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的那个人——读尼采自传《瞧,这个人》
银河系·文学百校行 2008-05-30 17:47:09 作者:陈尚圣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光,必长久如云漂泊。”读完尼采的自传,他的诗句便一直在我耳畔徘徊,我摩挲着自传封面上那个日耳曼老头紧蹙的眉头,深刻地体会着他的孤独和痛苦。这位一生都充满争议,并在后世不断引起轩然大波的哲学家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嗑然长逝,而他的思想却依然伫立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彼岸熠熠生辉。
很少能有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可以如尼采的自传一般给人以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也很少有一个哲学家可以如尼采那样将个性展露无遗,使自已的精华与“糟粕”同样的耀眼醒目。所以,尼采注定是独特的,他的智慧和偏执,激进与悲剧都无法让人无动于衷,我聊以自已浅簿的笔墨窥探这个“精神贵族”的世界,尝试着粗浅地勾勒一个高涨的灵魂。
尼采的锋芒与执著
尼果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是世人共知的,仅从这本书来看,“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书”等等,已可见一斑。在这一点上似乎注定了他无法被含蓄内敛、崇尚谦恭的中国人所接纳:一个整天龇牙咧嘴的家伙无论说什么道理来都是不足为信的。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尼采这样的锋芒毕露和咄咄逼人才显出了他有别于那些学院派哲学家的故作高深与晦涩,并以其独特的散发着个体魅力的表述使他原本山灵水秀般的文字充满着排山倒海的激昂和澎湃,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让人难以忘怀。笑他狂妄也好,叹他的病态也罢,读者总是能在一次心灵的跌宕起伏后,严肃而冷峻地思考。在尼采的自传中,“《人性的,太人性的》及两个续篇”一文给了我巨大的震撼,这样一个孤独的哲人因对真理与信念的执著竟义无返顾地与挚友瓦格纳决裂,他如此苛刻和严厉的自律让我难以理解却又肃然起敬。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在无徒。这样的“难得糊涂”似乎在尼采的身上毫不适用,他犀利的哲学批判的确像他自己说的:“是一种危机的里程碑。”
他的自律和自我反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借鉴意义的,至少在我看来,适当的保留一颗高贵的心,可以在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当的展露锋芒,也可以摒退那些虚伪世故的风气。特别对我们年轻来说,保留真正属于年轻人的张扬和意气,才能使整个社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尼采的意志与战斗
尼采一直是推崇强力意志的,也因此他曾不幸地被法西斯狂人所利用,被泼了好几十年的脏水。尼采在他的自传中也曾提及:“按我的天性,我是好战的。”但当我们深究其中,会发现尼采的“战斗”决不是人们理解的那样狭隘,尼采寻求的战斗是对一切旧制度、旧思想、旧权威的反抗,他带着“重估一切价值”的颠覆意义,让人胆战心惊,却又肃然起敬。
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正是欧洲革命高潮的延续,也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尼采却因一颗敏感的心察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并对其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与马克思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歧异,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震慑性挑战,以及对偶想崇拜和人性的盲从的批判都是共同的。一个敢于破坏和反抗的人,注定要同时扮演着英雄和叛徒的双重身份,只可惜尼采的激进和略带病态的言行掩盖了其内在的冷静思考,使原本该站在反抗旧制度的英雄者中的他,尴尬地处于一个格格不入的地位——“哲学疯子”。
尼采对上帝的反叛,对传统哲学的攻击,对偶想崇拜的蔑视,都淋漓地体现着他“背负着人类的命运”的战斗理想,而比起千年前那个“不识时务”的苏格拉底,尼采是有更多知音的。中世纪末的几次宗教改革都是高喊着“反对教会”的口号,实践着一种宗教反抗精神,尽管尼采对马丁·路德嗤之以鼻,但他们本身是有共性的。从法国兴起的那场启蒙运动,也是以反对专制,提倡进步和理性为最终目标的,同样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样秉承着这样的思想,并在对传统的攻击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上更为激进和有力。而20世纪上半叶他的强力意志被法西斯的疯狂利用,实在是一场悲剧。尼采曾对德国民族沙文主义作过明确的批驳,也在自传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战斗实践的四大原则,并一直以来以冷峻犀利的言辞揭露着德国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倘若希特勒能有这样的觉悟,恐怕他早已“立地成佛”,世人又为何会用一个战争疯子的价值取向来歪曲误解一个自律的哲人?也许正如尼采自己说的:“错误不是因为盲从,而是因为怯懦。”
银河系·文学百校行 2008-05-30 17:47:09 作者:陈尚圣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光,必长久如云漂泊。”读完尼采的自传,他的诗句便一直在我耳畔徘徊,我摩挲着自传封面上那个日耳曼老头紧蹙的眉头,深刻地体会着他的孤独和痛苦。这位一生都充满争议,并在后世不断引起轩然大波的哲学家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嗑然长逝,而他的思想却依然伫立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彼岸熠熠生辉。
很少能有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可以如尼采的自传一般给人以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也很少有一个哲学家可以如尼采那样将个性展露无遗,使自已的精华与“糟粕”同样的耀眼醒目。所以,尼采注定是独特的,他的智慧和偏执,激进与悲剧都无法让人无动于衷,我聊以自已浅簿的笔墨窥探这个“精神贵族”的世界,尝试着粗浅地勾勒一个高涨的灵魂。
尼采的锋芒与执著
尼果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是世人共知的,仅从这本书来看,“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书”等等,已可见一斑。在这一点上似乎注定了他无法被含蓄内敛、崇尚谦恭的中国人所接纳:一个整天龇牙咧嘴的家伙无论说什么道理来都是不足为信的。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尼采这样的锋芒毕露和咄咄逼人才显出了他有别于那些学院派哲学家的故作高深与晦涩,并以其独特的散发着个体魅力的表述使他原本山灵水秀般的文字充满着排山倒海的激昂和澎湃,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让人难以忘怀。笑他狂妄也好,叹他的病态也罢,读者总是能在一次心灵的跌宕起伏后,严肃而冷峻地思考。在尼采的自传中,“《人性的,太人性的》及两个续篇”一文给了我巨大的震撼,这样一个孤独的哲人因对真理与信念的执著竟义无返顾地与挚友瓦格纳决裂,他如此苛刻和严厉的自律让我难以理解却又肃然起敬。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在无徒。这样的“难得糊涂”似乎在尼采的身上毫不适用,他犀利的哲学批判的确像他自己说的:“是一种危机的里程碑。”
他的自律和自我反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借鉴意义的,至少在我看来,适当的保留一颗高贵的心,可以在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当的展露锋芒,也可以摒退那些虚伪世故的风气。特别对我们年轻来说,保留真正属于年轻人的张扬和意气,才能使整个社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尼采的意志与战斗
尼采一直是推崇强力意志的,也因此他曾不幸地被法西斯狂人所利用,被泼了好几十年的脏水。尼采在他的自传中也曾提及:“按我的天性,我是好战的。”但当我们深究其中,会发现尼采的“战斗”决不是人们理解的那样狭隘,尼采寻求的战斗是对一切旧制度、旧思想、旧权威的反抗,他带着“重估一切价值”的颠覆意义,让人胆战心惊,却又肃然起敬。
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正是欧洲革命高潮的延续,也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尼采却因一颗敏感的心察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并对其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与马克思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歧异,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震慑性挑战,以及对偶想崇拜和人性的盲从的批判都是共同的。一个敢于破坏和反抗的人,注定要同时扮演着英雄和叛徒的双重身份,只可惜尼采的激进和略带病态的言行掩盖了其内在的冷静思考,使原本该站在反抗旧制度的英雄者中的他,尴尬地处于一个格格不入的地位——“哲学疯子”。
尼采对上帝的反叛,对传统哲学的攻击,对偶想崇拜的蔑视,都淋漓地体现着他“背负着人类的命运”的战斗理想,而比起千年前那个“不识时务”的苏格拉底,尼采是有更多知音的。中世纪末的几次宗教改革都是高喊着“反对教会”的口号,实践着一种宗教反抗精神,尽管尼采对马丁·路德嗤之以鼻,但他们本身是有共性的。从法国兴起的那场启蒙运动,也是以反对专制,提倡进步和理性为最终目标的,同样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样秉承着这样的思想,并在对传统的攻击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上更为激进和有力。而20世纪上半叶他的强力意志被法西斯的疯狂利用,实在是一场悲剧。尼采曾对德国民族沙文主义作过明确的批驳,也在自传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战斗实践的四大原则,并一直以来以冷峻犀利的言辞揭露着德国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倘若希特勒能有这样的觉悟,恐怕他早已“立地成佛”,世人又为何会用一个战争疯子的价值取向来歪曲误解一个自律的哲人?也许正如尼采自己说的:“错误不是因为盲从,而是因为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