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昨天晚上这个帖子出现了Bug,我自己发完贴却进入不了这个帖子。然后我就利用昨天晚上的时间把第1回合推了推。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历史背景。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4年,年仅33岁的大西庇阿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迦太基急忙召汉尼拔回军救援。
迦太基和罗马的和谈内容,经过了元老院的同意,西庇阿接下来的任务就与迦太基签署最终的合约,然后就可以班师回朝了,然而历史似乎对这场演出仍意犹未尽,和谈最终没有顺利完成,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绝对高潮即将拉开帷幕。
实际上迦太基对这次和谈一直抱有暧昧的态度,没有立刻答应,也未矢口否认,直到一个暴风雨夜晚的来临。一支从撒丁岛出发的船队前往迦太基给西庇阿运送补给,但遇到暴风雨,只能停靠在了距首都迦太基40公里开外的海岸,迦太基人趁机便挟持了这支船队。面对罗马人的抗议,迦太基没有犹豫太久,就给出了最终的答案,因为此时在南部的哈德卢米塔姆港口那里,汉尼拔已经登陆,与此同时,小弟马可尼也从意大利回到了首都。
迦太基的态度开始强硬起来,和谈之事只能沦为一纸空文。西庇阿立刻请求马西尼萨的帮助,汉尼拔则从西**斯的儿子那得到了2000骑兵的应允。此时,西庇阿的营地在乌蒂卡附近,现有军队兵力不过3万,汉尼拔的营地位于靠南的哈德卢米塔姆,经过快速募集,步兵达4.6万,骑兵4000人,并有80头大象。这些数字并未包括两方都在争取的努米底亚骑兵,为尽快得到这些援军,西庇阿和汉尼拔并未急于开战,而是都朝向努米底亚地区进发。
汉尼拔到达扎马镇时,西庇阿也到达了向西约百公里的纳拉格拉,马西尼萨支援的6000步兵和4000骑兵在这里与西庇阿会和,汉尼拔等待的西**斯的儿子此时还未到达。
历史上名将的经典战役有很多,但这种对战双方皆为如此优秀的将领的情况,实属不多。会战前一晚,汉尼拔和西庇阿进行了会谈,这场空前绝后的两大名将的会谈,被随行记录员完整记录,在波利比乌斯和李维的著作中可以一览其详,会谈中,汉尼拔试图说服西庇阿和谈,西庇阿拒绝。
公元前202年,秋日的阳光柔和地照射在扎马和纳拉格拉之间的平原上,一场决定第二次布匿战争走向,同样也决定了地中海世界未来格局的战役,就此拉开。
罗马军队由西庇阿担任总指挥,副将雷利乌斯负责左翼,马西尼萨指挥右翼,兵力共计4万人。迦太基军队总指挥是汉尼拔,兵力5万人,外加80头大象,西**斯儿子的2000名骑兵此时仍未到达。
接下来看一看这场战役中双方准备使用的战术。汉尼拔虽在军队总数上占优,但在骑兵数量上,自己只有4000人,并不及罗马的6000人,善用骑兵战术的战术家汉尼拔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劣势,他这次并没有使用常规的经典战术。80头大象被安排到了最前列,第二列是1.2万名混合雇佣步兵,第三列是少数迦太基市民兵和非洲本土等地方的1.9万雇佣步兵,这些步兵的两翼各有2000名骑兵保护,在最后方,部署了汉尼拔从意大利带回来的1.5万名亲兵。汉尼拔的意图大概是这样,80头大象首先发起攻击,扰乱敌方阵脚后,雇佣兵上阵,等到罗马重装步兵显出疲态时,再投入最后的1.5万亲兵,一举夺取战役的胜利,骑兵虽不占优,保证一直不要离开步兵两侧即可。
再看西庇阿这边,步兵对骑兵6:1的比例首先就不是罗马风格,这其实就是汉尼拔风格,如果说汉尼拔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学生,一直在汉尼拔阴影中成长起来的西庇阿,无疑是汉尼拔最好的学生,然而若只是单纯的模仿,西庇阿也就不会成为历史上那个伟大的西庇阿。这场战役中,西庇阿也采用了新战术,罗马军队重装步兵的常规布阵是轻步兵在前,随后是青年兵和壮年兵,重装步兵每个纵队还会分成小队。但在重装步兵前面的轻步兵则纯属游击队,无小队的划分。西庇阿对轻步兵进行了小队划分,并且将其安插在重装步兵的中间,这样重装步兵的间隙虽变大,在远处也很难分辨两个兵种。在步兵的两翼也自然安排了骑兵保护,分别由雷利乌斯和马西尼萨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