宅老桥,时光在这里流淌,历史在这里岑寂。遥想当年绮罗日暖,弦管春深,灯笼高挂,游人如织的情景,焦溪曾是何等的富庶与繁华!
焦溪是座活着的古镇,有1200多年历史。临水而建的街道格局形成于元末明初。古街顺着主河道——半月形的龙溪河向前延伸,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石桥。小桥流水,石板古道,粉墙黛瓦,斗角飞檐,好一幅江南《清明上河图》!
古镇的房屋为江南传统民居,以硬山式木石结构为主,有马头墙和门楼。焦溪人祖祖辈辈都很勤劳,他们从附近的舜山、鹤山挖山劈石,采来黄石块做墙脚,将加工打磨过的黄石片垒成墙体。外观朴素,内里新奇。大户人家的房屋多为三四进三开间,梁坚柱固,庭深院幽。当地人说:“焦溪有一宝,黄石砌墙不会倒。”可见石文化早已融入焦溪人心里。
焦溪古镇街多、桥多、弄堂多,布局紧凑,素有“六街九桥十八弄”之称。我们刚走进“六街”之一的“老新街”,又来一阵大雨。避雨时,有位姓黄的师傅走过来与我们搭讪,他说:“这条街上原来全是当铺,抗战时被日本鬼子放火烧了三天三夜,整条街化为灰烬,鬼子投降后才得以重建。”我定眼一看,街上铺的是金山石板,两边是联排砖木结构二层楼。黄师傅说:“以前,这里是古镇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铺面是清一色排门,前店后仓,楼上住人,楼下做生意。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晚上灯火通宵,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行人须将手中的提篮举过头顶方能通过。”如今,我们站在石板路上,仿佛还能感受到焦溪古朴悠远的风韵。
穿镇而过的龙溪河,北连长江,南接太湖,驳岸十分坚固。河上尚存匠心独运的古桥四座,自北而南依次为青龙桥、咸安桥、中市桥、三元桥,除咸安桥是平拱外,其他三座皆为圆拱。河两岸的住房前门临街,后门通船,家家隔河,户户相望,焦溪人以前就在这条河里汏米、洗菜、浣衣……。登上中市桥极目而视,两岸杨柳依依,水阁逶迤,江南水韵风光尽收眼底。
焦溪的地名也是颇有故事的。黄师傅告诉我,焦溪的名字与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焦丙的教书先生有关。焦丙一身正气,满腹经纶,毕生无意科举仕途,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一个天寒地冻的早晨,有个衣衫褴褛的要饭花子蜷缩在他家门口,冷得浑身发抖。焦丙见后二话不说,连忙将他请进屋里,悉心照顾。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朱称帝后不忘旧恩,派人将焦丙迎进皇宫,封其为千户侯。焦丙不羡荣华,不慕富贵,辞官归隐,在龙溪河畔设塾讲学,常为乡邻出主意,办好事,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焦丙病故后,人们尊称其安息地为“焦塾”。不料后人误将“塾”念成“垫”,又因“垫”“店”谐音,故而讹称为“焦店”。明朝时,焦店累遭战火,为了以水(溪)克火(焦),又将“焦店”改称为“焦溪”。
我们边走边看边拍摄,不知不觉暮色渐浓。因避雨耽误了不少时间,有的景点还没来得及看,游兴未尽,晚上七点多我们只好带着些许遗憾顺原路返回。


IP属地:江苏1楼2018-01-21 13: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