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数码兽世界观的一些自设,与官方的有些不同X。
有关数码兽的研究报告
20世纪80年代,家用个人电脑开始普及。更多的人开始真正受到了计算机时代的恩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网络站点涌现,网络中的信息也而发丰富,一部分零散无用或损坏的资料滋养了一种计算机病毒一样的AI程序。这些程序的来源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也许是有人刻意为之,也可能是早期的雏形Al程序的演化。与其说是病毒或是Al,不如说它们是一类有自我意识的数码生命体。它们在一些方面有与真实生物相似的体征,生活在网络的各个层次,通过不段吸收周围的数据资料来完善自身,繁衍出众多不同的种类,甚至拥有一套疑似“进化”的自我提升程序。这种谜一样的未知程序,我们称之为——“数码兽”。
数码兽全身由数据以严格的规律和顺序构成,有一小部分数据极为重要,是Al程序的基础。无论数码兽怎样进化和退化,这部分原始数据也不会被修改和替换,我们暂且称之为“数码核”,有研究称数码核的数据就是数码兽的最初形态——数码蛋的数据。数码兽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过自然死亡,可以说寿命是无限的,并且只要数码核的数据没有受损,数码兽死亡时它们会自动进入一个被称为“创始村”的加密文件夹内化为数码蛋重生。重生时数码兽会抛弃包括记录经历的记忆文件在内的所有非原始资料,但也有极个别的例外。
数码兽只要存在,就会不断地从网络中吸收废旧的数据,只要数据积累到一定量,它们就会开启一个自我提升的程序——进化。这样将完全改变自己的数据排列方式或替换部分数据,成为更高一级的另一只数码兽。数码兽在处境危急和情绪激动时也会应激性地进化,但很快就会由于数据量不足而退化。数码兽有战斗的行为,在击败另一只数码兽后,胜者可以吸收一部分战败者掉落的数据,但通常不会伤及数码核。人类在思考或者情绪激动等大脑活跃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可供数码兽使用的特殊数据,使它们快速达到可进化的状态(有些研究报告内称为数码之魂)。也有种奇怪的现象,有些有一定智力的数码兽在达到可进化的数据量时可以选择不进化,而是把数据压缩成多个压缩包以备之后进化时使用。
数码兽有三个常见的基本属性:数据Da,病毒Vi,疫苗VA,由进化时吸收的数据的属性决定(幼年期的数码兽的数据基本上接近原始数据,因此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属性)。数据种是最常见的,这种数码兽体内数据种类多且成分平均,容易受病毒感染。体内计算机病毒的数据达到50%以上的称为病毒种,它们大多性情残暴,受疫苗种的压制。体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的数据达50%以上的称为疫苗种,它们中有一些会主动攻击病毒种,并且攻击享有加成,但攻击数据种时效果就不佳了。至于进化后的属性变化就像品种的变化一样没有规律,疫苗种甚至有可能进化为病毒种(但也有一些品种的数码兽进化链十分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