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17,323贴子:12,058,638

回复: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政治与社会》
探讨三家权力中枢、建国內部形势、魏晋思想三大部份。整理得不错,适合入门者。
《门阀士族时代下的司马氏家族》
西晋建立前的篇幅仅占一章多一点点,对西晋沒有兴趣的需注意。胡志佳统计了司马氏在两晋所出任的中央显官和都督并分析个別状况,进一步强化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的结论。罗列的司马氏各支和其婚姻状况(篡魏前的助力、两晋时的政治角逐),算是方便读者查阅。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修订本)》

推翻前人甚至主流意见,不要紧,最重要是有理有据,仇鹿鸣结合众多出土文献的这书,绝对是近四、五年魏晋史的最佳。探讨范围包括司马氏算不算大族、司马三祖孙如何融合、拉拢魏臣为晋臣、晋廷的构成、晋初几个重大政治问题(司马攸出镇、外戚、宗室和士族间的平衡)。
《魏晋之际司马氏与礼法之士政治思想研究》
首先简介了司马氏夺政权的过程后,判定了哪些算是司马氏集团后,简列并分析他们的政治主张,包括礼法观、君臣观等;司马氏又如何因应当时的政治局势来拉拢、妥协魏臣们,达至转化成魏臣。晋朝建立后,以礼制和律令为切入点,分析统治阶层如何按他们的想法来建构国家,最后分析影响。对比单一人物如傅玄、或玄学名士的分析,这是一本综合性不错的思想史、政治史。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0楼2021-10-13 16:03
收起回复
    史学篇
    《魏晋史学及其他》、《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逯耀东在这领域,可算是创始人。前者是史学发展,后者是对该时期各史书的分析,对掌握基础史料有进一步的帮助。
    其中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因为是论文集,受限于相近的题目,故部份內容无可避免的有所重复。概活有以下三个主要领域:《世说新语》的分类分析及研究(含个人意识的觉醒)、经史分途与魏晋史学所包含的各类別之分析、从裴松之至刘知几,最后至司马光的史评分析与评价。
    当中以前者较有价值,因据其序所言:“我向他(钱穆)问起《世说新语》卷帙分篇的问题,并说这种分类方法与汉魏间个人意识醒觉有密切关系。他听了频频颌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做的问题。”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
    胡宝国这书与逯耀东的论文集相比,系统性的从《史记》谈起,结构上更丰满,也讨论了逯耀东沒探讨的州郡地志。修订本多了史学內部的发展逻辑,可说是从另一角度看事。
    《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
    从诸书零散的资料整理出一个基本轮廊,可补史阙。东汉时史学已有所发展,尤其是东观,他官兼职修史者居多。魏明帝则开创著作官,为晋所继续并有所发展为著作局。蜀汉则依东汉,其太史令记天文为主,并反驳刘知几,但也有秘书图籍制度。吴则依两汉置太史令、东观令和左右国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南北朝比重较魏晋高,主要內容包括门阀(家传兴盛)、直书(维护名教)、曲笔(因政 治原因杀史家如孙皓杀韦昭、陈寿因晋继魏,故不得不替魏晋迴护)、神化君权、正统之争,说白了就是分析如何服务于现实。也有以史为鉴,故分析前朝得失来解决现时的问题。
    《史讳举例》
    可是第一本系统性整理避讳学的著作。陈垣罗列了方法(改字、空字、缺笔或改音),也整理了汉代避讳不严,六朝严密起来,比方避嫌(同音)首例见于羊祜。三国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曹璜改名曹奂。不但皇帝本名、庙号等,作者先辈也成理由,如范晔的《后汉书》,郭泰用其其字郭宗林或郭太代称。成书时间也看出避讳哪些字,如唐的《通典》,豫州被改成荊河州。可用避讳校勘,如曹操女儿曹节,可推应採纳曹腾父为曹萌的版本。改字有时会混淆而忘却本源,如治书侍御史,避治已改成持或侍。
    《校书与修史:东观与东汉帝制文化整合》
    首先介绍架构与职能,接著是校书方法。汉明帝欲控史学,班固对答的转变,最后蔡邕被王允杀,是全书主旨。以光武纪为例,东观汉纪与后汉书、后汉纪、续汉书各种对比,分析东汉士子在构结、敍事等变成汉顺臣,失却史家气节。最后是汉末如荀悦写汉纪的余光。
    《荀悅汉纪新探》
    在前人基础上,以大量句子排比来比较《汉纪》与《汉书》、《史记》、《春秋》等之间的关系,《汉纪》也有异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可能是参考当时未亡佚的史料。荀悅曰这种赞论和通比其事等的编撰方式如何影响范晔、袁宏、司马光等。
    《史家行迹与史书构造---以魏晋南北朝佚史为中心的考察》
    三国相关部份就是《洞纪》与《吴录》,吴国史研究者不能不读。
    《裴松之三国志注新论---三国史的解构与重建》
    以文学角度剖析陈寿弃用已见史料之因,后出史料与三国志的对比,裴注各史家基于自身立場又各有所争。最受注目是列出大量实例,包括庞统、马谡和董恢被夸大或过度洗白,论证习凿齿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夸襄阳先賢,当寄居的诸葛亮斩马謖则偏向本地人马谡;北伐则倾向诸葛贬司马。因大量襄阳人效命蜀,故首创晋承汉论,作者兼驳难桓温论。鱼豢欲毀敵国诸葛亮的形象,才有异于三顾一说。王沈魏书、三吴之书大量被刪的內容:皇帝异象、九锡策文、孙氏有利形象等,对比刘备的异象,陈寿因故国在取材欲专美。与范晔在立传行文角度不同,董卓独成一传是因他毀东汉、曹操之霸与汉忠臣立传。
    《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
    在史界已研究的引用史料价值、史学思想、考证法、史学变迁与背境关系外,较系统性研究较少关注的注文体例、注释方法及史评、尊魏抑晋之因,读者可以快速看例子理解,不错的补充读物。
    《三国志集解研究》
    简介生平后,以地理、史实和官职三个具代表性的范畴,分析他对比前人有何进步和不足(主要是训诂),最后评价这本代表封建时最高水平的价值,含与现代史学相比下的不足。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
    瞿林东主编的廿四史研究丛书,精选民国以来各点评范晔、陈寿和裴松之的文,包括史评、体例、创新、价值、考证等,不错的论文集。
    《晋书、八书、二史研究》
    相对三史,两晋南北朝这十一本史书的研究力度真的薄弱,本论文集收入的晋书论文相对较多,包括有成书之因、优缺点、撰书人、运用载记的得失等。隋书经籍志能了解汉魏晋的分类法、书籍存亡、唐初史观等。
    《魏晋子书研究》
    分析子书对比西汉末,数量急增之因:东汉博学之风加上时弊。从佚文中整理各流派(儒道释法名兵杂等)、成书地域、家学、文学价值、史学影响。申鉴、昌言、养生论、人物志、傅子、抱朴子、博物志等固能详细分析,佚文不多的也有罗列。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1楼2021-10-13 16:04
    收起回复
      《敍述观点与历史建构---两晋史家的三国前期想像》
      文学评论既可尝试解读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写作动机,那么,陈俊伟研究的作品碰巧是史书罢了。他参考了大量古籍和今人历史著作,他的论点大体可以成立。末章其实是前六章的简介回顾,读者先阅读了解概要也未尝不可。对于史家本身的本土倾向,作者整理了大量相关句子,省却读者检索陈寿、司马彪、习凿齿的时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孙盛、袁宏、华峤等人的迴护原因。虽然主要写两晋史家,但也无可避免要引用南北朝史家如范晔、裴松之、魏收等的言论,才能对比与分析两晋史家们的观点有否影响后世。诸葛亮形象变迁和正统观,作者又整理了大量古人言论,尤其是蜀汉是否正统这环节,基本肯定只是东晋权臣时的一个小变,南北朝双方还是大体倾向曹魏是正统,对比南宋以后的朱熹理学崛起,习凿齿的影响其实要到南宋后才显现。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一部宏大又有影响力的钜著,但在魏晋的用墨不多,天意观念渐成下,魏晋南北朝各政权都不忘争正统,继而介入史学(例如晋廷议应从哪年断代)。从司马迁起,班固、蔡邕、荀悅、谯周、司马彪、陈寿、裴松之、范晔等,简述各史家面对的政 治环境及其史观的变化、影响。权臣乃至换代乃此时代的特色,史家遂冀以史制史,但作者狠批习凿齿歪解及其所开的坏先例。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2017年版)
      再版也就每章结尾可能增加一些新的参考文章,故与初版差別不大。留学日本的徐冲融入不少那里的观点,视野角度也相当创新,分析汉唐史书各种区別并所体现出时人的思考,选取了四个单元:国史禅让(分析了魏晋时人取哪年为断代的原因)、开国群雄传(沒有臣属关系的割据群雄附于魏吴书之因)、外戚皇后传(如何从两汉的外戚世家变成单论皇后传,期中士人的思想转变)和隐逸传(曹丕表彰东汉二十四贤抗宦官和外戚,隐含代汉的正统性)。
      同时也大篇幅深入探讨二重君主观并节选文献和金石的相关史料,最后附上《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的书评。
      《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以献帝三书和续汉书百官志为切入点,研究不同背景下,起居注、献帝纪、献帝传和后汉书如何各有其重点(汉魏宋)描述这段禅代史。王隆汉官篇、司马彪正文与刘昭注则分析史学的转变。
      《版本源流与正史校勘》
      正如编者所言,本论文集是填补国內这一空白,尤其是尾崎康的《正史宋元版之研究》中译增订本的问世后。主要研究宋元明清各刊本相互间的关系,以汉书、晋书等为例,简述武英殿本的成果与缺点。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2楼2021-10-13 16:04
      收起回复
        《魏晋南北朝史论研究》
        系统整理辑录各史家史评,他們所在的時代背景及影响,范围包括各朝得失(制度优劣分析,社会风气等)、民族、忠孝观、天命所争的正统性、以及品评人物的标准。作者简洁点评并分析,是研究史学思想史的必读本。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
        魏晋部份都是李颖科早期作品,观点可能有点老,但也系统性整理了史评、注释、曲笔等。由于是论文集,可能內容有不少见于另一篇文中。史界探讨孙盛、干宝、世说新语注的学者较少,如有兴趣可一读此书。
        《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研究》
        自《七略》问世后,目录学在魏晋时又有新发展与突破,重点是郑默《中经》和荀勖在其基础上首创四部分类《中经新簿》,在分类、叙目、汲冢书上多有考辩。文学目录有曹植替其著作而作的目录、荀勖《文章叙录》、挚虞《文章志》。
        《怪异的敍事:南北朝正史五行符端诸志研究》
        汉代为强化皇权,顺应五德而有五行志,南北各争正统遂有符端志,天人感应观下,灾异都是反映社会之弊,这观念至欧阳修反对后始有改变。本书分析诗妖、服妖等个案的成因,研究古代灾害气候的意义等。
        《世说新语研究史论》
        分析刘义庆的写作贡献、简介唐宋明清刻本、刘孝标、王世贞、李慈铭、王先谦等名家作注及点评批校、大唐新语等各朝仿作体、晋书对其的整合、刘知几、鲁迅等人的品评,最重要的是对今著作罗列整理其优劣,即余嘉锡、杨勇、徐震堮和朱铸禹的平议,最后是检讨台湾学术界在世说之研究。


        IP属地:中国香港153楼2021-10-13 16:05
        回复
          地区史篇
          《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
          三国战史迷必读,不但论述各战区的地理、经济环境,也有少数民族,尤其是仇池的探讨。內容较浅白,入门者还能顺道读南北朝时期,找同一个地方的异同之处来佐证。
          《秦汉西晋中央与巴蜀地方地方关系研究》
          最大看点是:当地士人的离心与向心、当地儒士对待蜀汉政权的态度分析、司马氏如何安抚。第二点的说服力还是挺强的。
          《三国颍川郡纪年》
          引用了大量资料,尤其是董卓前后时期,从混乱中梳理中一个轮廊出来。不仅谈讨论当地,还包括当地人。
          《先秦汉魏河西史略》
          探讨魏在河西的各方面领域,篇幅比重虽不重,但也挺全面,最大看点其实是各条河西汉晋简牍、嘉裕关画像砖的运用。
          《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
          地理、气候、士族等整理有意,新意不足。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
          內容包括地理(含交通)、各州都督刺史的整理、政治形势(从青徐黄巾到曹操霸业,然后是曹丕解决青徐豪霸,至司马氏平淮南、灭吴的分析,包含对比同时期各州),基本运用了现在相关的参考书,整合程度优于汪波的并州,可以一看。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4楼2021-10-13 16:05
          收起回复
            考古篇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订本)》
            一大堆专有名词,入门者不懂是怎样的构选,导致脑海一片空白,这本应用上各出土实物、画砖(附出处)、意想图,又引用了《说文解字》等词典,以及史料所编制成的图文并茂词典,汉晋间都能适用,兵器部份应是大部份三国迷最感兴趣的一篇。修订本增加新考古成果如成都老官山汉墓的纺织机、青岛土山屯汉墓的玉温明等,订正若干错误。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涵盖范围极广,从皇陵墓葬(附上各期明器对比图),至古城、农工商、社会生活、简帛石刻,至佛教影响,不但有本土各区,还有已纳入今天版图的各少数民族(如高句丽丸都山城、高昌遗址)和周边国家(絲绸之路、日韩)。有各出土成果简介,较有争议或焦点时篇幅会稍长,且附上彩图。
            《葬之以礼———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俗与文化变迁》
            此乃《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修订版,添加了曹操墓等新出资料。简介各朝特点,同时区分洛邺、关中、河西、辽东等十一个区域,附上各期的墓结构、陪葬品、相互间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丧葬观念转变、招魂葬、乐浪弧壁砖墓、壁画、曹魏刻铭牌、反书砖等。
            《魏晋南北朝考古》(韦正著)
            包含近年来的新出土之物,有城、手工业、宗教遗址,墓葬则按地区分类,图文并茂。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定位希望像孙机的,但更像考古报告,配彩图。秦汉卷是韩国河负责绪论及统筹,略谈至三国。魏晋南北朝卷则由李梅田一人撰写。与《中国考古学》对比,秦汉卷是后出故参考內容较多,页数也是物质文化史的一倍,內容更详尽。魏晋南北朝则是先有李梅田的,两者较大的区別应是李梅田认定安阳的是曹操墓,考古学则认为有争议待定。
            衣食住行的制度上,物质文化史引用较多文献,考古学如没有出土实物,那就不写。
            对比韦正的,陶瓷、璧画较详细,可互补不足。
            《曹操高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堆名家的分析,证明如何是曹操高陵,以及对各环节,比方薄葬的全面讨论文集。
            《曹操高陵》
            系统性整理与精选研究文章,首先交代了发现与发掘过程,然后是墓的构造与详尽记录出土文物,最后当然是论证是曹操墓的理由,以及一些争论的热点。
            《话说安阳曹操高陵》
            由由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执笔,分发现篇和解密篇。发现篇主要是细说从发现、发掘、复核、发布的过程。解密篇则探讨曹魏诸陵包括毫州和洛阳的的结构、出土文物和影响,最后附上当年回复疑者的答案。
            《曹操宗族墓群》
            曹腾、曹嵩列侯,故可用玉衣,墓中有玉猪、象牙雕、画像砖、各式陶鉄铜器等,是研究东汉列侯墓葬的重要材料。因董园村一号墓中出土文字砖,文曰:延熹七。。。元月。根据水经注卷二十三称曹腾碑立于延熹三年,故应是曹嵩墓。可二号墓的方位又与水经注不合,是否水经注有误?墓群有六百多块文字砖,篆、隶、草、真、行书皆有,为书法研究提供宝贵例子。可考者还有会稽太守曹胤、山阳太守曹勋、长水校尉曹炽,曹宪是否曹操之女就不完全确定。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
            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的基础上,补增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拓本;对比初版,赵超已作出多项修订,是不错的汇编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7楼2022-04-12 15:31
            收起回复
              《汉墓的考古学研究》
              汉墓是从椁转室的关键期,先图文并茂指出两者转变位置、构造型式。汉初各地承自春秋战国,故提及楚、秦、吴越等制,然后是大型汉墓在西汉各区各期的演变,下渐至中小墓,最后是东汉室墓回廊、墓顶各式的兴废,配以各典型墓例平面图解说。最后解说随汉人观对坟基、陪葬品、祠堂之变。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
              谈汉魏,找出哪些是晋制,上编出土古墓,下编是文献对比。从墓结构、出土明器、纪年砖等尝试找出各墓的分期,以及各地区的文化因素(汉已有的地区特色、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影响。北方分成首都洛阳、南北之间的山东、东北和西北、胡化的关中,南方则有中下游,可惜沒有上游。
              《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
              牛润珍多年实地的考古成果,通过遗址和文献绘画出曹操在袁绍的基础上改变了有別于汉的都城格局,造成对南北朝隋唐都城上的若干影响,继而辐射影响日韩。当然也离不开曹操高陵的若干推论。
              《三国遗韵---襄阳樊城大型三国墓出土文物》
              介绍樊城菜越M1墓的结构、可能是刘表墓的理由、彩图图文并茂讲述出土文物,部份精品如大铜马、堆塑羽人绿釉陶楼、严是作铜锁等,重点部份附上放大图。
              《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
              除了首两篇民国时的辟雍考外,其他都是收录新中国这五十多年对洛阳遗址的精品论文、考古调查、发掘简报,理清了从城垣、金墉城、石经、三雍、刑徒墓等各种遗跡,也介绍了城布局变迁及影响,最后收录了各相关著作论文供读者自行深造。
              《一城阅千年---魏洛阳故城与汉魏王朝(增订本)》
              重点内容是内城东北角城墙、西门排水沟、永宁寺、南岸的礼建筑等,它们的最新考古简介和保护成果。要抢修的东西太多,皇陵也不会主动开挖,成果不多。各朝简介、人物典故纯科普,没多少深入的价值。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8楼2022-04-12 15:32
              收起回复
                《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
                即灵台、明堂、辟雍和太学。整理大量当时发掘遗址的照片、出土实物,基址柱槽数据、瓦当图纹。建议先从终章看简单总结,了解清沿革后,再看回前四章的各种详细考古资料。研究礼制的重要参考书籍。
                《六朝建康城发掘与研究》
                本书是作者多年的论文集,包括探讨石头城、六朝诸陵墓包括朱然墓、云纹人面瓦当和墨书与彩绘陶器的考究,以及对周边的影响、买地券和木履等。有不少能填补空白纠正的佳文,而且有史书沒载的实用资料。
                《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
                篇幅虽然是以先秦至两汉为主,但汉末至三国的铜范实物也罗列了不少,结合包括地方史志在內的史料、实地考察报告等相关资料,无疑能让读者了解铸币工艺的发展。
                《两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包含了买地券、地界牌、东汉刑徒砖和西晋奴婢砖。刑徒砖能研究刑名与服刑情况、犯人籍贯;奴婢砖能研究种族与主人,所以本书重点是买地券(参考地价的新出资料),注释等会指出哪些是伪作、镇墓券,都列明出土地点时间与发表刊物,最后的整理表挺简洁。
                《六朝文明(中译修订本)》
                作者参与撰写《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西方代表学者之一,能了解一下西方主流观点。本书大量整理八九十年代的考古报告,间有二千年的,图文并茂,包括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对比国内著作,尤以佛教及西方影响为精。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
                服饰史开山之作,沈从文结合大量壁画、出土实物来与文献作对比,从头饰冠巾、衣服战甲至鞋履,非常详尽。索引还列出读者欲寻找的事项年代,可找出散见于各书的汉晋事物。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汉晋相关部份不多,但从冠至佩饰和交通工具皆有提及:进贤冠、军服、金印紫绶、鹿车、带具、辂等,在抽象枯燥的文献上,皆辅以出土实物、墓画图文并茂解读。
                《六朝服饰研究》
                缺乏马王堆般的大量出土实物,只能借镜出土俑、画作和舆服志等相关史料绘衣服图,还包括讨论布料、冠、女性发式、鞋、配饰。玄道佛对服饰和审美观的影响,最后简述对周边文化幅射。
                《中国玉器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运用大量墓葬、璧画和文献,简述生产机构,工艺和时代特征、沿用旧玉的无奈,礼制用玉、日常器物、装饰和丧葬玉,收录古人广义的玉(宝石、煤精等),彩图有助读者理解王粲新制的组佩玉等。但文献运用有待提高,在玉色等级参用杜夔之法一句,实出自《隋书》,非《晋书》。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三国时有确定段清是甘露二年、吕阿徵是咸宁二年的镇魂瓶,青龙四年的左长衣物疏、泰始九年的翟姜买的契约,通过这些研究镇墓文的格式和结合壁画墓反映民间信仰、社会面貌。临泽出土的西晋末田产争讼爰书显示出宗长在家族争产中的影响力、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IP属地:中国香港169楼2022-04-12 16:14
                收起回复
                  九、论文集类
                  历朝先贤篇
                  《容斋随笔》
                  洪迈这本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有些评价真的无法像原始史料般应用,比方关羽诛文丑。当然,更多的是其考论精辟、素材丰富。
                  《日知录集释》
                  顾炎武这书,封建时期的经典之一,內容可分为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八类。取材于三国的例子有行军速度:周瑜赤壁前评曹操、夏侯渊的行军速度,再以陈汤的三十里作总结。
                  如果用现在的分类,这本更像是札记或词条,在历朝的资料应用后再加上其解评。
                  《读通鉴论》
                  王夫之也是一个大思想家,如果非要我选一本封建时代最出色的评论,我会选这本(当然受时代所限,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仇,他很多观点已不太适合今天的价值观,但仍不失了解古人思想)。对比起《日知录》,按朝代更容易让大众查阅所需资料。
                  《廿二史劄记》
                  周振鹤曾评,钱大昕比赵翼、王鸣盛写得好,但其《廿二史考异》的內容都已被卢弼整编进集解(附评论),故介绍赵翼这书。这蜀汉粉的言论或会让魏吴迷有所不快,请先注意。其评论不予置评,但在其词条范围內,也算有整理之功。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0楼2022-04-12 16:14
                  回复
                    已故名家篇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三国相关內容真的很少,唯有天师道、四本论,当然,这两文的若干观点也被史界主流意见。
                    《读史集》
                    三国內容最著名的,莫过于魏晋中军、兵制;也有若干观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的重复(封建说、社会经济变化、曹操、司马懿)。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山越、田制、戶调、九品、才性论、玄学、杂胡考、工匠、客和部曲、汉末名士、士族形成、西晋宗王出镇、魏晋州郡兵、天师道君父先后论等等,多篇著名论文,有些论调近几成定论,例如司马昭弑曹髦,故晋也只能提倡孝,忠无从谈起这些观点。
                    《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山居存稿续编》
                    相比之下,这两本也不是沒有三国相关內容,比方晋郛休碑、吏役、学术中心南移、土地所有制(占田制)等,只是非必需研究的范围,其介绍诸史籍倒可一看。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书中有一些较多讨论的话题(比方曹操、人身依附关系),有细节可能有商讨余地(青徐豪霸、暨艳案),又或者你不尽同意(比方隆中对、李严兴废),但已成主流意见(孙吴江东化),但有一些确实是前人所沒有探讨,连想都甚少的话题(比方东三郡),绝对值得一看。
                    《秦汉史论稿》(高敏著)
                    其实是《秦汉史论集》的台版,有少许修订,有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列的时代烙印。像赐爵、赋稅、吏等,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读本,雇佣关系、宾客、任子制、张鲁,这几个话题至今仍是相当领前。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高敏这篇在整理魏屯田的分布,极为详尽,也推论出屯田戶口的约数;校事、奉邑制也推论严谨;还有从历史环境,而不是文学水平分析建安七子的入选,挺有启发性,必读本。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
                    其实把魏晋二字去掉才更贴切,毕竟一篇魏晋相关的论文也没有。汉相关內容主要是张家山汉简和尹湾汉简,提供上计、法律、赋役等珍贵一手资料。附录两篇治学谈,其实就是科普如何正确读史的态度与研究方法。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2009年版)
                    对比旧版,多了士家、何晏生年考等几个短论;三国相关內容很多,比方魏蜀吴建国路线、官渡、赤壁、司马氏及西晋等,但可能受限于篇幅,虽无大错但也无多大惊喜,以土地赋稅(含屯田)和门阀政治、社会变革较为出色。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
                    周一良这一本,介乎于词典与短文之间,在若干问题上的意见,广为引用,比方司马氏营立家门的解释。补订本则收录五十一条补注并附于每条目之末,內容来自正史、笔记、类书碑刻、域外史籍、佛藏、考古发现等,比方第一条《兵书接要》的补注是来自《高丽史》。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1楼2022-04-12 16:15
                    回复
                      知名学者篇
                      《魏晋南北朝史论》
                      黎虎此书关于三国的內容相当多,且整理简洁易懂:自耕农、魏屯田、晋占田制、徭役都是探讨当时经济民生有重要意义的论文;也有探讨农业技术进步、植物品种和范围的开发,这是从宏观角度看生产力;有专门探讨蜀汉与吴:孙权经略辽东(寻马);诸葛亮躬耕地考辩、南中政策(这篇可能会有较多争议);市场和饮食学则是其主编的《汉唐饮食文化史》的部份內容,由此可见对众多三国迷是非常实用的。
                      《先秦汉唐史论》
                      黎虎这本的魏晋比例确实少,主要集中于下卷那十一篇吏民,当中不嫌其烦列出诸多实例,就是欲推翻暂时史界主流对吏戶的看法,包括应用了吴简(自然开展了真吏、给吏、军吏等冷门范畴),不但有详细列出诸简,而且也应用了染捌卷这些较新的內容,只果对吏民有兴趣的读者,绝不能错过。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汉晋部份主要集中在礼和国家君臣形态上的探讨:自西汉独尊儒术后,儒家士大夫在礼的观念上转变(生活、思想上体现的安静观念)、也分析了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构结的礼制,从汉礼至晋礼的过程,又因皇权与儒家理论相冲而引发的争论,当中以丧服为焦点。中古人对国家的观念非如今人,由此引发君臣观念,以二重君主观即府主与府吏为主。全书提出不少具启发性的观点,读者也易于理解中古过程的变更,确是一本好书。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

                      三国类分五大部份:散骑常侍、襄阳地方史、《北堂书钞》对比今本《三国志》、《校补襄阳耆旧记》、农业生产。其中后者只是辑录当年那个小本子,沒有追加修订;前者內容可见于《三国政 治制度剖析》。
                      《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
                      陈启云集合中外诸家意见,有一看的价值,唯有些名词,可能是翻译问题,作者简介其作品,汉末写为汉木、论荀氏时,荀攸官职变成军师祭酒。主要有三大內容:士族(含汉末背景)、荀氏易学、尚书台(三省)。荀氏易学绝对是其最大亮点,因为他确实是这方面的名家之一;后者也不差,绝对不在祝总斌之下。
                      《汉魏史探微》
                      这论文集分两大部分:社会史、人口地理与医学地理,当中以前半部较有阅读性:汉魏晋南北朝门生故吏制(简洁却有力的整理论述)、裴注史料的价值(详细列引及分析重要性之因)、吴长沙民社会生活(婚姻、名字、女戶等)为重点;后半部要不是吴简的出土,始终受限于资料之缺,根本无法深入探讨,但吴长沙性別比例和疾病还是值得一读。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祝总斌其中一篇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在解释都督中外诸军事一权上,基本成为定论。其他三国的相关话题还有晋律、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等。
                      《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
                      曹文柱这书,主要是探讨社会文化与风气的转变、西晋党争,这方面表现尚可;但对吕布的评价则不敢苟同。其最后一文: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就是如同此文般的书评、史学发展,值得参考。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作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进一步补充阐释其师的观点是必然的,也有当时马列的思代烙印。浅议黄巾、曹刘孙、两晋、史学,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但欲了解当时史界观点的话,还是可一看。如果非要商榷,可能是谈及诸葛亮时沒加以解释、论证就应用《便宜十六策》(是否伪作很有争议)。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2楼2022-04-12 16:15
                      收起回复
                        《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文集》
                        此书三大部份也是阎步克所擅长的:文化(乐师与史官)、品位、选拔制度。其中,考廉同岁、魏晋王官这两篇是填补了察举和九品的空白;西晋清议谈及魏晋政 治环境也有不少精辟见解;魏晋质文论则算是其另一著作《士大夫政 治演生史稿》中这环节的续篇,此书值得一看。
                        《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
                        王永平这书不是仅仅探讨吴(孙氏的出身及对佛道政策、立嗣与大族之争),而是从汉末宦官参与的门都文学开始谈士人(包括流落辽东的)。焦点当然落在汉魏之际这大变化的曹操身上:通脫、倡俭、立嗣、荀彧、魏晋风度,然后谈世族的崛起(夹杂宗苛禁宗室、明帝奢淫)至魏晋之际的开始:正始之争、诸葛诞、夏侯玄。各篇论文都有理有据的分析,值得一看。
                        《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
                        李文才这书,其实就首篇结合走马楼吴简以论孙吴的爵制,是三国相关,鉴于论吴爵的文确实也不多,只有少数人如高敏、陈明光,故也值得一看。
                        《出土简牍与中古史研究》
                        汉晋部分不多,且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所存的太康元年地志辑考成果,也反映在其三国行政区划史里。挟天子整理曹操决策上的始末与成效。曹魏封王考则记录了曹丕打压成县王至曹叡一度改回郡王的转变原因。最有价值当属郴州晋简复原的上计簿,对比汉晋间的转变及其內容。
                        《魏晋文史寻微》
                        多篇以文史互证研究嵇康、阮籍等文人、玄学、魏晋时局变化的论文,也有较冷门的医史:何晏和皇甫谧服散考、风疾。
                        《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
                        参与写作《武侯春秋》的他,三国篇有荊州归属和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不过引用过程有不少商榷地方:武都郡早被迁民,引用郡国志的数据不太合适、云南有些不在行军之列的遗跡似应应收录;六朝篇有较少人关注的民间祭祀与蒋子文,也有早婚现象和秘学滲入儒佛道。
                        《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
                        三国相关考古主要是六朝建康城研究和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全国重点保护级),政治有吴人在西晋的乡思、西晋诸侯分食考(这问题史界者不多),重点是社会经济篇:汉晋亩产、租调制的田租、西晋占田与课田及租调制、九品相通的魏晋戶调、六朝江南的麦。作者曾在日留学,故引用了中日学者及新出简牍,也多所辩证。几篇是一脉相承的,思路是从亩产看政府收租量是否合理,但与质疑升实为斗的学者一样,沒有拿出斗字的刊本,也沒有考虑民屯所得大批粮食与政府支出(西晋比魏初多了很多官员),因此不见得西晋不能比魏初从民多得征收。
                        《将无同》
                        三篇九品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特別是对比汉代的察举和任子。两汉家学、南北学风等则揭示士人的变化。汉政治中心转移一文不但收录于其汉唐史学发展,但收录于本书。复客与世兵这短文则说明江左大族之特权。还有一些书评、品名家的散文。
                        《杨际平中国社会经济史论集(第一卷)》
                        研究汉唐经济史的著名学者,本书主要聚焦在汉代亩产及生产工具(结合助多考古报告力证铁农具尚未完全取代木器)、戶籍与上计制度、驳如淳更三品说、四柱结算法在汉唐的应用、吴简中的调、中国尚无建立像欧日的封建庄园、吏民爵之分、以东海郡研究吏员与乡亭里的关系。
                        《管豹集---魏晋南北朝史散论》
                        上编吴简基本都整理修订于其经济文书研究一书,其余论文有分析夷陵之战、三吴地区开发、诸葛亮躬耕地、黄皓杂议、魏晋南北朝历史地位和融合等,当中以黄皓和夷陵较有亮点。
                        《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虽冠名魏晋,但內容重心在汉,基本与三国无关,如果非要说此书与三国的关系,也就是谈及东汉的豪族与吏治、义学与名教、郑玄的使命和贡献这三篇,因为讲述的就是汉末的背景,对了解时人的心态有帮助。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福原启郎曾写司马炎一书,本论文集补充扩展。世说新语汰侈、释时论和钱神论反映当时上层腐败、选官挥浊,宗室都督遇上惠帝引发的八王之乱,这些都被详细论述。追加补充的是国子学成立的成因和意义,附之是晋辟雍碑的解读、墓志的意义(附大量拓片)、复肉刑议。魏则有魏明一文。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3楼2022-04-12 16:16
                        收起回复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
                          首屆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史部的得奖作品,功力不用怀疑,只可惜基本不谈三国。在探讨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和年龄限制上,列出众多数据并合理分析,可补这方面之缺。论汉代的以貌举人,则同样是理解汉末背景的一篇佳文之一。
                          《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
                          严格来说,只有秦汉的律令学一篇与魏有关,因为这文是从秦汉的大环境下,分析魏律博士的成因与效果。其他的如试释关东与关西、如故事和便宜从事、护军性质、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案比在县或在乡等,只是对汉末背景多一点深入认识。
                          《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传播》
                          与11年的四本秦汉史论比,追加彩图有助读者理解文物本身,汉画汉简传世文献互证举隅一文,借安阳高陵的画像石解读和林格尔墓壁画中的猞猁等案例,是本书要旨最好的注释。魏晋画像砖、耙、简等用来分析河西使用的农具鑡,这正是秦汉史最理想的二重论证。汉公文签署、画诺二文是了解基层文吏的日常。平民读写能力、边塞隧长文书能力、基层员吏素质三文以各帛石刻入手,有助了解诏书从汉宫下达至平民的传播力度。中原制造介绍工艺品输出证文化传播,再对比境外来求证相互影响。几案以中日文物包括安阳高陵出土石牌,探索古人书写习惯演变。繁体版对原文有若干修订及再补后记,如曹操墓的舍利实含利,更追加汉印绶和鞶囊一文。竹简也全面彩图化。


                          IP属地:中国香港174楼2022-04-12 16:16
                          收起回复
                            研讨会篇
                            《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
                            中日韩学者集点在六朝文化、考古、经济、建康建设、军府都督,毕竟是近三十年前,很多观点已被引用,但对孙吴有兴趣的,还是值得一看。
                            《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沈刚的《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杨英的《汉魏经学变迁与曹魏正朔、服色改易》、小林聰的《汉六朝时代礼制和官制的关系》、白翠琴的《曹魏治夷策考》,全书就仅四篇三国相关,看著办吧。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中日两地的大交流(韩国的金裕哲确实被我无视了),有些是史界发展的总结,有些文章的部份內容,已能见于我的清单內,有些是有说服力的。我也只说值得一看的作品吧(可能有遗漏):津田资久的《曹魏符端与司马懿的政 治地位》、陶新华的《孙吴政权中荊州人士稀少的原因试探》、李传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等。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相对前者,至少在三国相关內容,水平略有下降。王东洋的《从中正与吏部之关系看九品中正制之考课功能》、沛沼阳平的《从走马楼吴简看孙吴的中央集权化和军制》,推荐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十二届研讨会在邺遗址邯郸召开,中日韩美学者参与。曹操父子、邺在都城发展史(含农业)、周边的墓和佛(摩崖石刻)等议题皆有文章。另有东北和西北的壁画、晋书忠义传、以太原王氏作士族代表的研究。孙吴也有将军和吴简两文。简介多年研究成果时有谥法等综评。
                            《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不客气的说,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人陈腔滥调、某些文章根本与三国全无关系,连魏晋南北朝的范围都不是;有些如方北辰的《铜雀三台与曹魏政 治》、龚留柱的《孙子略解与曹操的兵学成就》,倒是能引发其他人的讨论意欲,毕竟是挺新的话题,论证力度也挺不错。两位日本学者(沛沼阳平和渡边信一郎)也是亮点,毕竟沒大错,又能让国內读者多理解日本东洋史的研究。
                            《汉帝国的制度与社会秩序》
                            严格来说只有卜永坚统计田家莂的粮价,估计大币反而引发通缩是讨论三国时期的论文,但两篇长沙东汉简的,也能反映汉魏之际时的基层督邮和追究施工责任;吕宗力的民间舆论监察则可见于其《汉代的谣言》。另外,两位韩国学者探讨戶口簿,能让读者了解帝国对地方的支配力度、黄佩贤则尝试以墓葬画的新角度研究汉民间,也算值得一读。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论---黄惠贤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这本是黄惠贤先生的好友与高足贺黄惠贤的论文集,只有近一半內容为魏晋南北朝,真正独立写三国的恐怕就《曹操用人与求贤三令》、《略论张昭与张纮》,所以大多数三国迷应不会有兴趣。


                            IP属地:中国香港175楼2022-04-13 18:11
                            回复
                              《颍川士族与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
                              收录了许昌学院魏晋研究中心的若干成果,不过碍于篇幅,很多都无法把问题再具体深入研究,算是入门者的阅读刊物。当中,刘春香若干篇研究冷门话题的文章,已收录进其《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研究》。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东南卷)》
                              汉晋相关部份仅四篇论文:两汉朝会、两晋郊祀、魏晋南北朝的复仇看礼法影响、魏晋士人丧服之争。汉朝会一文可能受限于题材,基本在礼仪志和祭祀志的范围。晋郊祀追源汉魏,也谈及了两晋的差別,探讨了神祀、祭坛、礼仪制定与参与者。复仇一文通过大量统计,提出的新看法有助了解汉魏民间之风剧变之因,不仅仅是立法,也有礼。大乱世的生死和分隔异地,对士人有大冲击,刺激丧服的研究盛世,文中列出不同的个案。
                              《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论述集》
                              围绕许昌话题的论文不少,包括曹操定许、魏文帝庙、许的文化,但既出自各投稿人,部份內容难免重复。曹操个人才干,各种汉魏之际转变的制度,如世兵、薄葬、霸府,也有略述。三曹领导的建安文学数篇论文各有特色,能简单勾划出基本轮廊。三国演义相关的內容相对逊色,只是简单整理敍述。对初学者魏迷来说,这本不失全方位了解之读物。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
                              成都武侯祠出版的论文集,暂时有十本,內容以蜀汉为主,包括历史、文物(武侯祠及四川出土为主)、文学等后世形象。可惜水平参差不齐,固有部份精品,但流水帐的不少,更有甚者,用演义论史的,比方第四次某篇论诸葛科技兴国,标明用演义那一回的草船借箭证明他精通天文地理。
                              《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七朝石经研究新论》
                              虞万里首先回顾了民国因挖坟出汉魏石经而引起的石经热及点评了有代表性的论文,整理了罗振玉、王国维、马衡、朱廷献、屈万里等民国两岸学者,范围包括汉石的七经是哪家、复原石碑、校订正伪、魏石文字价值、诸碑书写者、出土成果等,集经书与金石之大成。
                              《中国蜀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探讨汉晋时的精品文章不少,主要集中在故道、子午、褒斜,旁及傥骆、水牛、米仓,內容有交通历史、军事作用、蜀道文化、沿路遗跡、文献考等,不少与会者是亲身至当地考察,甚有价值。
                              《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
                              相对陕蜀古道,陇蜀古道研究相对薄弱,此研讨会集中在祁山道、青泥道(故道南段)、蜀道整体,內容有路线变迁、沿途文物和文学作品,但整体较集中在唐宋时。
                              《官渡之战与原阳历史文化研究》
                              新出两件明清碑文引发官渡位置的讨论,讨论文章虽不乏精品,但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也有探讨后勤、谋略、兵力等文章,但各篇文章之间的观点颇多重复。



                              IP属地:中国香港176楼2022-04-13 18: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