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之家吧 关注:62贴子:238
  • 0回复贴,共1

莜面窝窝和栲栳栳的传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到莜面窝窝, 土生土长的张家口人没有不知道的, 特别是坝上地区的民众, 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粮和口口称道的美食。 可是说到莜面栲栳栳,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与莜面窝窝其实是同一种食物, 只不过山西人称其为栲栳, 而河北内蒙古等地称莜面窝窝而已。 但是, 栲栳栳的由来有着更为久远和广泛的流传。
山西平遥出生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 唱过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歌《交城山》, 歌词写到: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 不浇交城交文水; 交城的山上没有好茶饭, 只有那莜面栲栳栳山药蛋……” 我祖籍山西祁县, 与文水交城相邻。 交城属吕梁山区, 莜麦是山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时, 母亲常常给我们唱这首民歌, 而且原版的歌词和曲调, 极为婉转悠扬。 且不说歌词中 “不浇交城浇文水” 说的是交城山里流出的文峪河 (汾河的支流)先流经文水地界, 浇灌了文水良田;也不说一个叫桃香的姑娘不能与自己相爱的富平哥结连理, 受父母之命嫁到了交城的大山里……演义了一段凄凉悲哀的爱情故事。 单说这莜面栲栳栳,却也可以引经据典, 有着不凡的来历。
栲栳一词, 《词源》 是这样释义的: 是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笆斗之类的盛物器具。 莜面窝窝和栲栳栳都是以食物的形状来命名的, 一笼做好的莜面窝窝, 不就像带孔的笆斗或蜂窝么。 《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是这样解释莜面栲栳栳的: 山西小吃, 又称莜面窝窝, 推窝窝。 看来栲栳栳和莜面窝窝为同一种食物是无可争议的了。但两个名称孰前孰后呢? 相传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 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 携家眷途径灵空山古刹盘古寺,老方丈特制了这道莜面食物以款待,李渊问: “手端何物?” 方丈答曰:“此乃栲栳。” 看来方丈是以盛莜面的笼屉作答了, 栲栳栳也成为这种食物的官称。
后来李渊做了皇帝, 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做住持, 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 看到莜麦初收, 便把莜面栲栳栳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当地。 再后来, 栲栳栳传到了陕、 蒙、 冀、 鲁等地。 在晋北地区, 人们还从栲栳一词的谐音而意谓 “犒劳” “牢靠” 等美好的寓意。 每逢老人寿诞, 小孩满月, 婚丧嫁娶或节日待客, 多以莜面栲栳栳为主菜主食, 祈福全家幸福,人运亨通。
张家口是我的第二故乡, 晋中平原地区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 所以山西面食是特色。 而吕梁山区和晋北地区莜面是主食。 而真正把莜面这道美食的做法演绎的精致完美, 还应该说是我们张家口人。 特别是坝上地区的家庭女主人,那娴熟的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法让人称道, 在油黑发亮的面砖上推出一个个又薄又挺又匀的窝窝卷, 真像工艺品一样。 恰到的火候蒸熟后, 散发着莜麦面的香气, 配上羊肉蘑菇汤, 吃到嘴里又滑又爽又香, 真是妙不可言。
当然, 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以卤汁,熬菜, 凉拌, 烩炒等吃法各具风味。山西吕梁山区, 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无霜期短, 主要农作物是莜麦, 马铃薯, 胡麻等。 但也受限于地理条件,人口比较少。 与其相比, 张家口坝上地区, 土地广柔, 肥沃, 气候条件海拔高度更适合莜麦生长, 而且千百年来坝上地区, 由游牧文化向农牧农耕文化的转变和定居人口的增加, 莜面窝窝也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所以张家口坝上老百姓也把莜面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美食花样。 什么鱼鱼, 卷卷,饼饼, 饺饺……多种多样, 其中最普遍和最受欢迎的当然还是莜面窝窝。 不管你走的多远, 离的多久, 回到家乡,最想品尝的就是吃上一顿羊肉蘑菇汤的莜面窝窝了。
莜面是个宝, 还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它。 莜麦本为裸燕麦的一种, 在我国北方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 以及俄罗斯、 北美等地区多有种植。 1997年美国FDA认定燕麦为功能性食物,全球十大健康食物排行第五。 燕麦的吃法, 中外迥异。 外国人多把燕麦作成面包、 饼干、 麦片等, 而我们的莜面窝窝等做法和吃法更胜一筹。
今天, 张家口已成为一座快速发展的旅游城市, 我们应当更好的挖掘和弘扬地方传统美食文化, 把莜面打造成张家口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从惠及大众健康的角度, 更应当重视莜麦的种植和产品的开发。


1楼2019-05-16 15: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