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吧 关注:41贴子:104
  • 7回复贴,共1

【第二弹/写写】福建人才往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29 00:19回复
    新派核心区变化:公行体制/广东——洋务运动/福建江南——戊戌维新/广东福建——革命党/广东福建——五四新文化/长江流域——新中国前30年东北——改开前20年广东福建——改开后20年广东江南——?
    上一次提及,福建总是能在帝国遇难的时候,脱颖而出。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以来,福建在1860年代垄断帝国外贸、关税约五分之一,创造帝国各省最大顺差,经济能量很大。19世纪帝国遇到内忧外扰,太平天国横扫长江流域,华东华中多数省份人口下降,但福建人口在此期间一直上升。形式一片大好。外贸大顺差意味着二工时代从债务国通向债权国的关键一步。福州直到1897年才出现逆差,福厦两港1895年才出现逆差,福厦外贸占全国比重在1889年之后才低于1/10,福厦关税占全国比重在1897年之后才低于1/10,1894年北洋水师黄海战败、闽籍管带纷纷殉国,1888年英国茶叶进口印度货超过中国货(8621万磅>8065.3万磅),英国完成进口替代,一系列打击,经过失落的1880年代,福建正式走衰。虽然走衰,此前的迅速发展期孕育出来的一批士大夫,仍活跃在近代舞台上,19世纪后期出生的福建人,可谓能人辈出。现在福建是不行了,需要补充引进、选调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福建本身就是一个人才输出地,无论洋务的、传统的。
    首先,道光之前,清朝没有福建状元。道光、光绪(接续道光的意思)年间,出现三个福建状元:林鸿年(1836)、王仁堪(1877)、吴鲁(1890)。
    文有桐城,诗有福建。以福州为中心诞生了一批诗人词人。晚清同光中兴,福州士大夫郑孝胥和陈衍倡导同光体,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同光体诗人取法中唐宋朝,区别于之前专宗上古和盛唐的湖湘派。概括来说,洋务运动之时,闽系北洋海军、闽系士大夫崛起,他们需要倡导不同于旧湘军的新风,而福建最盛时期为宋朝,遗迹比较多,他们按照习惯,取法宋朝,开创同光体。
    同盟会成员湖北人王鸿猷,曾指出:“闽中诗人先后迭起。老辈如陈宝琛、郑孝胥、陈衍,均白发如霜,巍然健在。时贤如黄秋岳、梁鸿志、李宣龚、刘道铿(放园)、林葆恒、李释戡、何振岱、黄公渚、黄懋谦、郑孝柽,均风起波兴,各张旗帜。过去曾文正谓: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余亦曰:天下诗人其在闽中乎。”,以上这些诗人,现在人大多不熟悉,因为后来改朝换代,历史是革命党和五四青年书写的,虽然革命党的活动经费大量来自闽籍华侨,但话语权这帮人没有。其次,这些福建诗人好几个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汉奸,比如举人郑孝胥、早稻田毕业的黄秋岳、京师大学堂毕业的梁鸿志。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改良派、曾在重要的反动政府担任要职,郑孝胥担任过伪满国务总理大臣,黄秋岳担任过南京政府行政院简任级机要秘书(相当于副秘书长),梁鸿志担任过北洋段祺瑞政府秘书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福建出产政治人才的传统没有断。
    解放后的福建,和清初格局类似。反动势力退守台湾,福建一度变成前线。搞洋务之后,情况才大大好转。
    历史上福建士大夫两次以改革派面貌出现,第一次是北宋变法时代、第二次是晚清洋务时代,两次的结局都是失败。第一次,王安石推行新法,朝中元老重臣只有福建人曾公亮(官至宰相/1061)支持他。王安石外,新法干将多为福建人,吕惠卿(官至宰相/1074)、章惇(官至宰相/1094)、蔡确(官至副宰相架空正职/1082)、蔡京(官至宰相/1102)、蔡卞(官至副宰相/1097)等,11世纪后期到12世纪初期,福建宰相密集出现。变法派和保守派针锋相对,苏东坡属于保守派,苏东坡没有去过福建,但诗集中所见闽人最多,陈襄、章衡、章楶、黄履、蔡襄、蔡准、曾仲锡、杨公济、何智甫、陈师锡、章惇、林希、刘彝等,可见当时政务官里充斥着福建人。第二次,晚清福建士大夫远远没有达到北宋的水平,但有些人对后世影响力大,梁章钜(官至军机处章京,即宰相的秘书)、廖鸿荃(官至省部级的工部尚书)、林则徐(官至省部级总督+钦差大臣)、沈葆桢(官至省部级总督)、陈若霖(官至省部级刑部尚书)、陈宝琛(张勋腹壁时被推举为内阁七人议政大臣的一员,换算到现在起码是副国级,腹壁太短暂不算数)、严复(北大首任校长,换现在行政级别是副部级,当时地位更低)。两次,福建本省经济强势+福建改革派士大夫影响改革。这点跟有的省份不一样,有的省份在某个历史时期出现一批改革派士大夫,但本省经济不强。福建是从区域到人事一起井喷。
    传统优势海军,自近古时代以来一向充斥福建干部。北洋政府前4个海军总长都毕业自马尾船政学堂,民国8个海军总长/部长/总司令(皆最高指挥官)是福建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29 00:19
    收起回复
      以上皆福建本土人才。在道光皇帝之前,福建本不产多少人才,状元没有,榜眼五个,自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科,状元榜眼都是福建人之后(林鸿年、何冠英),福建人才继起。近代以来有个新现象,福建内外合力才能发展起来。现在也是这样,福建籍的两院院士华侨贡献良多。道光后,福建区位和福建士大夫被朝廷重视,主要是洋务越来越重要。康熙时代已对华南口岸进行过政策定位,广东主引进来,福建主走出去。道光时代,清朝到了不得不走出去的时候。
      辜鸿铭大概是引进人才的非典型,但很有名。他生于马来,在殖民政府工作过,后进入张之洞幕府。之于清国,他属于出口转内销。他政治立场属于保皇党,符合福建士大夫在近代的定位。
      辜鸿铭语不惊人死不休,如:1.“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 2.“今之李文忠,曾文正之罪人也;今之督抚,又李文忠之罪人也。” 3.“袁世凯为贱(和谐)种。” 4. “美国人,一帮智力有待开发的孩子。我们已成为一帮拥有成人智力和思维特征的孩子。” 5.把随地吐痰、纳妾、狎妓、廷仗、太监、三寸金莲列为中国的国粹。
      辜鸿铭写《英将戈登事略》,通篇用中国皇帝的纪年,不用西元纪年。挺有意思。辜鸿铭提及戈登的作战效率——同治二年(1863),戈登在上海指挥训练洋枪队。与贼转战于江浙两省,二年间凡三十三战,克复城邑无算。两省强寇始悉歼平,是役经时一十八月,仅需军需一百万金,人皆以为奇功(指中国军官趁打仗大捞),称戈登为当时名将。戈登谦逊曰:“平此乌合之贼,岂足称耶?但缓以时日,中国官兵亦可平贼也。然中国上官(指上海道台吴煦)急奏肤功,遂在上海招募外洋无业亡命之徒,欲借以平贼,不知此辈既以利应,反复无常,几将贻害中国,较土匪之祸尤烈耳。鄙人得统此辈,严加约束,事后设法遣散,不使为患。此则鄙人有微功于中国也。”
      1921年,芥川龙之介途经上海时,一位西方友人特别提醒他,不到北京等于没到过中国,到北京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见一见辜鸿铭。
      日本教育家清水安三:“听说泰戈尔要访问中国,我们都以为是印度的辜鸿铭要来了。”
      英国作家毛姆:“在这里(北平)住着一个声高望重的哲学家,去拜见他的愿望是我这次跋涉的一个诱因。他是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
      法国学者弗兰西斯•波里指出:“在外国人中,英国人和美国人最甘心放弃社交活动的良机,来到辜氏简陋的住所,以求耳目一新,聆听严酷而尖锐的真理。”
      辜鸿铭早年接受西方教育,许多方面体现出了西化特征。
      清水安三提及:“当张之洞出现在客厅时,如果辜氏诚惶诚恐地叩头作揖,鞠躬顿首也不奇怪。然而青年辜鸿铭当时却极为平静。与张之洞一样,他一边谈话,一边神情自若、不停地嗑着放在桌上的瓜子。令青年辜鸿铭甚感为难的是,由于地面极为洁净,他无法扔掉自己不觉之中嗑出的一大堆瓜子皮,踌躇之余,只好决定将其放入左手带走。”
      溥仪的外籍教师庄士敦提及:“他不遗余力地鼓吹自己的同胞是世界上最有礼义的人民,但他本人的行为却常常体现不出这些令人钦佩的品质。应该补充一句,他从未利用他任过的许多官职去捞钱。”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职务寻租的意识淡薄。
      当时处于乱世,群雄并起,传统礼数有时候可以放弃。为什么辜鸿铭一个当时如雷贯耳的角色,在现在的教科书里没什么声响?因为历史是五四青年书写的。辜鸿铭作为保皇派和原教旨主义者,必定不能凸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3-29 00:20
      回复
        总的来说,福建在19世纪的发力,在人事上有两大支撑:1.科举正途。2.洋务保皇派士人。在两个时期,福建情况较好:道光和光绪。光绪即道光的延续。
        福建人在科举上的窜起,距离对外开放有一段时间,先是人才起来,然后赶上对外开放:道光十六年(1836)福建人揽下状元榜眼。道光二十三年(1843)立五口通商章程,正式对外开放。同治十三年(1874)的探花是福建人。光绪三年(1877)的状元是福建人。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亲政恩科的状元是福建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会元是福建人。
        20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也出现了类似景象,【20世纪50年代高考状元往往是福建、上海轮流,北京老是位居第三】【福州一中早在1956、1957、1958年就曾连续三年夺得全国高考成绩第一名。】【文革前高考评分标准全国统一,福建省连连获全国高考第一,被称为全国高考状元。那时,省委书记的夫人是教育厅长,抓教育很有一套办法。(指叶飞与王于畊)】,1959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福建基础教育经验,表示福建中学教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指出【福建省今年(1959)报考高等学校考试及格的学生达到62.8%,而1954 年仅占5.6%】。约20年后,对外开放启动。1978和1979年两次全国高招统考,福建再次名列前茅。随着对外开放深化,福建的高考实力没有持续。福建的教育中心,从福州转移到厦门。事实告诉人们,厦门不如福州当年。不过这里要说的是,文革之前福建出色的基础教育,为福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批相对其他省优质的人才。如同19世纪福建人在科举上的夺魁,标志着福建省运转折一般。但之后,21世纪的福建就比不上19世纪的福建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3-29 00:23
        回复
          太平天国闹了10余年,从1857年太平军第一次进入闽西算起,福建人口一直上升。直到1864年天京陷落,才下滑:
          咸丰七年(1857)20687000,
          咸丰八年(1858)20739000,
          咸丰九年(1859)20968000,
          咸丰十年(1860)20968000,
          咸丰十一年(1861)21074000,
          咸丰十二年(1862)21174000,
          咸丰十三年(1863)21273000,
          咸丰十四年(1864)19236000,


          IP属地:福建6楼2019-03-30 21:35
          回复
            原创原创原创重要的是说三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5-01 04: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