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谢十二楼吧 关注:223贴子:2,420
  • 3回复贴,共1

【演绎】英雄只是最后的生还者 谢晏山vs谢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晏山饰李甫之
谢苓饰李月声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9-07-31 11:31回复
    李甫之
    这一年,昆明的雪,下得格外大。
    大姐月前从上海寄来一条新的羊绒围巾,伴着幽微的佛手柑香,很是暖和。这会儿出门太急,竟是落在了学生宿舍里。冷风直直割向两颊,我略低了头,掖紧了衣领,鼻息间似有隐约的香气。两年未归家了,不知家门庭院前的小小佛手,可有窜窜个头?
    正想着世间至可爱之景,便教身后人叨扰了片刻悠闲。
    “甫之?甫之!”同窗赵沛高举着一卷报纸,气喘吁吁地跑到我身边,“日军快要打通津浦线了!”
    津浦线南段横跨池淮,扼江海之咽喉,握三省之命脉,从来都是兵家必争的铁路枢纽。
    “血战”、“不敌”、“奋力”等字眼,触目惊心地排列在纸面上,一撇一捺都识得,我认的却十分费力,几十字的通讯读了又读,才有些恍惚的真实感。
    一颗大大的雪粒子砸在了“血”字上。
    “甫之,你大哥…”
    我攥着报纸的指节青了又白,白了又青。“对,”怔愣着,半晌接下一句,“他是在津浦。”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我猛地抓住他的手臂,更像是自言自语,“沛兄,从昆明寄信到上海,就这几日能见着了吧?”不待他回话,我直奔宿舍,行李已打点好,本想多逗留几日,如今,却也是不得不走。
    我早有参军报国之意,先前便向校方打了申请。只是心中惴惴,不知如何面对家中长姐。相见更难别,只好诉之于信。犹记诀别信词:
    阿姐,不知何言,便引校歌自勉: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李月声
    上海的冬日一如既往的寒凉入骨,湿意宛若磨人的厉鬼一般纠缠不放。
    收到晏之讣告时是难得一个晴好的天,赵妈夫妇正扶着木梯反复将堂厅祖上传下来的“精忠报国”四字金匾擦得亮比金乌。牛皮纸信封,朱砂红字迹,李晏之姊亲启几字晃得眼仁发疼,几乎是颤抖着指尖拆开信封,力度十分和缓,生怕搅了他的地下安宁,掌纹与他名字贴的无隙,却感受不到一丝生气。
    内里陈词无非即是区区几语,感恩李家为举国贡献如此正义的儿郎,而晏之……
    晏之却是一字未留。
    “咣”那块宿命般的牌匾一边砸落。
    模糊着视线将赵妈替下,执拗将牌匾钉正摆平。
    当甫之的信被展平在书桌之上,斟酌好的字句躺在笔尖却无法落笔,大滴的墨渍晕透了厚叠信纸,还是搁笔未答,让赵妈购置了一些分给他同学与给他的物品,折了佛手树的一根枝条,赶着几日的火车到了昆明。
    一一应答了他同学的问好,被引入他起居之处,被头早已毛糙飞边,穿了针线缝好,在箱子内拿出为他准备的新衣叠完放在枕边,听见他进门后一声怀疑哽在嗓间的“大姐”,正眼看他,连日并不踏实的睡眠使血丝弥漫眼内,将刚泛起的喜色迅速掩下,“跪下。”
    “自上海至昆明,几站几停?”
    “家规第七条,第九条都是什么。”
    连连出口的诘问目的是提醒他的不负责任与对于家族的重要。
    “我等你兄弟三人音信,常常半年无音,等来的却是一死,一要赴死,甚至……另一个毫无音信。”
    长舒了一口气,唤他,“甫之。”
    李甫之
    还未跨进门里,便瞧见了隐约的人影,脚下一顿,那身影再熟悉不过,即使两年未见,也能笃定——是大姐来了。
    她微弯着腰,忙碌收拾着一叠新衣,抚平褶皱,一旁的书桌上静静躺着一枝佛手,还有,这段时日的几沓通信。
    喉头一滚,舌尖泛涩,“大姐…”我望着大姐通红的眼眶,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与想象中暌违几载的至亲重逢场面不同,惊喜之余,愁绪更浓,暗悔自己不是个东西。
    如何抉择,如何才能全个圆满?
    扑通一声,我毫不犹豫地跪下。长姐如母,我只好垂头回复,生怕多看一眼,再惹她伤心。
    “上海至昆明,二十一站十七停。”上海、南京、杭州…每数一站,心下钝痛更深,她在家便操劳忧患,正逢乱世,又辗转多地来寻我,其中艰苦心惊,不敢再想。
    埋头背诵,“家规第七条,孝字当先。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家规第九条,”后话逐渐弱了音量,“第九条。负甲为兵者,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知是自己违背家训,正欲反驳,她后话悄然滑落耳畔,仿佛平地乍起一声惊雷,我想起了那张报纸,脑袋里嗡嗡直响,先前心中存留的一线侥幸也无情破灭。眼眶发酸,勉力清了清嗓,拧着眉朝她投去哀求的一眼,“前线……来信了吗?”
    我只觉肩背上有千斤相压,或许是前途未卜的茫然,或许是亲人离世的哀恸,或许是无能为力的挫败,又或许,是此时此刻我望着她的眼睛,读到的家族训诫,那不得不扛起的家族重担。
    缄默片刻,我挪着膝盖跪在她身边,“大姐,我在。”
    可是,在这一寸山河一寸血之际,忠孝如何两全?
    李月声
    随着他脱口而出家规 ,在心里随着他也默了一遭,手扶在他小案堆叠的书摞之上,指尖指着他挂在床边的“室小常遇春,窗虚诸葛亮”,从第一字滑到最后一字,“当初你与你大哥二哥兄弟三人说要出门历练,读书的读书……”隔空虚点他肩膀,”从军的从军,失却音信的再无音讯。”尽量将音调端平,不显出太起伏的情绪,“我都没有阻拦你们,是因为父母虽逝,长姊如母。我希望你们能够摒弃牵念,去做一辈子都不会遗憾后悔的事,比如:精忠报国,也比如,笔墨书文章。”将两封书信举起,掐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红黑两色字迹晃得十分分明,显然眼眶含泪却并未落下,“可是你们就如此发回两封书信,言语寥寥,逼我交付我弟弟的两条性命。”
    “你现在所求的除国寇,新国运,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不曾倾生获来的。”
    骤然减力,纸页顺指缝落地,在他膝盖前似飘零之叶,“前日我刚承受你兄长牺牲之痛,后日你便递信引经据典,不提近况,只说你要入军,让我就范。”
    握着手帕前后舒展手掌,最后在胸口停留,“我只是担心你,还没有延绵子祚阅览名山大川,就轻易将自己的一生划定,选择最后的结局。“
    眉头微皱,抬眼正视他,“延绵子祚不是为我与李家千秋万代,而是为你自己能享受为人父母的责任之大,重任在肩。”
    拂去他肩头浮灰,顺手把他颊侧的汗水带掉,“你所有的意气风发,少年志气都只是你人生经过的一场碎梦,你知不知晓,明不明白?”
    窗外一声落雪混着屋内的沉静,盖过了叹息,“父母若在,你就是弃家规如瓦砾,背孝违礼,”话头一转,“父亲若在,可能也会支持你去为兵,但是李家的宗祠,不再容许你一分的冒险或是我一瞬的优柔。”
    李甫之
    眼角抽动得厉害,哪怕家法伺候,也好过如此。心中百般滋味,种种思绪,都在叫嚣着冲破束缚,追求理想。可自幼熟读的、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忠孝又使自己难以就此轻率一别。
    男儿有泪不轻弹,于是极其轻微地吸了吸鼻子,强行压下了泪意,稳声回答。
    “大姐,你说的,我都懂。”
    那些在心肠千转百回的话语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排列齐整地顶在舌尖。
    “我并非轻易交付出自己的一生,”我仰头望她,恳切续言,“千千万万将士参军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妻子不再成为寡妇,孩子不再失去父母,是为了每一处有我们鲜活影子的土地。”
    “战争不结束,我们就会让孩子们继续生活在敌人的长枪铁炮下,然后在亡国的耻辱中日夜难眠,在辗转逃难的长途中客死异乡?”
    高扬起的声音逐渐落回,我的目光扫过膝前的两份书信,再扫过小阶前积起的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抬头斩钉截铁,一字一句说道,“我不愿意。”
    我凝视着大姐,“所以,我参军不是少年意气,不是功名相邀,我只是,尽力去担负起我的责任。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副性命,即使拿去螳臂当车,我也算不负国家,无愧于己。李家的宗祠,要的不就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吗?”
    良久,我又望向了那封信,默默展开,内容与所想并无二致。于是我将它重新叠好,小心翼翼地放在贴身的口袋里。
    “我已经做好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俯身磕头,长跪不起。
    李月声
    丝帕绞缠在掌内终于裂碎分离,一条深沟裂壑横亘于平静之上,难为转圜。
    超脱于控制的凛然奔啸于冬月皑雪烈风之间,诛心碎骨,沉默了一刻,将他自眉头至下颌细细看遍,原来十年至此,时日不休。这样一张脸,由圆润稚气到棱角分明,眼里包藏国运兴衰,巷口的糖人再不是他的满心所求,思及此处心里似乎掂度了分寸,“你不愿意什么?你是不甘于平凡,可是战场之上无明眼,你若是真有去无回,百年之后的我如何面见先祖,答复父母。”
    因情绪激动而难控的泪珠子终于沁入地下,反复搓弄手腕上的珠串,天色逐渐暗了几分,提手将火柴擦燃,灯芯瞬息即亮,“火柴是有很多根的,而灯芯始终未变。”
    灯火的光亮小小一团正落在掌上,翻过掌心托着那抹光亮,“我并非不同情我们这片土地的同胞,只是天下之大并非你李甫之一人之命可以挽救。你,甚至所有的你们,始终还是父母的孩子,兄姊的弟弟。”
    直到听见“一去不返”四字,压抑的情绪如同岩底熔浆,上返汹涌,化成难以转圜的哀剧,耳光落在他脸颊,手掌还存留微微的麻意,“甫者,幼苗成田,延传成之。”
    怔然盯着手掌,懊悔于刚刚的冲动,“你甚至连家的责任都还没有认清,就要去担负国家的命运,难道饿殍,流民,鳏寡孤独,黄土地上的鲜血,长江间的尸骨,敢依靠你们来来世新生,或是今生安稳?甫之,国之大成于小家,小家之伟建于个人,我知道你又会说国难未靖,何以为家,但我并非守旧古板的人,只是今日晏之牺牲,靖之无踪,你是我最后的,仅存的,人世之间的牵连。”
    瑕日为月,训诫则声。
    “你们拯救天下,各个想成英雄,最后却连自己的家族都没有拯救成功。天下?立国,安家。而你们的英雄?”
    声音渐渐低了,“英雄只是最后的生还者。”
    而她不敢赌生还,刀枪无眼。
    李甫之
    亦随之低叹,“大姐错了,”生生挨下她清脆一掌,头偏向一旁,热泪顺着火辣的脸颊留下,这一掌积蓄了太多的情绪,眼风扑在那支佛手花上,家里的佛手,开花了吗,长高了吗?
    窗外天色暗了,平日里的这个时候,早有结伴人影出入宿舍,可此刻并未传来踩雪的簌簌声,或是津浦告急,凡是关心家国的血性男儿已聚在一起讨论战事了。
    晦暗的阴影交错在鼻梁上,吞下后话。大哥战死,二哥在替汪伪政府做事,大姐操劳着整个家,再无理由强迫她就范。
    我阖上了酸疼似针扎般的双眼,“我也错了。”
    这个时代错了。
    我端正了身子,认认真真磕了三个头,泪再次落下来。
    “我懂了,我会担起家门的责任,”声泛酸涩,“放心吧。”
    李月声
    站起绷直身子,将留有身形的褶皱展开,经过他身畔时拍在他肩上一掌,并没有用力,与其说是责怪不若是安抚,夜色如水,沉寂着的嚣张。直至走到门前,扶在门框,一只脚还没踏出屋门,偏头用侧脸对着他,也并不看他,压抑着的哭腔终于放肆成调,泪波四涌,“我比谁都了解你,尽管你说了会对家门负责,承担李家的荣辱,可是想去,该去,你还是会去的。”这话字词简单,轻飘如羽,却又重抵泰山,只有指甲抠进掌心的印记还记得她所压下的决心,“我只希望你的一生,无存遗,无憾景,存初心,存热血,即使老来琢磨,也能无愧于心;或是……为国捐躯,也不觉不值。”
    大片雪花顺着门扉飘入屋内,寒气钻入室内,“守国守家,甫之。你若是去,就为了举国而去,你若是战,就为了举国而战,功名利禄眼前空,为国民与后代留下些什么,才是不愧一生。”没再犹豫出门,将两门关严,隔绝室外所有风雪,而她独立霜寒,顶下全部风霜,百年千年,地下罪人是她,对着南方父母所葬之地远远轻声掀过,“我愿意再将我的幼弟,也献给我的祖国。”“再”“也”两个字咬紧,是非后人论断。
    门前那株佛手早已参天成势,顶立脊梁,超于所有掌控,自成自势。
    后记
    多年之后的李月声收到李甫之的遗书,写尽战事紧要,烽火连缠,纸页毛糙,角下画了素描的一家六口,父母双全,姐弟承欢。而李靖之供职于汪伪的真相也被公之于众,报纸上的大张人像褪去青涩,眉眼之间掺杂狡诈算计,同她记忆相悖。精忠报国的牌匾也似乎成了讽刺,换做“一代两将”。
    对着空落的庭院,她问,“他们都不是英雄,对吧?”
    那个冬日她说过,“英雄只是最后的生还者。”
    风卷落叶,无人承音。


    IP属地:内蒙古4楼2019-07-31 11:38
    回复
      李甫之
      这一年,昆明的雪,下得格外大。
      大姐月前从上海寄来一条新的羊绒围巾,伴着幽微的佛手柑香,很是暖和。这会儿出门太急,竟是落在了学生宿舍里。冷风直直割向两颊,我略低了头,掖紧了衣领,鼻息间似有隐约的香气。两年未归家了,不知家门庭院前的小小佛手,可有窜窜个头?
      正想着世间至可爱之景,便教身后人叨扰了片刻悠闲。
      “甫之?甫之!”同窗赵沛高举着一卷报纸,气喘吁吁地跑到我身边,“日军快要打通津浦线了!”
      津浦线南段横跨池淮,扼江海之咽喉,握三省之命脉,从来都是兵家必争的铁路枢纽。
      “血战”、“不敌”、“奋力”等字眼,触目惊心地排列在纸面上,一撇一捺都识得,我认的却十分费力,几十字的通讯读了又读,才有些恍惚的真实感。
      一颗大大的雪粒子砸在了“血”字上。
      “甫之,你大哥…”
      我攥着报纸的指节青了又白,白了又青。“对,”怔愣着,半晌接下一句,“他是在津浦。”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我猛地抓住他的手臂,更像是自言自语,“沛兄,从昆明寄信到上海,就这几日能见着了吧?”不待他回话,我直奔宿舍,行李已打点好,本想多逗留几日,如今,却也是不得不走。
      我早有参军报国之意,先前便向校方打了申请。只是心中惴惴,不知如何面对家中长姐。相见更难别,只好诉之于信。犹记诀别信词:
      阿姐,不知何言,便引校歌自勉: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李月声
      上海的冬日一如既往的寒凉入骨,湿意宛若磨人的厉鬼一般纠缠不放。
      收到晏之讣告时是难得一个晴好的天,赵妈夫妇正扶着木梯反复将堂厅祖上传下来的“精忠报国”四字金匾擦得亮比金乌。牛皮纸信封,朱砂红字迹,李晏之姊亲启几字晃得眼仁发疼,几乎是颤抖着指尖拆开信封,力度十分和缓,生怕搅了他的地下安宁,掌纹与他名字贴的无隙,却感受不到一丝生气。
      内里陈词无非即是区区几语,感恩李家为举国贡献如此正义的儿郎,而晏之……
      晏之却是一字未留。
      “咣”那块宿命般的牌匾一边砸落。
      模糊着视线将赵妈替下,执拗将牌匾钉正摆平。
      当甫之的信被展平在书桌之上,斟酌好的字句躺在笔尖却无法落笔,大滴的墨渍晕透了厚叠信纸,还是搁笔未答,让赵妈购置了一些分给他同学与给他的物品,折了佛手树的一根枝条,赶着几日的火车到了昆明。
      一一应答了他同学的问好,被引入他起居之处,被头早已毛糙飞边,穿了针线缝好,在箱子内拿出为他准备的新衣叠完放在枕边,听见他进门后一声怀疑哽在嗓间的“大姐”,正眼看他,连日并不踏实的睡眠使血丝弥漫眼内,将刚泛起的喜色迅速掩下,“跪下。”
      “自上海至昆明,几站几停?”
      “家规第七条,第九条都是什么。”
      连连出口的诘问目的是提醒他的不负责任与对于家族的重要。
      “我等你兄弟三人音信,常常半年无音,等来的却是一死,一要赴死,甚至……另一个毫无音信。”
      长舒了一口气,唤他,“甫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7-31 11:44
      回复
        李甫之
        还未跨进门里,便瞧见了隐约的人影,脚下一顿,那身影再熟悉不过,即使两年未见,也能笃定——是大姐来了。
        她微弯着腰,忙碌收拾着一叠新衣,抚平褶皱,一旁的书桌上静静躺着一枝佛手,还有,这段时日的几沓通信。
        喉头一滚,舌尖泛涩,“大姐…”我望着大姐通红的眼眶,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与想象中暌违几载的至亲重逢场面不同,惊喜之余,愁绪更浓,暗悔自己不是个东西。
        如何抉择,如何才能全个圆满?
        扑通一声,我毫不犹豫地跪下。长姐如母,我只好垂头回复,生怕多看一眼,再惹她伤心。
        “上海至昆明,二十一站十七停。”上海、南京、杭州…每数一站,心下钝痛更深,她在家便操劳忧患,正逢乱世,又辗转多地来寻我,其中艰苦心惊,不敢再想。
        埋头背诵,“家规第七条,孝字当先。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家规第九条,”后话逐渐弱了音量,“第九条。负甲为兵者,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知是自己违背家训,正欲反驳,她后话悄然滑落耳畔,仿佛平地乍起一声惊雷,我想起了那张报纸,脑袋里嗡嗡直响,先前心中存留的一线侥幸也无情破灭。眼眶发酸,勉力清了清嗓,拧着眉朝她投去哀求的一眼,“前线……来信了吗?”
        我只觉肩背上有千斤相压,或许是前途未卜的茫然,或许是亲人离世的哀恸,或许是无能为力的挫败,又或许,是此时此刻我望着她的眼睛,读到的家族训诫,那不得不扛起的家族重担。
        缄默片刻,我挪着膝盖跪在她身边,“大姐,我在。”
        可是,在这一寸山河一寸血之际,忠孝如何两全?
        ·
        李月声
        随着他脱口而出家规 ,在心里随着他也默了一遭,手扶在他小案堆叠的书摞之上,指尖指着他挂在床边的“室小常遇春,窗虚诸葛亮”,从第一字滑到最后一字,“当初你与你大哥二哥兄弟三人说要出门历练,读书的读书……”隔空虚点他肩膀,”从军的从军,失却音信的再无音讯。”尽量将音调端平,不显出太起伏的情绪,“我都没有阻拦你们,是因为父母虽逝,长姊如母。我希望你们能够摒弃牵念,去做一辈子都不会遗憾后悔的事,比如:精忠报国,也比如,笔墨书文章。”将两封书信举起,掐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红黑两色字迹晃得十分分明,显然眼眶含泪却并未落下,“可是你们就如此发回两封书信,言语寥寥,逼我交付我弟弟的两条性命。”
        “你现在所求的除国寇,新国运,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不曾倾生获来的。”
        骤然减力,纸页顺指缝落地,在他膝盖前似飘零之叶,“前日我刚承受你兄长牺牲之痛,后日你便递信引经据典,不提近况,只说你要入军,让我就范。”
        握着手帕前后舒展手掌,最后在胸口停留,“我只是担心你,还没有延绵子祚阅览名山大川,就轻易将自己的一生划定,选择最后的结局。“
        眉头微皱,抬眼正视他,“延绵子祚不是为我与李家千秋万代,而是为你自己能享受为人父母的责任之大,重任在肩。”
        拂去他肩头浮灰,顺手把他颊侧的汗水带掉,“你所有的意气风发,少年志气都只是你人生经过的一场碎梦,你知不知晓,明不明白?”
        窗外一声落雪混着屋内的沉静,盖过了叹息,“父母若在,你就是弃家规如瓦砾,背孝违礼,”话头一转,“父亲若在,可能也会支持你去为兵,但是李家的宗祠,不再容许你一分的冒险或是我一瞬的优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7-31 1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