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吧 关注:5,576贴子:62,389

大成拳站桩与求物 于永年先生著 (十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论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标准问题
从古代的养生学到今天的老年保健学,千百年来提倡过许多养生方法,概括起来不外乎“动”与“静”二字。究竟“动”好还是“静”好,古往今来颇有争议。
打拳的人常说某某拳“动中有静”,练气功的人又说某某功法“静中有动”。究竟什么是“动中有静”,什么又是“静中有动”呢?“动”与“静”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来证明你练的那套拳或功法达到了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的目了呢?
本文根据“站桩”不动代表“静”的一方,另以位置移动的各种活动代表“动”的一方,进行运动分类,分析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动与静的标准问题,提出个人意见,供大家讨论。


1楼2019-08-20 15:26回复
    (一)、动与静的标准
    运动简称为“动”,安静简称为“静”。运动与安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甚至那些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动的物体也是如此。不断的运动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例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动,但是,实际上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日夜不停地在转动。这种叫做“生生不己之动”,再如,生物界中有动物与植物之分,植物从表面上看来是不动的,它们的外形虽然不会像动物那样能够随便屈伸四肢进行移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内部细胞的活动。它们是在外形“不动”的状态下生长发育壮大起来的。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和我们感觉不到的动就是不动。
    人类是“动物”,动物的特点就是能够屈伸四肢进行活动,根据一般的习惯把这样的活动叫做运动。反之,则叫做安静。这种只根据肢体外形屈伸活动位移变化与否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只能说明机体的外表现象问题,不能说明机体内部机能状态的本质问题。所以这种只看表面,不问本质的运动分类方法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是比较全面的运动分类法呢?我认为首先应当把下列四个基本问题弄清楚。


    2楼2019-08-20 15:26
    回复
      1.外形的动与静
      人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或肢体外形上发生体形改变,例如,手足的屈伸、走路、跑步、跳跃,起卧、俯仰、转侧、攀登等等活动,都是属于外形上的运动,医学的术语叫做“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由大脑皮层的共同活动及骨骼肌的收缩运动所引起的。这是人类维持生命参加劳动所必不可缺少的活动。由于人体四肢在外形上发生位移活动变化是我们所常见的,是司空见惯的,所以我们便从习惯上总是把各个关节活动的变化过程叫做运动,而把身体四肢保持固定不动的状态作为相对的安静。这是一般从肢体外部表现上区分的“动与静”。


      3楼2019-08-20 15:27
      回复
        2.生理的动与静
        人体为了维持生命,机体内部昼夜不停地进行血液循环、物质代谢、消化吸收等等过程。这些新陈代谢的活动过程,虽然从外观上用肉眼不能见到,但它们却都是有一定节律性的内在运动。这种运动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与内分泌体液调节活动直接管理,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科学的术语叫做“不随意运动”。例如,成年人在正常安静的情况下,每分钟心脏要收缩60次~80次,呼吸12次~18次。这说明即使除去了机体同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声音刺激、光线刺激,保持在最安静的环境中,也绝不能保证器官或各系统,如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得到绝对的安静。甚至是在肌肉活动及消化活动过程完全静止时,或在睡眠的状态下,身体内部仍有一定量的能量消耗,这一定量的能量消耗称为“基础代谢”。因此,我们把机体维持这种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动,即脉搏、呼吸都保持正常的恒定状态者,称为“生理的安静”,简称为“静”;而把机体不管它通过任何形式,只要是由于骨骼肌的收缩运动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超过上述正常水平以上的状态,即脉搏增多、呼吸加快或因发生困难而减少者,称为相对的“生理的运动”,简称为“动”。后者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4楼2019-08-20 15:27
        回复
          3.大脑的动与静
          除上述各项动与静的分类之外,在人类大脑皮层活动方面也存在着动与静的关系。即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就是“动”的过程,而抑制过程就是“静”的过程。
          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的两个基本神经过程,是同一神经过程的两个方面,他们互相对立,而又经常互相转化,互相制约,互相平衡,因而构成了大脑皮层的全部高级神经活动。
          抑制过程与兴奋过程有同等的生理学意义。如果只有兴奋过程而无抑制过程,则动物机体不可能对外界环境保持精确的平衡;如果只有抑制过程而无兴奋过程,动物机体将长期陷于睡眠状态,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变化根本不发生反应。二者缺一都是不可想象的。更具体地说,抑制过程具有调节、保护与医疗作用。人只有当大脑皮层中抑制与兴奋过程保持正常关系时,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每一举一动都需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脑去想的运动过程,我把它叫做大脑皮层的“动”的过程。
          反之,如果在运动过程当中,不必用眼去看,也不必用耳去听,更不必用脑去想如何安排下一动作,而能达到运动的目的者(脉搏增多),我把它叫做大脑皮层相对的“静”的过程。


          5楼2019-08-20 15:28
          回复
            4.动与静的结合方式
            关于动与静的结合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先后结合法与同时结合法。
            动与静的先后结合法,是以肢体外形在空间发生活动变化的位移运动为“动”的指标叫做“运动”。另一方面以肢体外形保持固定不动状态的运动为“静”的指标叫做“静功”。练功时先练一种外形活动的动功,然后再练一种外形不动静功,或者先练静功,然后再练动功。总之,动功与静功交替锻炼,二者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进行,必须分开进行,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方法叫做先后结合法。
            动与静的同时结合法,是以一种练功方式同时兼备动与静的两个要素,故动与静能够相互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是使肢体外表上形成一定的姿势和角度,外形上保持不动,以形成“静”(外形的静与大脑的静)的条件,但是实际上由于姿势与角度的作用,却自然地促使四肢的骨骼肌产生着生生不己之动,逐渐地提高生理功能之动。即脉搏可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的增多,而呼吸却不发生困难为前提条件。由于外形的不动,因而神经系统就不必为保持自己的平衡与安全而不断地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因此,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就可以减少或停止向大脑皮层发送兴奋传导,所以大脑皮层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安静休息而进入抑制状态。这是动与静同时结合的运动方法。


            6楼2019-08-20 15:28
            回复
              (二)运动分类法
              机体在卧位、坐位、站位状态下,肌肉除保持应有的肌紧张之外,并没有强烈的收缩运动,这时脉搏保持恒定,氧气的摄入量等于氧气的消耗量,是收支平衡的,叫做恒定状态。这是一般的常态。如果在常态下发生心跳过多或呼吸困难时,那就是病态。但是,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劳动以及工作上的需要,不可能永远保持着恒定不动的状态,只要机体进行任何一种肌肉运动,依其运动速度的快慢、频率的高低、肌肉的松紧程度与力量的大小,以及运动种类之不同等等原因,则将发生或多或少的脉搏增多,同时呼吸也随之而发生改变。根据运动的性质与运动后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情况之不同,我把各项运动归纳为以下两大类型:一是位移运动;二是位静运动运动。分类如表,2-2。


              7楼2019-08-20 15:29
              回复
                1.位移运动
                所谓位移运动,是以肢体外形上不断改变,体位不断转移活动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在进行这类运动时,大脑皮层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动员所有内外感受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考虑下一动作应当如何,这就引起大脑皮层较强的兴奋过程。兴奋过程的强弱是根据运动的激烈程度与周围环境情况之不同而转移。这是促进大脑皮层不断产生新的高度兴奋活动的运动方式。所有肢体外形发生活动变化的位移运动都属于这一类型。这是动物的本能,因此,也称之为“动物式运动”。动物式运动根据其运动后生理机能改变情况之不同又分为以下两种:


                8楼2019-08-20 15:29
                回复
                  (1)无效的运动
                  如上所述,机体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状态下,肌肉保持一定的肌紧张。当肌肉进行强烈收缩运动后,能够引起脉搏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增加收缩运动的肌肉钎维数量之多寡,即运动单位的多少,收缩强度之大小,以及保持收缩时间之长短等等不同因素,这些因素的总和叫做运动量。能够引起脉搏较正常的安静状态时开始增多的最低运动量叫做“运动阈值”。每个人的运动阈值或其体质之强弱有关,体质较强者所需要的运动阈值大,体质较弱者所需的运动阈值小。
                  无效的运动,即阈值下运动,这是肢体在外形上虽然发生了不断的体位转移或体形的改变,但是这些位移变化并没有引起生理功能上发生明显的改变。例如,手慢慢地屈伸,脚缓慢地走路,四肢各关节虽然都在空间发生了位置移动,但是由于速度慢、频率低、力量不大、时间也短,运动量很小,不足以引起脉搏频率的增多或呼吸机能的改变,这种运动是阈值下的运动,叫做“无效的运动”。
                  因而,运动与安静的客观指标问题就不能单纯地仅以肢体外形上改变与否,或体位形态的转移变化与否为依据,而应当以客观的生理变化,即脉搏增加与否,呼吸机能、代谢机能等等一系列生理机能改变与否,以及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状态等不同变化,来作为运动与安静的客观生理指标较为科学。换言之,肢体外形虽然发生了位移活动变化,但对局部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全身来说并没有引起脉搏增多,亦即脉搏仍然保持在原来水平者,这种活动严格说来不能算作“生理的运动”。这是外动内静或动态的静,也可以叫做动中的不动,或外动内不动的无效的运动。


                  9楼2019-08-20 15:30
                  回复
                    (2)有动无静的运动
                    如果在运动中,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如脉搏突然间显著增多,但另外一种主要生理功能,如呼吸不能满足机体当时的需氧量,即不能同时配合加强供应足够运动过程中所消耗的氧气,以致失去正常状态的均衡性时,则出现呼吸困难而形成氧债状态,这是由于在运动中产生了憋气作用所造成的。并且当运动停止后的当时,必然发生右心房过度扩大,呼吸急促困难,心跳气喘,颜色苍白等等现象。产生这种后果的运动叫做“有动无静”的运动。亦即脉搏可以明显增多,呼吸发生困难,大脑高度兴奋。这种运动从外形上来看是外运动内停止运动了,即四肢运动了,但呼吸却发生了困难或停止。从精神状态来看是外动内动,内外皆动,即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运动,因此,这不是均匀地提高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运动。所有肢体外形上发生激烈地迅速地转移活动变化的运动以及必须憋气用力的运动,都属于这一类型。


                    10楼2019-08-20 15:30
                    回复
                      (3)位移运动的主要生理变化
                      在肌肉进行收缩运动的过程当中,脉搏较安静地增加,如果氧摄入量少于氧消耗量,则出现痒债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运动,是入不敷出的欠债性运动。在欠债性运动期间,机体是处在缺氧状态下进行缺氧代谢的生理过程。发生氧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呼吸困难,而呼吸困难则是由于在四肢肌肉进行收缩运动期间产生了憋气作用造成的。憋气作用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声门闭锁而阻塞了呼吸通道,因而使机体在运动期间所需要的大量氧气不能随时吸入,同时肌体内部所产生的主要**---二氧化碳,也由于同一原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是位移运动(动力性运动)及必须用力运动(静力性运动)所难避免的一般规律。
                      位移运动速度的快慢与用力之大小,同氧摄入量成反比,即其速度较快,力量越大,时间越长,则呼吸运动所遭受的阻碍就越大,吸入的氧量就越少。而位移运动速度的快慢与用力的大小又同氧消耗量成正比,即速度越快,力量越大,时间越长,则氧耗量也就越多,所造成的氧债也就越大。
                      位移运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骨骼肌的收缩运动速度或力量提升到极高水平。但是,它却不仅不能同时进行机体所需要的呼吸运动,反而把呼吸通道---声门紧密地闭锁起来。因此,便欠下了大量的氧债。所以说这种运动是突出地提高机体个别的运动器官,即骨骼肌的运动方法。也就是牺牲呼吸运动去完成骨骼肌的运动。这类运动由于在运动中产生了与正常生理状态完全相反的生理变化,即缺氧代谢过程,因此,叫做非常非常的运动,即不是正常状态的运动,或反常的运动。例如,百米赛跑时,仅仅在10秒多钟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后,便要欠下80%-90%的氧债。这笔大量的氧债必须等到跑完全程之后,才能开始偿还。身体健康强壮的运动员,大约需要30分钟--40分钟才能还清这笔氧债。身体衰弱的病人根本无法忍受这种氧债的负担。强弱不同的个体对氧债的忍受能力各有一定的限度。反常的缺氧代谢运动,只适合年轻的身体强壮的健康人,不适合老弱和病人。年轻力壮的运动员可以忍受脉搏增加到每分钟高达200次上下,氧债量可以达到80%-90%上下,但是身体衰弱的病人,走路稍快一点或登几步楼梯都将引起难以忍受的心跳和气喘
                      医生们深知病人没有忍受缺氧代谢的能力,不能担负大量氧债的刺激与过激的心跳。因此,常常建议病人多休息少活动,有时甚至严格禁止病人进行运动。虽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手段,但是在没有发现位静运动的主要生理变化以前,这是有一定理由的。


                      11楼2019-08-20 15:31
                      回复
                        2.位静运动
                        位静运动与位移运动完全相反。在练功运动中,肢体在外形上并没有活动转移的变化,只保持一定的姿势与必要的弯曲角度。这时首先不必动员视觉器官去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更不需要用脑去考虑下一动作应当如何安排,这便给大脑皮层减少了许多分析与综合的兴奋活动,从而给进入内抑制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肢体外形上的不活动,因而在练功运动过程中,不会产生呼吸困难,也不会形成氧债现象。这是均匀地提高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体育运动。它是模仿植物在站立不动的状态下生长发育壮大的特点,因此,又称之为“植物式运动”。植物式运动根据其生理变化之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12楼2019-08-20 15:32
                        回复
                          (1)有静无动的运动
                          所谓有静无动的运动,是在练功过程中,机体主要生理功能较练功运动前减少,如运动前每分钟脉搏为74次,呼吸19次,而在运动过程中,脉波降为69次,较运动前减少5次,呼吸降至十10次,较运动前减少9次.发生这种生理变化者,或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者,叫做“有静无动”的运动,当然并不是绝对的无动。
                          有静无动的练功方法,主要是使四肢的骨骼肌完全放松,尽量减少收缩运动的作用,是属于单纯的保持安静与松弛状态,。由于运动量过小,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仅不能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动”,即脉搏增多的作用,反而可使脉搏较练功前降低,这是外静内也静,内外皆静,即外形上肢体不活动,机体内部脉搏也不增多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它能对大脑皮层起到一定程度的内抑制作用,因而对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经过一定时期后,亦即体质稍有好转后,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运动量,则其提高疗效、增强体质的作用就会消失。例如,有的功种开始练习时效果很明显,及至3个--6个月后效果就不明显了,原因就在于此.


                          13楼2019-08-20 15:32
                          回复
                            (2)有动有静的运动
                            有动有静的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它的客观生理指标必须是在运动进行的过程当中:脉搏增多,呼吸畅通,大脑抑制。
                            以上三者必须互相结合,同时并存,缺一不可。
                            所谓的“动”就是骨骼肌的收缩运动,它的客观标志就是脉搏增多。无论哪种功法,如果在练功过程中,脉搏并不增多者,就不能称之为“生理的动”。
                            所谓的“静”,就是呼吸运动的畅通无阻与大脑皮层的安静休息。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骨骼肌的收缩运动,必须与呼吸运动的畅通无阻及大脑皮层的安静休息联合起来,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进行,绝对不允许分开进行。
                            因此,只有动(脉搏增多)而无静(呼吸困难,大脑兴奋),或只有静(呼吸畅通无阻,大脑抑制)而无动(脉搏不增多)的练功运动,根本都不能算作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练功运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练功运动进行的过程当中,首先必须减少或消灭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影响自己安全的外感觉器官的知觉输入量。这就是说,首先必须使外感觉器官不去接受任何外界环境变化的传导刺激作用。例如,在练功运动中不需要用眼睛去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这只有在原地不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但是,一般的原地站立或坐着不动,都不能使脉搏增多,所以这又不能算作练功运动,因此,就需要采取促使脉搏增多的练功运动。
                            关键问题就在这里,矛盾的产生也在这里。这就是说,欲使脉搏增多,必须动员四肢的骨骼肌进行两种性质的收缩运动。一种是位移运动,另一种是位静运动。
                            在进行位移运动的过程当中,它的客观规律是,当骨骼肌进行位移运动时,只要运动量一大,速度一快,力量一大,呼吸运动必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声门必然要发生程度不同的闭锁,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形成氧债现象。同时大脑皮层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状态当然属于“有动无静”的运动。
                            但是,在进行位静运动过程当中,由于肩背胸等处肌肉呈放松状态,所以呼吸运动能够同时并进,声门可以保证开放无阻,呼吸畅通,绝不会产生也不可能产生氧债现象
                            站桩就是在原地站立着不动的练功运动。在进行站桩运动时,大脑皮层既不需要随时随地为保持自己的安全而操心,也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安排动作。因此,可使大脑皮层迅速进入内抑制状态,从而达到休息(即静)或抑制的目的。
                            在这里仍需特别指出,大脑皮层的抑制必须建立在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都发生了“动”(主要是脉搏增多,呼吸畅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进入睡眠状态,或一般的安静状态,这些状态都不是运动。
                            以上所述仅就站桩作为医疗体育应用于治疗疾病时,可使大脑皮层迅速进入内抑制状态的机制过程。但是,站桩的特点并非仅此一点,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把站桩当作体育运动训练时,它又可使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状态的改变在于使练功者运用一定的“意念活动”,例如松紧活动的结果。
                            因此,位静运动站桩对大脑皮层具有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作用,一种是抑制作用,另一种是兴奋作用。在同一种运动中对大脑皮层具有两种作用者,在其他项目的体育运动中确属少见,也可以说这是完全做不到的


                            14楼2019-08-20 15:33
                            回复
                              (3)位静运动的主要生理变化
                              位静运动与上述位移运动的生理机制完全相反。它在运动进行的过程当中,练功者的脉搏频率虽然可比安静时增加且可以保持持久性的增多,但是氧气的摄入量,能与机体的需氧量相适应,达到等于肌体在运动过程当中高涨了的氧耗标准。即脉搏增快了,氧耗量增多了,但是氧气的补剂供应工作,二氧化碳的排出工作,都能和旺盛的代谢作用亦步亦趋、协调并进。其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协调,主要在于能够排除憋气作用。站桩的俗语叫做“意与气合”。正因为排除了憋气作用,所以在练功的过程当中,人们感觉到呼吸不是困难了,而是更加舒畅了;不是氧气不足了,而是充氧有余了。锻炼有了基础的人在练功中,由于肺活量加大,呼吸频率会变慢变深,自然地形成静细漫长的呼吸形式。因此,我把这种运动叫做“充氧代谢”的过程,而不是“缺氧代谢”的过程。
                              位静运动站桩所要求的不是肢体外形屈伸移位的活动变化,而是肌体内部肌肉纤维的收缩运动。现在已经发现的并能明确肯定的有股直肌、股内肌、股外肌等大腿部的肌肉群产生频率极高、速度极快、持续不断的,像波浪一样的、此起彼伏的收缩运动。它与屈伸移位运动相比较,在单位时间内,这种肌肉纤维的收缩运动频率高得多,幅度也大得多。它不仅能用双手明显地摸到,而且还可以在肉眼下观察到,它在不同程度上也能产生于其他肌肉群中。


                              15楼2019-08-20 15: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