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部落吧 关注:221贴子:2,472
  • 0回复贴,共1

高一一班 李钰林 关于仁和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习或许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他助”,《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在人的学习道路上,他人的帮助不可或缺,从古至今,这些他助者被称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是点亮学者前进方向的路灯。而对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凡是懂得道的人,无论年龄、职分的大小,都有成为师的资本。我们不能羞于向任何人拜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能帮助我们、促进我们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请教他人,善用“他助”;学习的第二个方面是“自助”,《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在学习的道路上,“自助”尤为重要,人要通过自身不断磨练,才能优于过去的自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在于积累,而这种能够每日积累的能力在于自身能够坚持自我,能够做到自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告诉我们,先天条件或许并不重要,通过后天的努力,也依然能够成就自我。如果说“他助”是前进的导航仪,那么“自助”便是支持前进的发动机。在学习中,我们要善用“他助”,牢记“自助”。

“仁”是一种心理上的共情,是人们多考虑他人,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体现。对于古代的君王,“仁”多指的是对天下百姓的关怀。从古至今,善于实行“仁政”的国家,往往更能受到人民的爱戴,社会也一片繁荣。但并非每个君王都懂得如何施行仁政,《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大王自认为“仁”不过是通过移民、移粟来使百姓避免灾难,这样的仁,不过是仅仅考虑到物质上的“小仁”,并不能真正信服人心。而真正的“仁”是对百姓精神上的需求的关怀,所给予的是黎民百姓真正需要的,这便要求统治者能够真正心系天下,不将责任归咎自然,并能洞察社会不足之处,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过秦论》中也通过总论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的实施与否,更会影响国家的攻守形式。因此“仁”对于国家的安定繁荣至关重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03 12:2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