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72贴子:137,696

《唯识与中观》之一百六十八 南懷瑾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5-09 07:40回复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应知。然诸染法各有别相。唯此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是故说此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非别有性。若于余事。邪忍乐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5-24 16:29
    回复
      刚才我们讲到“如睡眠等。是实有性。”是讲“昏沉”例如“睡眠”。这个“如”字是例如,举个例子。“睡眠”是睡眠,不是昏沉。但是,昏沉例如睡眠一样,睡眠也是有睡眠的一个心态的现状。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5-24 16:33
      回复
        “昏沉别相。谓即瞢重。”这个“瞢”字,有些地方写加一个竖心,就是懵懂这个“懵”。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5-24 16:34
        回复
          “令俱生法无堪任故。”所以这个昏沉的别相,它同睡眠的情况、心态不同。譬如我们打坐的时候,做工夫的时候进入昏沉这个境界,是别相。就是我们一般做工夫啊、打坐啊,自己以为得定,这个是昏沉的别相,实际上是在昏沉境界。但是,“谓即瞢重”,头脑懵懵懂懂,头脑嗡嗡了,“重”,有粗重的感觉,这个身体体能,乃至脑筋有粗重的感觉。“谓即瞢重”,“瞢”就是懵懂;“重”,就是身体上粗重。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5-24 17:12
          回复
            “令俱生法。”因此使我们与生俱来心理上想……譬如念佛想念到一心不乱,这个“俱生法”“无堪任故”,缺乏了,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个就是昏沉。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5-24 17:17
            回复
              “若离烦恼。无别昏沉相。不应别说障毗钵舍那。故无堪任。非此别相”,这一派认为“昏沉”本身即是“烦恼”,他认为在逻辑上、理论上不要把它分开,烦恼的本身自然就是会昏沉。所以,一个人、普通人心理上有痛苦的事,烦恼重了,或者受了打击,或者失意了,人一点精神都没有,就容易睡眠,思想多就低个头。以普通的中国文学形容:失意忘形,失意忘形就是昏沉。不过,这是普通文学所讲。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5-24 17:19
              回复
                说起文学,现在我又加了一句,失意忘形,一个人还容易了解,最怕人是得意忘形——诶,得意忘形容易了解,最怕是失意忘形。我看了许多人……譬如说,我们现在讲,这个人一切事业很如意、很好,忘形了,忘了自己贵姓大名了。我今天还说笑话,你们好像是地位高了,学问就高了。地位跟学问不平等的啊,就是你们不读书。今天正好骂一个老朋友,哈,但是,就是得意忘形容易看到。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5-24 17:20
                回复
                  现在我们看,有很多老人一退休了以后啊,好了,低个头,失意忘形。就快了,快什么呢?快要到医院;最后呢,快要上山了,最后就快要到阴国去留学了,我这个“阴”不是欧洲那个“英”啊,阴阳那个“阴”,这就是失意忘形。这种心态就属于昏沉,没有毅力,不了解自己的生命。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5-24 17:20
                  回复
                    所以,昏沉本身就是烦恼。烦恼久了,心态容易昏沉。离开了昏沉,离开了烦恼,没有特别的昏沉,昏沉本身就是烦恼。这一派大师们的理论也非常准确,让我们多反省。所以,觉得自己有昏沉,换句话,你已经在烦恼中,因为你有烦恼,所以你有昏沉。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5-24 17:20
                    回复
                      所以说,不能够、不应该特别地说,昏沉障碍了“毗钵舍那”,昏沉障碍了起修观的这个作用。换句话说,不须要昏沉,你心有烦恼,因此学佛的观行不会成功,慧力、智慧的力量本身就发不起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5-24 17:22
                      回复
                        “故无堪任。非此别相”,所以当我们心力不坚强,当我们修持没有达到得定,由定而生慧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被烦恼所障碍,烦恼的本身就是叫作昏沉。不要认为专门同睡眠稍稍不同,好像睡眠一样,不要认为那一个境界是专指昏沉。其实烦恼粗重多了的人,一天到黑都在昏沉中,因为没有智慧破除自己心理上的烦恼。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9-05-24 17:22
                        回复
                          “此与痴相有差别者。谓痴于境。迷闷为相。正障无痴。而非瞢重。”他说,这个昏沉同根本烦恼贪嗔痴这个“痴相”----这个心态“有差别”,这个中间有差别。“痴”就是痴,譬如天生一个白疒知的人,或者天生一个头脑简单、不懂,脑筋也不灵光,拿医学来讲,脑神经不够健全。因为他的业报,过去的贪嗔痴的痴重,这一生带来的业力,因此,他投胎的时候,把里头的“电缆”装错了,脑部的“电缆”少拿了几根,或者拿的是没有经过检验,不标准的那个“电缆”就拿来装在自己头脑里头,因此投生下来脑子就不够灵光。这就是说,种子的业力,种子生出来现行,带出我们现在的行为。那么,这一种是痴分的情形,本来是愚痴。所以佛学的这个“痴”同愚笨的“愚”连在一起。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05-24 17:24
                          回复
                            所以,“痴相有差别者”,昏沉同愚痴有差别,就是讲……所谓愚痴是对一切的境界“迷闷为相”,自己一天到黑都是迷糊的、闷闷的,自己搞不清楚。“正障无痴”,正念障碍了,没有智慧;不但是没有智慧,连聪明都作不到。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5-24 17:24
                            回复
                              因为聪明跟智慧有差别的。中文所讲的聪明是耳聪目明,所以“聪”字是属于耳部,耳朵部分;“明”属于眼睛部分。所以这个聪明……等于我们人老了,戴老花眼镜,眼睛不够明亮,看不透彻了。譬如老年看花叫作雾里观花,看一切东西,看得比较迷糊,看不见了。但是近视眼的也一样,你看这个时代,这几十年当中看来,一切众生越来越没有智慧,五六岁小学生都要戴近视眼镜,究竟他看的是对还是我看的是对,已经搞不清楚了,这个时代到了这个时代,就是“迷闷为相”。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5-24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