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吧 关注:412贴子:1,957
  • 15回复贴,共1

转载:《冯梦龙的家世、里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提要
由于资料较少,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家世里籍已成历史之谜,并因此而引发了冯家家庭出身、里籍之争的现象。依据史料和冯梦龙作品可以认为:冯梦龙出身读书人家或儒医世家,父亲很可能是明代医学家冯其盛,母亲姓査之说存疑,姓钱、姓毛之说不成立;冯梦龙本人是取得了吴县籍的长洲县人,家族在他出生前170多年就已定居葑门,故里之说的其他版本均依据不足;冯梦龙直系后裔传到孙子一代就已断嗣。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亦字耳犹、子犹、龙子犹等,号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明代苏州人,著名通俗文学家、戏曲家、思想家,勤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一生编、撰作品近3000万字,代表作包括《东周列国志》、《智囊》、“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
对于冯梦龙的研究,民国以来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以冯梦龙的思想、作品、文学成就为主,对其家世、里籍等的研究则不太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历史记载较少、较粗,另一方面也可能跟苏州本地对冯梦龙的关注程度、研究程度总体不高有关。
目前,有关冯梦龙的家世、里籍还存在许多谜团,包括他的祖上情况,家庭出身情况,故里、故居情况等,或不太清楚,或存在争议。尤其是故里,近几十年来至少有五六个地方传出是冯氏故里的声音。
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全国各地专家的研究成果,根据地方小志、流散海外的书籍、各类家谱、冯梦龙本人作品、同时期文人书籍等原始资料,运用求证法、分析法,对冯梦龙的祖上、家庭出身、后代、故里故居情况、“吴县籍长洲县人”的意思等展开研究和论述。


IP属地:江苏1楼2018-04-22 17:17回复
    第一部分 冯梦龙的家世
    明清时期,冯梦龙名声总体不响,对冯氏的记载只散见于部分地方志和文人诗文集,没有书籍对冯梦龙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
    随着国内外对冯梦龙的研究逐渐推进,各类古籍中有关冯梦龙的记录被陆续挖掘、整理,成果颇为壮观。但纵观相关研究书籍、著作,如复旦大学教授陆树仑的《冯梦龙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副编审龚笃清的《冯梦龙新论》,苏州大学副教授杨晓东的《冯梦龙》、《冯梦龙研究资料汇编》,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高级馆员高洪钧的《冯梦龙集笺注》等成果,对冯氏的家世研究大多只提到,冯梦龙的祖先是(或称“可能是”)冯昌,可能出身于读书人家,而没有更深入的论述。


    IP属地:江苏2楼2018-04-22 17:18
    回复
      笔者试研究如下:
      一、祖上情况(关键词:始祖冯昌,“靖难”兵起隐葑溪)
      冯梦龙的直系祖先,目前能找到的唯一记载是冯昌,明代初期的处士。处士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这一记载在《道光浒墅关志·卷之十三·冢墓》第十三页(本文所引文言文,标点均为笔者所加):
      处士冯昌墓在高景山,永乐十九年(1421年)葬。昌字世昌,“靖难”兵起,隐居姑苏,为葑溪冯氏始祖。贡生其盛、知县梦龙、本朝翰林勖皆其后。
      书影如下:

      从“靖难兵起”就“隐居姑苏”的记载看,冯昌隐居苏州的时间应该在1400年左右。
      至于冯昌老家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是为避乱还是其他原因隐居苏州,配偶姓什么,有几个子女,目前笔者暂未发现相关资料,专家学者也均无相关论述。
      冯梦龙的别号中有“陇西君”,冯梦龙弟弟冯梦熊(字非熊)则号“杜陵居士”。“陇西”和“杜陵”均为地名,冯氏兄弟的号似乎为寻找冯家的祖居地提供了线索。但“陇西”指今甘肃省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省的西部地区,杜陵在陕西西安,属于陕西中东部,两者显然并不是同一个地方。因此,“陇西”和“杜陵”不是实指,只能理解为冯姓的郡望、族望而已。
      从冯昌隐居苏州到冯梦龙出生,中间隔了170多年。按平均每代相隔25—30岁推算,两者之间大约隔了6—7代人,其间每代人的名字、职业、配偶姓氏也不见记载。
      对冯梦龙父亲的名字,笔者依据相关资料率先进行了推测(详见本部分四)。


      IP属地:江苏3楼2018-04-22 17:22
      回复
        二、家庭出身(关键词:最大可能是读书人家或儒医世家)
        冯梦龙的家庭出身情况,多数研究成果认为是书香门第。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儒医世家。依据相关诗文分析如下。
        根据明代大儒王敬臣(字以道,1513~1595)《俟后编》(清康熙己卯即公元1699年刻本)收录的冯梦熊所作《仁孝王先生俟后编跋》,可知冯梦龙的父亲和王敬臣交情很深。相关内容为:
        孝子以道王先生,与先君子交甚厚,盖自先生父少参公即折引交先君子云。予舞勺时,数数见先生杖履相过。每去,则先君子必提耳命曰:“此孝子王先生,圣贤中人也,小子勉之……”通家后学冯非熊跋。
        《仁孝王先生俟后编跋》书影(部分):


        舞勺一般指13至15岁的男孩;“数数”是屡次、常常的意思;“通家”是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的人家。冯梦熊少年时期经常看见王敬臣拄着拐杖到他家,而且自称是王敬臣的“通家后学”,直接证明了冯父与王敬臣“交甚厚”这一点。
        冯梦熊还有一首诗,题为《哭通家侯仲子文中茂才》。侯文中就是上海嘉定书香家族侯岐曾的第二个儿子侯玄洵(字文中)。由“通家”一词可知,冯梦龙的父亲跟嘉定侯岐曾家关系也很好。
        另外,冯梦龙以“陇西可一居士”为名所作《醒世恒言序》末钤有“理学名家”的印章。
        《醒世恒言序》末“理学名家”印章书影:

        理学或称道学,也称义理之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能成为“理学名家”的人,一般是有家学渊源的。
        据此,冯梦龙的家庭出身最有可能为以下三类:专门参加科举考试,以图考中功名做官的读书人家;科举不顺,从事教书工作的读书人家;儒医世家。


        IP属地:江苏4楼2018-04-22 17:25
        回复
          三、母亲姓氏(关键词:查姓之说存疑,钱姓、毛姓之说不成立)
          高洪钧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的《冯梦龙家世探秘》认为,冯梦龙的母亲姓查,理由是:明末文人董斯张的诗集《静啸斋存草》卷四《留箧稿》里有首《冯母查硕人挽歌》,是旌表冯母的,“因为整个诗集中提到的冯姓者,就只冯梦桂、冯梦龙兄弟俩,而在董斯张的生平交往中,也不曾见有其他姓冯的。所以这‘冯母’,当是指冯氏兄弟之母。”
          书影如下:

          但笔者认为,冯姓人数众多,仅凭《静啸斋存草》里有《冯母查硕人挽歌》、整个诗集里提到的冯姓者又只有冯梦龙兄弟、所谓董斯张的生平交往中“也不曾见有其他姓冯的”,就认定冯梦龙的母亲姓查,依据还是不够充分的。况且,“董斯张的生平交往也不曾见其他姓冯的”之说也不正确,同为董斯张作品的《静啸斋遗文·题忞公诗》,就提到了槜李(今浙江嘉兴)人冯开之,还说“犹记冯先生语曰”,可见董斯张认识他。换句话说,董斯张还认识其他地方的冯姓人士。书影如下:

          因此,“冯梦龙之母姓查”之说只能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来,但不能作为定论。
          高洪钧《冯梦龙家世探秘》还认为,冯梦龙有个姑姑嫁给了浙江归安的沈儆炌。“如能见得查氏宗谱中记有明嘉靖万历间人查某某女适长洲冯某某,或沈氏宗谱中记有沈儆炌配长洲冯某某女为侧室,便可知冯梦龙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的大名了”。书影如下:

          沈儆炌(字叔永,号泰垣)属浙江湖州竹溪沈氏(又作“竹墩沈氏”)。查《竹溪沈氏家乘·卷十一·谱牒中)》可知,沈儆炌配查氏,山东参政查志隆(号绍庭)女。家乘中并无沈儆炌娶长洲冯某某女为侧室的记载,有记载的沈儆炌副室有陆氏、焦氏,侧室有潘氏、邹氏。《竹溪沈氏家乘·卷十一·谱牒中》沈儆炌介绍内容书影如下(注:上句话中的侧室“邹氏”系根据墓表增补):


          《竹溪沈氏家乘·卷二十·明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泰垣沈公墓表》提及,沈儆炌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董斯张,侧室邹氏出;次女嫁给钱允康。书影如下:

          不过,在董斯张的《静啸斋遗文》卷二《亡妻沈硕人圹志铭》里,董斯张却说自己妻子沈氏“所生母”是“冯硕人”。为何与《竹溪沈氏家乘》记载的邹氏不同,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海宁查氏族谱·卷七·志状》收录的查志隆墓志铭,只提到查志隆的长女嫁给海昌(今浙江海宁)徐若型,次女嫁给吴兴(今浙江湖州)沈儆炌,三女嫁给海昌董伯禥,但没有提到嫁给冯姓人士的。书影如下:

          因此,笔者未能根据家谱推断冯梦龙跟沈儆炌、查志隆的关系,更无法因此推断冯梦龙祖父、外祖父和父亲的名讳。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冯梦龙的母亲姓钱,是钱谦益的嫡亲姐妹,钱谦益是冯梦龙的舅舅。按钱谦益父亲钱世扬(1554—1610年)年龄只比冯梦龙大20岁,冯梦龙的母亲怎么可能是他的女儿呢?因此这一说法不能成立。在钱谦益的《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里,钱谦益也只自注:“冯为同社长兄”。如果钱谦益真是冯梦龙的舅舅,他的自注是不可能把冯写成“兄”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冯梦龙的母亲姓毛,这可能是根据冯梦熊《承天寺代化大悲像疏》中所说“余表舅氏刺史玉亭毛公”而推断的。但高洪钧考证后指出,《承天寺代化大悲像疏》系冯梦熊作为“枪手”代明代官员、文学家姚希孟所作,而玉亭毛公正是姚希孟的表舅毛文炜。
          笔者认为,就算玉亭毛公同时也是冯梦熊、冯梦龙的表舅,那冯梦龙的母亲也不会姓毛,因为明代法律《明会典》第一百六十三卷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所以冯梦龙母亲的姓氏不可能和其表兄弟一样。
          对于冯母的姓氏,笔者提出另一种可能。在董斯张的《静啸斋存草》卷之十中,有一首《为若木寿其母张令人七十》诗。书影如下。

          按,冯梦龙哥哥冯梦桂字若木,如果这篇文章中的“若木”指的是冯梦桂,那么冯梦龙母亲就姓张。但董斯张的《静啸斋存草》中还多次出现一个叫“杨若木”的人,此人到底是何许人,他的母亲是否姓张,笔者暂时还没查到答案。因此,《为若木寿其母张令人七十》中的“若木”到底指冯若木还是杨若木,或者其他人,还无法下结论,冯梦龙母亲的姓氏目前也只能存疑,张姓说也只是一种可能而已。


          IP属地:江苏5楼2018-04-22 17:33
          回复
            四、父亲名字(关键词:极可能是明代后期医学家冯其盛)
            根据医学书《幼科辑粹大成》的序等资料,笔者初步推断,冯梦龙的父亲极可能是明代后期的医学家、《幼科辑粹大成》的作者冯其盛。
            冯其盛字安予,号躬甫,苏州人(有资料作湖南桃源人,误),早年参加科举,但只取得了秀才(《(清朝道光)浒墅关志》称“贡生”)的功名,久久没能中举,于是他放弃学业,继承、发展家传医学,远近患者争相前往就诊。
            范桥、张明高编注的《袁中郎尺牍》,收录了一首明代后期文学家、曾任吴县县令的袁宏道(1568─1610年)所撰《冯秀才其盛》诗,内容如下:
            割尘网,升仙毂,出宦牢,生佛家,此是尘沙第一佳趣。夫鹦鹉不爱金龙而爱陇山者,桎其体也:鵰鸠之鸟,不死于荒榛野草而死于稻粱者,违其性也。异类犹知自适,何以人而桎梏于衣冠,豢养于禄食邪?则亦可嗤之甚矣。
            一病几死,幸尔瓦全,未死之身,皆鬼狱之余,此而不知求退,何以曰人?病中屡辱垂念,忽承大士之赐,甚隆素怀,走欲言之久矣。谢不尽。
            通过此诗可知,袁宏道曾生了一场病,几乎丧命,幸亏被冯其盛救过来,这反映了冯其盛医术的高明。从袁宏道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次年任吴县县令,这时才有可能与冯其盛发生交集看,此诗当作于1596年前后。
            推断冯梦龙父亲极可能是冯其盛的理由如下:
            1、上文(“一、祖上情况”部分)引述的《道光浒墅关志》证明,冯其盛、冯梦龙属于同一家族。
            2、上文引述的《仁孝王先生俟后编跋》证明,冯梦龙的父亲和大儒王敬臣友善;而上文提到的《幼科辑粹大成》的序证明,冯其盛和王敬臣也熟识。
            《幼科辑粹大成》共十卷,明万历二十三年即1595年刊印,国内长期失传,日本国立公文馆内阁文库藏有前五卷,现国内有这五卷书籍的影印本刊行。该书前面有申时行、徐显卿、江盈科、张凤翼、王敬臣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作的五篇序文。其中王敬臣的序中称冯其盛为“躬甫冯先生”“躬甫”,说他是“儒医”,并盛赞其“仁心”,可见冯其盛与王敬臣有交集。王敬臣没有直接说自己跟冯其盛是好朋友,但措辞上对冯其盛极为敬重,这或许是他不肯轻易跟人家称兄道弟的文人气所致。
            王敬臣为冯其盛《幼科辑粹大成》所作序言书影:



            申时行、徐显卿、张凤翼则都称冯其盛为“友”。
            结合五位作序的人的年龄和《幼科辑粹大成》的出版时间看,冯其盛的生活年份大致在公元1530年左右至1600年左右之间,有可能是冯梦龙的父亲。
            3、冯梦龙编辑点评的时曲小调集《挂枝儿》“想部”中,有题为《药名》的三首小曲,里面提到了众多中药。如第三首写道: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
            这首诗中嵌入了十四味中药,分别是:枳实、地骨皮、威灵仙、细辛、厚朴、破故纸、人参、甘草、黄连、白芷、使君子、半夏、当归、天南星。
            编辑、选用这样的作品,显然需要熟悉中药。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首小曲的下面,冯梦龙还点评说,自己曾以《四书》句配药名为令,多年以后虽然忘记了许多,但还记得其中的23句及对应的药名,如“三宿而出昼夜”是“王不留行”,“管仲不死”是“独活”,“曾皙死”是“苦参”等。由此可见,冯梦龙对中药很熟悉。这种熟悉,或许源于家庭的影响。
            冯梦龙编辑点评的《挂枝儿》“想部”《药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发行)书影(局部)如下:

            当然,这也只能作为一种大胆假设,尚需小心求证,还远没到下结论的时候。我们期待有朝一日发现新的资料,来验证这一假设的正确与否。


            IP属地:江苏6楼2018-04-22 17:37
            回复
              第二部分 冯梦龙的里籍
              在冯梦龙生活的时代,今天的苏州市区范围分属吴县、长洲、昆山、吴江等县。冯梦龙到底是哪个县人?这个问题事关冯梦龙故里所在地的具体范围,因此有必要摸清楚。
              目前,不同书籍对冯梦龙里籍记载不一。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王国维《曲录》、吴梅《顾曲麈谈》等书都说冯梦龙是吴县人;朱彝尊《明诗综》、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等书却称他是长洲人。《(清乾隆)苏州府志》在人物传记中说冯梦龙是吴县人,“艺文志”又将他列在长洲县部分。
              在冯梦龙编撰的《寿宁待志》中,冯自称为“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
              本笔者对此试析如下。
              一、“吴县籍长洲县人”的意思(关键词:世居长洲县,取得吴县籍)
              根据“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这句话,冯梦龙是哪里人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不料又引出了新的争论。各派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类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冯梦龙是吴县人,后来迁居长洲县;第二类认为,冯梦龙是长洲县人,后来加入了吴县籍;第三类认为,冯梦龙称自己为“吴县籍长洲县人”,是表明长洲县是从吴县分割出来的意思。
              笔者认为,“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的意思是:冯梦龙是长洲县人(世居长洲),但取得了吴县的“籍”(户籍或学籍)。理由如下:
              1、今人往往将籍、贯混为一谈,其实籍和贯是两个意思。查《辞海》可知,“籍”是“登记”,“贯”是“世代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籍”是可以改的,一生改一两次甚至更多次都可以;“贯”却是相对固定的,一生只能有一个,一般跟父辈、祖辈是一样的。《明代登科录汇编》中就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上述观点。
              比如《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中,对二甲进士沈铠的籍贯表述是“贯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应天府上元县官籍”,说明沈铠的“贯”是长洲县,也就是世居长洲,但他取得了上元县(今属南京)的“籍”。
              对三甲进士文林(文徵明父)的籍贯表述是“贯湖广衡山县人,直隶苏州府长洲县官籍”。当时文林虽然取得了苏州的“籍”,但全家迁居苏州到他还只是第三代,因此他的“贯”还算在了老家湖广衡山县。
              书影如下。

              2、冯梦龙的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都是毫无争议的长洲县人,因此,冯梦龙绝不可能独自成为吴县人。
              3、长洲确实是从吴县分割出来的,但那是唐朝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的事,到冯梦龙出生已经过去了878年,太久远了,岂有过了这么长时间还要提“长洲县是从吴县分割出来”的道理?退一步说,如果“吴县籍长洲县人”真是长洲县从吴县分割出来的意思,那冯梦龙同时期的众多长洲县人岂不是都要这样称自己?为何不见其他人纷纷使用此类称谓的记载呢?
              冯梦龙编撰的《甲申纪事》卷二,对崇祯皇帝岳父周奎的籍贯表述为“顺天籍南直人”,这对弄清冯梦龙的籍和贯也颇有参考价值。书影如下。

              因此,冯梦龙只能是长洲县人(世居长洲),只不过取得了吴县的“籍”(户籍或学籍)而已。


              IP属地:江苏7楼2018-04-22 17:59
              回复
                二、故里具体地址(关键词:家住葑门一带已成共识,关键是冯梦龙家族何时定居葑门一带,资料证明,在冯梦龙出生前170多年,葑溪冯氏已定居葑门)
                由于一个县范围很大,而且包括城乡,冯梦龙家的具体位置,光论证为“长洲县”显然还远远不够。
                众多研究冯梦龙的书籍,如复旦大学教授陆树仑的《冯梦龙研究》,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王凌的《冯梦龙生平简编》,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高级馆员高洪钧的《冯梦龙集笺注》等,在提到冯梦龙的里籍时,大多认为他家在苏州葑门一带,有的明确指出他住在葑门内或葑溪旁,属于葑溪冯氏。
                《苏州史纲》也明确记载:“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吴县籍长洲人,居于葑溪”。书影如下:

                这些书籍、论文大多提到了冯梦龙故里在苏州葑门的依据,大致有以下四点:
                1、上文已经提到,《道光浒墅关志》记载:
                处士冯昌墓在高景山,永乐十九年(1421年)葬。昌字世昌,靖难兵起,隐居姑苏,为葑溪冯氏始祖。贡生其盛、知县梦龙、本朝翰林勖皆其后。
                2、明末文人董斯张《吹景集》卷五《记葑门语》:
                予入吴,饮冯若木(按,即冯梦龙哥哥冯梦桂)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伪为‘傅’音,何也?”
                书影如下:

                儒家反对分家,冯家为书香人家或儒医世家,冯梦龙作为弟弟,理当和哥哥住在一起,尤其是成家前和成家初期。
                3、冯梦龙《曲律·序》:
                天启乙丑春二月既望,古吴后学冯梦龙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
                “不改乐庵”应该为冯梦龙的书斋名,证明冯梦龙的家在葑溪。
                杨晓东《冯梦龙研究资料汇编》书影如下:

                4、本文 “第一部分二、家庭出身”已经提到,大儒王敬臣经常拄着拐杖到冯家,跟冯梦龙的父亲交往。按王敬臣家住苏州古城区大儒巷,冯梦熊“舞勺”时(冯梦龙生于1574年,冯梦熊作为弟弟,生年还要晚一些,他的舞勺之年应该在1590年左右),王敬臣已经要77岁左右了,能拄着拐杖经常去的地方离家不会很远,由此推测,冯家住得离大儒巷不远,葑门一带正在这个范围内。
                对于冯梦龙家族定居葑门的时间,笔者根据掌握的文字资料认为,就是明朝靖难兵起的时候。因为《道光吴门表隐》(苏州图书馆古籍部藏)直接记载:
                明处士冯昌墓在高景山。昌靖难兵起隐葑溪。
                书影如下:

                此外,南京博物院藏有冯梦龙手迹《跋顾隐亮像》,跋文最后冯梦龙自称为“里人”,则排除了冯梦龙出生乡间、后来再迁居城里的可能。

                那顾隐亮(明末清初鉴藏家)又住在哪里呢?在顾隐亮儿子顾复的《平生壮观引》中,顾复明确写道,自己家祖上世居常熟任阳,五世祖起迁居“郡城朱雀桥南”。

                对常熟来说,“郡城”只能指苏州城。冯梦龙既然是顾隐亮的“里人”,那必然也是苏州城里人。这是因为,古人极重乡里概念,甲乙世居同县但相距较远,两人只能互称为“邑人”;只有世居在相近地方的人,才能互称“里人”。


                IP属地:江苏8楼2018-04-23 11:05
                回复
                  第三部分 冯氏后裔
                  一、子嗣及旁支情况(关键词:冯梦龙传至孙子一代已断嗣)
                  1、儿子
                  冯梦龙儿子叫冯焴,字赞明。这一点有三则材料可证。
                  其一,冯梦龙《麟经指月》参阅姓氏最后署有“男焴赞明父识”字样。此类写法中,姓后面跟的是名,再跟的是字,然后加“父”或“甫”字表示尊重。由此可以断定,冯梦龙的儿子姓冯名焴,字赞明。
                  其二,冯梦龙曾撰《纲鉴统一》三十九卷《附论题》二卷、《历朝捷录》二卷,该书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序、舒瀛溪刻本,珍藏于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图书馆,其前题下署有“古吴冯梦龙犹龙父辑,男焴参阅”字样。
                  其三,明沈璟《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二十六卷,俗称《南词新谱》,其“凡例续纪”中说:“适顾甥来屏(名必泰)寄语,曾入郡访冯子犹先生令嗣赞明,出其先人易箦时手书致嘱,将所辑《墨憨词谱》未完之稿及他词若干畀我卒业……”。(注:“易箦”是“病危将死”的意思)
                  2、孙子
                  冯梦龙的孙子叫冯端虚。根据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珍藏的丁有铭纂清光绪刻本《丁氏宗谱》记载,冯端虚只是聘了丁氏为妻,但还没结婚就去世了。同治七年(1868年),丁氏受到旌表。书影如下:

                  至于丁氏的年龄,宗谱没有直接记载。但她的父亲丁宏度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则丁氏可能生于1630年左右,就算活了80岁,到1710年左右也已去世,受旌表已是100多年后的事了。
                  冯梦龙是否还有其他儿子、孙子,详见下文论述。
                  3、旁支子孙
                  冯梦龙侄曾孙冯勖,字方寅,号勉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包山林屋洞府华藏板《历代神仙通鉴》(又名《三教同原录》)的冯勖序文中有以下文字:“康熙庚寅(1710年)初夏,翰林院检讨葑东冯勖题于郊圃之石帆舫斋并书”,“时年七十有四”。据此判断,冯勖应出生于1637年或1638年初。
                  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纪四十刚刚出头的冯勖受荐参加召试,列为一等,特授“翰林院检讨”职务。不过,他并不是以做官而被人记住,而是以孝闻名。《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下》有冯勖小传一则,大体意思是,他的父亲冯六皆客居福建,冯勖和祖父、母亲一起生活。有一年发生灾荒,冯勖正在当塾师,教书换得一点粮食,就给祖父、母亲吃,自己则和妻子采荇菜充饥。后来冯六皆死在福建古田,冯勖当官后就请假去福建,千辛万苦找到父亲的棺木,运回苏州。原文如下:
                  冯勖,字方寅。父六皆客闽中,勖与祖及母居。岁荒乏食,勖为塾师,得升斗奉养,与妻采荇以食。后耿精忠乱闽,父客死古田,道路阻绝,祖及母复相继殁,贫无以敛。勖仰天长号,遂徒步入京师。会征博学宏词,以荐召试体仁阁,竟得第,授检讨。即请假归,入闽寻父榇。时乱甫平,暴骸如莽,父榇寄破寺中,寺僧皆前死,遗榇纵横,未得其处。勖伏地痛哭。忽有老人告曰:“墙西有半寸钉者是。”谛视,题识宛然,遂扶以归。
                  冯勖在《漫吟稿序》中称冯端虚为叔,称“犹龙公”冯梦龙为曾叔祖,由此可知冯勖为冯梦龙哥哥冯梦桂的曾孙。书影如下:

                  《漫吟稿序》收录于《丁氏宗谱·卷二十·著述考》中。《漫吟稿》是明末清初丁宏度(即书影中的“丁舆含先生”)所撰的诗文稿,冯勖为之作序。序中提到:
                  予叔端虚,犹龙公孙也,坦于先生,早夭又乏嗣。予婶即先生女也,冰霜矢节,归养予家,其端庄俭勤,足为母仪。
                  又据《丁氏宗谱·卷二十二·艺文二》顾珆撰《孝介先生传略》说:
                  先生丁姓,讳宏度,字临甫,一字子临,晚号舆含。苏之长洲人也……从吕公子传(一经)、管公振之(玉音)、冯公犹龙诸先生游,学日益邃。
                  “从……游”是随从求学的意思。
                  从上述两条珍贵的资料可知,丁宏度是冯梦龙的弟子,宏度之女还是梦龙孙端虚的聘妻(已订婚而未娶的妻子)。宗谱在丁宏度名下还记载着:“女二,一适潘,一适冯端虚”,根据排列顺序可知,冯端虚的聘妻是宏度之小女儿。冯、丁两家既是师生,又是姻亲,关系非比一般。书影如下:

                  从冯勖的序文还可以知道:冯端虚早夭无嗣。根据当时讲究亲疏远近的宗法制度推测,如果冯梦龙还有其他长大成人的子孙的话,端虚之妻丁氏一般会归养在这些血缘关系更近的子孙那里,而不会归养到冯梦桂曾孙冯勖家。这一归养反过来证明,冯梦龙长大成人的子孙应该只是一子一孙,冯焴和冯端虚死后冯梦龙一支就断嗣了。
                  冯梦熊一支也没有子孙。嘉定侯峒曾在《友人冯杜陵集序》中提到:冯梦熊“为诸生,蹶者屡矣,竟以穷死。死且无子,殡于萧寺,寺僧举一被覆之,仅乃得无暴体。”
                  遗憾的是,笔者虽然多年打探,但目前还是没有发现繁衍至今的葑溪冯氏后裔,也没有发现葑溪冯氏家族家谱、墓志铭等资料。


                  IP属地:江苏9楼2018-04-23 11:15
                  收起回复
                    本文是苏州市文化研究资助项目《冯梦龙家世里籍研究》的节选部分,略有改动。原文发表于《江苏地方志》2017年第5期。


                    IP属地:江苏10楼2018-04-23 11:18
                    收起回复


                      12楼2018-06-15 19:25
                      回复
                        相城黄埭就是搞了个假古居。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8-10-20 14:47
                        回复
                          我们原籍苏州阊门,自明朝立业后,苏北高宝一带因受战争摧残,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无人耕种,故从军人之中抽调一批分散各地,我始祖就是其中来安家落户一员在此娶亲生子,经过数年,前谱文革时失传,后人回忆建谱,谱面记载(四知堂)现有几百户,前几天我偶去苏州参观了冯梦龙故居,堂现(四知堂)目前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9-07-09 2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