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号称中国历史上的兵圣,孙武具体作战能力可能出人意料,《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吴楚之战后半场,吴军接连惨败,孙武是当时的参与者:
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战场上留下的尸骨) ......遂焚而战,吴师大败。
写下《孙子兵法》不朽篇章的孙武,为何不能力挽狂澜,像后来的孙膑、白起等人一般战无不胜,难道孙武真是纸上谈兵第一人?
所谓纸上谈兵,讲述的战国赵括,兵书理论头头是道,但却不能沙场搏杀致胜,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45万大军。军事理论第一人的孙武,会不会也与赵括一样纸上谈兵,从而成为中国纸上谈兵第一人?
除了《孙子兵法》,孙武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孙武练兵,将吴王阖闾宫中美女调教的“规矩绳墨”,展现了孙武强大的练兵能力;二是孙武有过一次指挥作战,打赢过一场仗。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子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盖余、烛佣。
这一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12年左右,舒城具体地点大约在今天安徽六安附近,孙武攻下一座城、杀了两个吴国叛将,取得了舒城之战的胜利。
然而,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一切史料中,孙武唯一独自领军作战的记载。除此之外,孙武的军事生涯就有点灰暗了,原因很简单,吴楚之战中孙武打的败仗还真不少。
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爆发,吴、蔡、唐三国组成三万多联军,一路浩浩荡荡,在和楚军的战斗中,吴军五战五胜,直取楚国都城郢都。传统印象中,吴楚之战中,吴军一路胜利,主要是孙武和伍子胥的功劳。然而史料中的孙武,应该只是一员普通将军。
吴国入侵楚国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是“柏举之战”(这应该是第四战)。根据《左传·定公》的记载,之所以赢下这一战,是因为吴王阖闾弟弟夫概违背军令出战,不顾春秋战争礼仪而率先攻击。在此之后,夫概(影视中的夫概,见下图)建议“半济而击”,又一次大败楚军。两次大败之后,吴军追击不休,楚军风声鹤唳,最终吴国兵临城下。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胜利中,史书上没有一丝提及孙武。从史料上看,当时最杰出的指挥官应该是夫概。当然,孙武没什么发挥,也不能说明孙武指挥能力就一定差,但随后一系列的战争,或许说明了孙武具体作战能力,真的非常一般。
攻下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向秦国借兵,组成了秦楚联军。当时,秦国派出了大约3.5万人,连同楚国残师一起抗击吴军。
公元前505年,吴军连败两场:在稷之战中,吴军大败,且吴王阖闾也被击伤;在沂之战中,夫概大败。显然,不论哪一场失败,至少有一场是孙武参与的。
夫概大败之后,害怕阖闾治罪,加上觉得阖闾不仅重伤,而且在秦楚联军之下,估计也逃不了了,所以便私下率军回国,自立为吴王。获悉这一消息,阖闾就率军回国平叛,让伍子胥、孙武、伯禧留守楚都郢城。
此后,就是我文开篇所说的那一幕,吴军先在淮澨遭遇一场大败,尸横遍野,狼狈窜逃,尸骨都来不及收拾。而楚军为了节省时间,就将吴楚阵亡士兵全部放在一起焚烧,随即又一次击败了吴军。
可见,在楚国反击之后,吴国至少败了四场大战,其中孙武参与了三场。
吴楚之战中,一代兵圣为何如此不起眼?就目前史料来看,我认为有这三种可能。
第一,孙武不是军事主官,没有决策权。吴楚之战前半场,军事主官是阖闾或夫概,其次是伍子胥,孙武只是一般高层。阖闾回国之后,留下伍子胥、孙武等人留守时,孙武可能还是没有决策权,伍子胥也未必听从孙武。所以,不是孙武没水平,而是没机会发挥。
第二,吴军进攻楚国时,打的非常顺利,没什么恶仗,根本无需孙武发挥。到了后半场时,秦楚联军数量远超吴军,吴军还存在分兵问题。阖闾回国平叛时,估计只留下非常少的兵力,孙武有心而无力,兵力差距太大。
第三,孙武是纸上谈兵,没什么指挥能力。面对秦楚反击,吴军虽然有众多不利因素,但并不代表就应该一败涂地。如果换成白起、孙膑,卫青等顶级指挥官,或许至少有一些经典的胜利吧。真正的高手,越是逆境才会迸发出火花,孙武却做不到这一点。
虽然颠覆传统认知,但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其实,优秀的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未必就应该是顶级名将。写出《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就是一个不会打仗的军事理论家。当然,孙武有指挥能力,但就水平而言,可能极为普通,相当于纸上谈兵类型。
吴楚之战后,孙武就此神秘失踪,再也找不到一丝踪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猜想。有的人认为,孙武最可能的二个下场是“战死”和“被流放”。吴军大败覆巢之下,孙武完全可能战死沙场;吴军大败,孙武逃回国内,阖闾为何寻找替罪羊,伍子胥是贵族世家,白喜是弄臣,没什么背景的孙武流放了也是有这个可能的。
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战场上留下的尸骨) ......遂焚而战,吴师大败。
写下《孙子兵法》不朽篇章的孙武,为何不能力挽狂澜,像后来的孙膑、白起等人一般战无不胜,难道孙武真是纸上谈兵第一人?
所谓纸上谈兵,讲述的战国赵括,兵书理论头头是道,但却不能沙场搏杀致胜,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45万大军。军事理论第一人的孙武,会不会也与赵括一样纸上谈兵,从而成为中国纸上谈兵第一人?
除了《孙子兵法》,孙武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孙武练兵,将吴王阖闾宫中美女调教的“规矩绳墨”,展现了孙武强大的练兵能力;二是孙武有过一次指挥作战,打赢过一场仗。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子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盖余、烛佣。
这一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12年左右,舒城具体地点大约在今天安徽六安附近,孙武攻下一座城、杀了两个吴国叛将,取得了舒城之战的胜利。
然而,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一切史料中,孙武唯一独自领军作战的记载。除此之外,孙武的军事生涯就有点灰暗了,原因很简单,吴楚之战中孙武打的败仗还真不少。
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爆发,吴、蔡、唐三国组成三万多联军,一路浩浩荡荡,在和楚军的战斗中,吴军五战五胜,直取楚国都城郢都。传统印象中,吴楚之战中,吴军一路胜利,主要是孙武和伍子胥的功劳。然而史料中的孙武,应该只是一员普通将军。
吴国入侵楚国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是“柏举之战”(这应该是第四战)。根据《左传·定公》的记载,之所以赢下这一战,是因为吴王阖闾弟弟夫概违背军令出战,不顾春秋战争礼仪而率先攻击。在此之后,夫概(影视中的夫概,见下图)建议“半济而击”,又一次大败楚军。两次大败之后,吴军追击不休,楚军风声鹤唳,最终吴国兵临城下。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胜利中,史书上没有一丝提及孙武。从史料上看,当时最杰出的指挥官应该是夫概。当然,孙武没什么发挥,也不能说明孙武指挥能力就一定差,但随后一系列的战争,或许说明了孙武具体作战能力,真的非常一般。
攻下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向秦国借兵,组成了秦楚联军。当时,秦国派出了大约3.5万人,连同楚国残师一起抗击吴军。
公元前505年,吴军连败两场:在稷之战中,吴军大败,且吴王阖闾也被击伤;在沂之战中,夫概大败。显然,不论哪一场失败,至少有一场是孙武参与的。
夫概大败之后,害怕阖闾治罪,加上觉得阖闾不仅重伤,而且在秦楚联军之下,估计也逃不了了,所以便私下率军回国,自立为吴王。获悉这一消息,阖闾就率军回国平叛,让伍子胥、孙武、伯禧留守楚都郢城。
此后,就是我文开篇所说的那一幕,吴军先在淮澨遭遇一场大败,尸横遍野,狼狈窜逃,尸骨都来不及收拾。而楚军为了节省时间,就将吴楚阵亡士兵全部放在一起焚烧,随即又一次击败了吴军。
可见,在楚国反击之后,吴国至少败了四场大战,其中孙武参与了三场。
吴楚之战中,一代兵圣为何如此不起眼?就目前史料来看,我认为有这三种可能。
第一,孙武不是军事主官,没有决策权。吴楚之战前半场,军事主官是阖闾或夫概,其次是伍子胥,孙武只是一般高层。阖闾回国之后,留下伍子胥、孙武等人留守时,孙武可能还是没有决策权,伍子胥也未必听从孙武。所以,不是孙武没水平,而是没机会发挥。
第二,吴军进攻楚国时,打的非常顺利,没什么恶仗,根本无需孙武发挥。到了后半场时,秦楚联军数量远超吴军,吴军还存在分兵问题。阖闾回国平叛时,估计只留下非常少的兵力,孙武有心而无力,兵力差距太大。
第三,孙武是纸上谈兵,没什么指挥能力。面对秦楚反击,吴军虽然有众多不利因素,但并不代表就应该一败涂地。如果换成白起、孙膑,卫青等顶级指挥官,或许至少有一些经典的胜利吧。真正的高手,越是逆境才会迸发出火花,孙武却做不到这一点。
虽然颠覆传统认知,但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其实,优秀的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未必就应该是顶级名将。写出《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就是一个不会打仗的军事理论家。当然,孙武有指挥能力,但就水平而言,可能极为普通,相当于纸上谈兵类型。
吴楚之战后,孙武就此神秘失踪,再也找不到一丝踪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猜想。有的人认为,孙武最可能的二个下场是“战死”和“被流放”。吴军大败覆巢之下,孙武完全可能战死沙场;吴军大败,孙武逃回国内,阖闾为何寻找替罪羊,伍子胥是贵族世家,白喜是弄臣,没什么背景的孙武流放了也是有这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