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城盐官吧 关注:2贴子:21
  • 2回复贴,共1

解读《诗经》中的盐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你知道《诗经》产生的地域吗?“秦风共十篇有《车邻》、《驷》、《小戎》、《蒹葭》、《黄鸟》、《无衣》等,其中《蒹葭》、《无衣》是《诗经》的名篇。20世纪80年代,陇南礼县秦公墓没有发现之前,人们认为《秦风》产生的地域在陕西。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秦公墓地的发现,秦人早期活动地域逐渐清晰起来,甘肃陇南的礼县、西和与天水之间盐官地界是秦人发祥地,《诗经·秦风》中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至少可以这样说《诗经·秦风》中赞美秦人祖先的诗歌基本上是在甘肃古西垂地产生的,它们是秦人崛起西垂的见证。
《诗经·秦风》收诗十首,有几首反映了秦人早期的状况。第一篇《车邻》,《诗序》说:“《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秦仲为秦人早期首领,时值周厉王时和周宣王前期。他重武备战,又重礼乐制度的建设,处于秦国势力开始强大的阶段。秦仲十八年(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秦仲奉命征讨西戎,后为西戎所杀。《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向史伯问当时各诸侯国及周王朝的发展大势。史伯说:“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可见秦仲在秦国早期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物。《车邻》全诗如下: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寺人(古也作“侍人”)即宫内小臣,负责传达王后的命令。比如君王休息之时由哪些嫔妃或乐师乐伎去侍候娱乐等。从“并坐鼓瑟”“并坐鼓簧”来看,这应是一个从事音乐弹唱的宫中女乐唱出来的。“并坐”指乐师们并坐演奏。
“邻邻”,也作“辚辚”,是很多车行进的声音。白颠(额上有白毛的马),古人也叫“戴星马”,这里指君王所乘之马。第一章说未见过君王,因为未曾得到寺人的命令去为君王弹奏音乐。很含蓄地表现出秦仲忙于战事、狩猎、练武,很少观赏乐舞。
第二、三章的“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是兴句,起着以韵带起的作用,同内容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它往往也反映着歌唱者的生活环境,以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本诗中的“阪”“隰”,正反映了当时秦人生活所处的地理状况。阪,即山坡、斜坡。秦东迁以前所生活的天水西南、陇南北部之地,多山地,少平川,是其地理特征之一。隰,即低湿之地。多有河流和湿地,并非干枯无水,这是其地理特征之二。所以说,这首诗也无意中作为背景展示了陇南、天水一带的地理环境。
四句兴词中,写到了四种树木:漆、栗、桑、杨。这至今都是陇南、天水一带最具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树木。漆在陇南各县和天水几个县中是重要的经济树。如成县南宋时石碑《广化寺记》中说:“盖其地硗腴皆可耕。丝身谷腹之外,蜜、纸、枲、漆、竹箭、材章,旁赡内郡。农桑既尽其力,而发贮鬻材、趋时射利、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者,子孙皆修业而息之。”“枲”即,“章”指大木料。也就是说,在耕种、采桑养蚕之外,也割漆砍树以售于郡内外,满足一般人和军政、官府等方面的需要。割漆在二十世纪是西和、武都一带近林农民的重要副业。栗,即栗子,至今是康县、成县、徽县一带的特产。桑树不用说是养蚕做丝的基础。而杨树因为端直和长得快,在甘肃是最常用的木材。《汉书·地理志》中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有“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邻》《四臷》《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猎之事。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甘肃南部、中部都是山多林木。陇南、天水山林附近多以板为屋墙、屋顶。所以说,《车邻》一诗的兴词,也反映出当时天水、陇南一带的地理状况。
这首诗也间接地写了秦仲重于车马军事,而远于歌舞娱乐与女色的作风。第一章开头的“有车邻邻”是说有很多车马,则显然非一人;第二句“有马白颠”是说君王也在其中。因为君王一直重于军事、政事,所以奏琴瑟笙簧者难得见到。这是一个方面的反映。其次,第二章末尾说:“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清代学者俞越解释说:“今者谓此日,逝者谓他日也。逝,往也,谓过此以往也。”耋(dié),指年龄已大。这是说:现在不取乐,转眼就老了(要想听看歌舞也没有兴趣和精神了)。第三章说如现在不行乐,转眼离开人世(想听看也不成了)。因为秦仲是有为之君,作为侍者这样劝他休息娱乐而不怕犯忌讳,一则说明臣民对他的关心和喜爱,二则表现出他的勤政贤明。看来秦人从秦仲开始兴起,不是没有原因的。《诗序》说其主题是“美秦仲也”,是不错的。


1楼2018-11-29 14:24回复
    《秦风》第二首为《驷驖》。诗如下: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这首诗应是秦国负责国君狩猎的官吏所作。《诗序》:“《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猎之事、园囿之乐也。”秦襄公为庄公之子,秦仲之孙。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秦襄公以兵送周王迁都洛邑,因而被封为诸侯。此即所谓“始命”。驖为毛色黑而毛尖略带红色的马。“孔阜”即很高大。后二句说襄公之子也从襄公一起狩猎。第二章承上写狩猎的过程,具体而生动。“奉时辰牡”言驱逐野兽供君王射猎。后二句写襄公让驾车者向左,然后一箭射去,即中野兽。“舍拔”即放箭。第三章写狩猎结束后的悠闲,很有韵味。末句是说车上载着猎狗。猃(xiǎn)、“骄”(音xiāo)是不同品种的猎狗。全诗仍然显示了早期秦人喜好田猎的尚武精神。
    《史记·秦本纪》载秦襄公被“赐以岐以西之地”。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说:“襄公始列为诸侯,自以居西。西,县名,故作西畤,祠白帝。”《封禅书》中也载此,《史记正义》注:“汉陇西郡西县也。在今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也。”“陇西”指陇山以西。在述及秦献公作畦畤之事时,《史记索隐》引《汉旧仪》:“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峙。”并说:“西亦有数十祠。”《史记索隐》:“西即陇西之西县,秦之旧都,故有祠焉。”这些在汉唐时代犹存的遗址,都证明了《诗经》中所反映秦人在今甘肃南部的活动。《驷驖》一诗反映了秦襄公早期在甘肃南部的情形。


    2楼2018-11-29 14:26
    回复
      古秦人在西垂或西犬丘因养马而兴,秦风十篇,其写作题材多与马相关,先秦祖地即现在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盐官河流域,秦风诗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4楼2018-11-29 14: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