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采集 VS 间接采集
直接采集是指采集用户直接提出的需求。间接采集是指采集经过转述的需求,例如经过客服转述的需求,或者去读第三方机构做的行业分析报告,这些数据都经过了加工。
从准确性角度分析,直接采集信息损失少,更加准确和接地气;间接采集经过信息传递,信息会有所失真。
从效率角度分析,直接采集在调研阶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且没有经过归纳整理,需求数量和种类繁多。间接采集的需求已经加工和归纳。
所以我们要在准确性和效率之间取一个平衡点,在实践层面上推荐采取全员采集,产品经理整理的方式。全体成员直接采集需求,汇总给产品经理,由产品经理分析和归纳。
Z模型采集方法
这个维度采集方法分为:说、做、定性、定量。我们绘制一个坐标轴进行分析。
纵向是说和做。说就是听用户说了什么,但是用户有时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就是耳听为虚。做就是看用户做了什么,这就是眼见为实,但有时我们看到用户这样做了,也不一定能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所以通过访谈接近真实。所以说和做是互补关系。
横向是定性和定量。定性偏重于个体研究,目的是了解,找出原因。定量偏重于群体研究,目的是证实。定性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因为从大量用户中选取一小部分做调研,如果样本随机性不好,结论会不准确。定量的问题是以表代本,只能看到统计数据,但是无法知道背后的原因。所以定性和定量也是互补关系。
产品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并不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观点到行为,再从行为回到观点,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回到定性。这里引入Z模型采集方法,并根据这个模型分析淘宝产品完整需求采集过程:
产品规划阶段:听用户定性地说,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随机抽样40个用户做访谈,列出需求列表。
项目早期:听用户定量地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投放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需求优先级排序。当然这只是辅助手段,最终还要产品经理决定。
项目实施过程:看用户定性地做,确定要先实现的那部分功能应该怎么做,期间陆续找了10个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即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发现需求。
上线后项目优化:看用户定量地做,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产品。
是否在真实场景
采集的需求是否发生在真实场景中,也是一种分类方式。真实场景采集的数据具备临场感,临场感是产品经理的基本能力。
书中实例非常生动:产品经理要做一个智能浮标APP,钓鱼者可以通过APP观察浮标,以确定有没有钓到鱼。但是钓鱼者经常要搓饵料,手上黏糊糊,操作手机非常不方便。所以如果一个产品经理没有临场感,产品就不会成功。
是否与产品发生交互
采集需求时用户是否真正接触到了产品,也是一种分类方式。用户没有真正使用这个产品,这种需求采集更多是在发现新问题。用户真正使用了这个产品,这种需求采集更多是优化老问题。
是否使用产品还带来一个角度:用户需求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电视机需求和洗碗机需求。每个人都觉得需要一台电视机,但使用频率远远没有想象那么高。洗碗机并不是在日常需求范围内,但是一旦使用会发现非常好用。
实用采集方法
产品新人去客服部轮岗,至少去客服部听半个月电话;使用产品名去微博搜索,发现吐槽可以找到用户沟通,有条件可以邀请客户到现场提意见;使用产品名搜索使用说明,查看网络上的使用教程,找出用户痛点进行优化。
文章总结
所有采集方法本质上都是多接触用户,把用户当朋友,平等进行深入沟通。我们从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Z模型采集方法,是否在真实场景,是否与产品发生交互这几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我认为Z模型采集方法非常精彩,不仅可以用在需求采集,也可以用来认知新事物。
直接采集是指采集用户直接提出的需求。间接采集是指采集经过转述的需求,例如经过客服转述的需求,或者去读第三方机构做的行业分析报告,这些数据都经过了加工。
从准确性角度分析,直接采集信息损失少,更加准确和接地气;间接采集经过信息传递,信息会有所失真。
从效率角度分析,直接采集在调研阶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且没有经过归纳整理,需求数量和种类繁多。间接采集的需求已经加工和归纳。
所以我们要在准确性和效率之间取一个平衡点,在实践层面上推荐采取全员采集,产品经理整理的方式。全体成员直接采集需求,汇总给产品经理,由产品经理分析和归纳。
Z模型采集方法
这个维度采集方法分为:说、做、定性、定量。我们绘制一个坐标轴进行分析。
纵向是说和做。说就是听用户说了什么,但是用户有时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就是耳听为虚。做就是看用户做了什么,这就是眼见为实,但有时我们看到用户这样做了,也不一定能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所以通过访谈接近真实。所以说和做是互补关系。
横向是定性和定量。定性偏重于个体研究,目的是了解,找出原因。定量偏重于群体研究,目的是证实。定性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因为从大量用户中选取一小部分做调研,如果样本随机性不好,结论会不准确。定量的问题是以表代本,只能看到统计数据,但是无法知道背后的原因。所以定性和定量也是互补关系。
产品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并不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观点到行为,再从行为回到观点,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回到定性。这里引入Z模型采集方法,并根据这个模型分析淘宝产品完整需求采集过程:
产品规划阶段:听用户定性地说,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随机抽样40个用户做访谈,列出需求列表。
项目早期:听用户定量地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投放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需求优先级排序。当然这只是辅助手段,最终还要产品经理决定。
项目实施过程:看用户定性地做,确定要先实现的那部分功能应该怎么做,期间陆续找了10个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即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发现需求。
上线后项目优化:看用户定量地做,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产品。
是否在真实场景
采集的需求是否发生在真实场景中,也是一种分类方式。真实场景采集的数据具备临场感,临场感是产品经理的基本能力。
书中实例非常生动:产品经理要做一个智能浮标APP,钓鱼者可以通过APP观察浮标,以确定有没有钓到鱼。但是钓鱼者经常要搓饵料,手上黏糊糊,操作手机非常不方便。所以如果一个产品经理没有临场感,产品就不会成功。
是否与产品发生交互
采集需求时用户是否真正接触到了产品,也是一种分类方式。用户没有真正使用这个产品,这种需求采集更多是在发现新问题。用户真正使用了这个产品,这种需求采集更多是优化老问题。
是否使用产品还带来一个角度:用户需求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电视机需求和洗碗机需求。每个人都觉得需要一台电视机,但使用频率远远没有想象那么高。洗碗机并不是在日常需求范围内,但是一旦使用会发现非常好用。
实用采集方法
产品新人去客服部轮岗,至少去客服部听半个月电话;使用产品名去微博搜索,发现吐槽可以找到用户沟通,有条件可以邀请客户到现场提意见;使用产品名搜索使用说明,查看网络上的使用教程,找出用户痛点进行优化。
文章总结
所有采集方法本质上都是多接触用户,把用户当朋友,平等进行深入沟通。我们从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Z模型采集方法,是否在真实场景,是否与产品发生交互这几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我认为Z模型采集方法非常精彩,不仅可以用在需求采集,也可以用来认知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