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原著吧 关注:13,385贴子:455,634
  • 26回复贴,共1

中国神话衍变简史叙(沽酒居士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沽酒居士,当代诗人,自由撰稿人,独立学者。研究方向:上古史、先秦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哲学、中国神话、中国宗教等。
镇楼曲:陈浩民-《封神》。
中国神话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上古神话、佛道神话、民间神话。
上古神话持续时间:(先秦——东汉);
佛道神话持续时间:(东汉——至今);
民间神话持续时间:(唐宋——至今)。
推荐去看袁珂老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除了论中国古代神话,还涉及古代仙话。
诗云:万物生养皆有灵,诸神黄昏情可哀。
仙神人鬼从今分,不使朝朝堕草莱。
又诗云:
独坐青苔上,眼盲心不盲。
天之何所极?地之何所穷?
日之何所出?月之何所归?
我之何所适?君之何所往?
残躯祀与帝,知世间珍奇。
左眼入咸池,羲和方沐浴。
右眼坠虞渊,群月拥常羲。
猿人获我头,飞土逐肉去。
飞船印我足,银河未来旅。
雪山僵我手,释迦涅槃意。
海沟纳我心,万里不见鱼。
肾脏溶汉水,离骚长太息。
双腿过麦加,胫骨成圣地。
帝降罪我诏,焚我此残躯。
冥想已成势,八荒纵四极。
古往并六合,冥想永无息。

一、上古神话。
多出自先秦典籍及汉晋志怪小说,以《山海经》、《楚辞》中的《天问》、《九歌》、《列子》、《淮南子》为代表,如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大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羲和沐日等出自《山海经》,鲲化为鹏出自《列子-汤问》,及后在《庄子—逍遥游》继续了这个说法。愚公移山也出自《列子-汤问》。除神话故事外,《列子》中还有其他相当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孔子与两小儿辩日》、《蕉鹿梦》、《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这种类型的神,可以称为古神族,其中包括大神伏羲、女娲等等。

1、伏羲氏
他是中国传说中的大神,一般当历史人物看待,《左传》、《周易》皆有记载,又号太昊氏、庖羲氏,春秋战国起尊为天皇、青帝。他有作八卦、造琴瑟、甚至创世“一画开天”或造人的传说。
伏羲创世的神话最早出自楚帛书里,这是中国最早的稍微系统的创世神话。楚帛书甲篇释文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2、女娲氏
女娲记载最早是《山海经》和《楚辞-天问》。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女娲补天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女娲造人的说法略迟,出自东汉泰山太守应劭的《风俗演义》。
考证女娲的来源,应是5500——5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期,华胥氏传伏羲氏,伏羲氏传女娲氏,女娲氏之后开始父系氏族社会。

3、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的说法稍迟,最早出在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 。考盘古的原型,应是“盘瓠”,而“盘瓠”,是《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 《搜神记》里记载的帝喾高辛氏一只五采神狗。

4、天帝帝俊
而上古神话中通用的最高统治者,是《山海经》中的天帝帝俊,他有三个妻子,太阳女神羲和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月亮女神常羲生十二个月亮:《大荒东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第三个妻子娥皇则生了三身国的祖先:《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一般认为,帝俊在先秦典籍里只有《山海经》里有,其原型是五帝里的帝喾,也有认为原本就有,《山海经》中没有提及开天辟地或者创世的说法,只有实力相当强的一位古神烛龙:其“身长千里”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袁珂老先生认为上古神话里的创世神是烛龙。但按照帝俊妻子分别生太阳、月亮的属性来看,帝俊才是上古神话里最通用的创世神。

5、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出自《楚辞-九歌》,为宇宙最高统治者,其下属有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等。
屈原是楚人,东皇太一为楚地信仰最高神,其形象出现较天帝帝俊稍晚,他是秦汉年间信仰的最高神。
而湘君、湘夫人原型为五帝中的帝舜与其妻子娥皇、女英,传说帝舜将帝位传给大禹后,与娥皇、女英游于洞庭湖,落水而死,二妃痛哭不止,染白了竹子,后世遂有了湘妃竹。则湘君原型为帝舜,湘夫人为娥皇、女英。
东皇太一至迟为两汉最高信仰神,汉武帝初得汗血宝马时吟诗云:“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聘容与兮驰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屈原虽在《九歌》里大幅度赞美东皇太一之神,但仍可见此时北方主流信仰的仍是天帝帝俊,在其《楚辞-天问》篇里,能见到相当多的和《山海经》里极为类似的内容。
如:“八柱何当,东南何亏?”说的就是《列子-汤问》里的“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如:“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即是《山海经》里“睁眼为日,闭眼为夜”的烛龙,及太阳女神羲和。
如“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仍是指朝拜天帝。

6、上古仙话
仙话是神话的变革,道家诞生以后的产物,最早的仙话作品是《列子》,如著名的三岛和归墟的传说。三岛(三仙山)在战国时已极为有名:《山海经》中载:“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列子·汤问》载:相传渤海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这里说的就是三仙山的故事。
出自《淮南子》里的“嫦娥奔月”属于仙话,还有寿八百载的“彭祖”以及曾见“沧海化为桑田”的“麻姑”也出自《淮南子》。非常著名的“穆天子传”及其八俊也属于仙话。
三仙山后来发展出了“十洲”,经考证是东汉道士托名东方朔所著的《十洲三岛记》:汉武帝既闻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迹所稀绝处。

7、西王母
西王母最早是古神族的兽形神,在道教兴起后一步步衍变善形神,王母娘娘,又称为瑶池金母。考其原型,西王母国,是春秋战国时代位于今青海地区类似于“苏毗”这样的女性为王的国度。
《山海经·西山经》:“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司天之厉及五残。”
战国/汉朝年间的《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则西王母能够赐予人年岁,使人长生。
西晋张华《博物志》: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十洲三岛:东汉年间,有人托名东方朔,写成《十洲三岛志》,已见较为完备的仙话了。
8、大羿射日——后羿求不死之药
“大羿射日”属于神话,“后羿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则属于仙话。
羿,本就为善射之人的意思,是五帝之帝尧时人,因为善射,因为成为射师,故又称司羿,《山海经》里记载他曾经射九日,杀封豕长蛇等,《楚辞-天问》里他还曾经和洛神宓妃谈过一场恋爱。

(1)、大羿射日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屈原《天问》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2)、大羿与后羿逐渐混淆
屈原《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这是说:天帝派遣夷羿降临,变革夏政祸害夏民。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持有宝弓珧弧套着上好的扳指,前去把那巨大的野猪射猎追赶。
此处已可见从屈原开始,将大羿和后羿混淆了。“革夏政”者是后羿,追“封豕”者是大羿,《天问》其后便是“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即:为何羿将肥肉献上蒸祭,天帝心中却并不开心?寒浞娶了羿妃纯狐氏女,又迷惑她合伙把羿谋杀。为何羿能射穿七层皮革,却被其妻与浞合力杀戮?
此处的羿,乃是东夷族君主后羿,清楚指的是“后羿代夏”的故事。

(3)、河图洛书
而和羿相好的情人,是雒嫔,即洛嫔,洛神宓妃。这里直接言明了“雒嫔(洛妃)”是河伯的妻子。这位河伯,名叫“冯夷”,在《搜神记》记载他因为溺死在黄河里,天帝就命其管理河川。
最早的版本里,河伯冯夷被任命为“黄河水神”河伯开始,就尽职尽责的摸清水情,画出了反映黄河水域变化及地情的图画,这就是“河图”。毕竟天道无常,黄河水在之后还在不断上涨,使河水泛滥;然而作为神灵的河伯,并没有出手直接干预,却把这幅河图献给了治水的大禹。
河伯画好河图,并进行了一次彻底治理,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再未出现黄河水泛滥的情况,他也就慢慢的闲适了下来。一日在黄河中巡查,隐隐中听到了美妙的琴声,于是他就寻找琴声来到了一条叫“洛水”支流中。在洛水中见到了一位漂亮女子,这个就是后来的洛水神宓妃。河伯初见,被深深吸引,洛神做了他的妻子。
而洛神虽是神女,却生性淫荡,大羿逐封豕长蛇的时候,经过洛水,被洛神美貌所迷,成了一夜露水姻缘,河伯正好外出治水,听说此事后,非常恼火,化成白龙与羿搏斗。岂料,被大羿一箭射瞎了眼睛,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至此河伯被伤害,脾气变得暴躁,才导致了滚滚黄河水不断给百姓造成灾祸。后来洛神又回到了他身边,也无法阻止河伯发怒,河水仍然不停的泛滥。这时候天帝帝俊决定惩罚河伯,洛神宓妃害怕河伯受到处罚,得知只有交出河伯交出河图,自己交出洛书才能平息水患和天帝帝俊的责罚。这就是“河出图,洛出书”。
《易·系辞上篇》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4)、大羿与宓妃相恋
关于洛神宓妃的身份,东汉王逸注曰“神女”,注释简单,并无更多材料。
到了唐代,出现宓妃是伏羲之女的说法。李善注《文选·洛神赋》曰:“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宓羲者,伏羲也。
这是上古先民对于黄河洪水泛滥的一种神话传说。
第二个版本说:大羿是人间的英雄,有一日他追逐“封豕、长蛇”时经过洛水,却被一阵美妙的琴声所吸引,发现是一位美貌姿的神女,这神女自称是伏羲之女,名为宓妃,被河伯强行霸占在此,不得自由,大羿非常气愤,决定帮助宓妃,于是当晚成了露水姻缘,第二天河伯回来,非常恼火,化成白龙与羿搏斗。岂料,被大羿一箭射瞎了眼睛,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
这个版本里,河伯成了恶人,宓妃成了可怜的弱势神女,大羿则继续保持英雄形象,明显是后世人所加工,但两个版本都说的是大羿和宓妃的爱情故事。

(5)、后羿射不中
后羿,是夏朝时期东夷族有穷国君主,“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复国”是夏朝历史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后羿的后,不是表示他比大羿生的晚,而是夏朝最高君主就叫“后”,史称“夏后氏”,商朝后期才开始称“王”!
羿本就为善射的意思,后羿本名也是羿,有可能托名五帝时期“大羿射日”的传说,如同战国名医扁鹊,本名秦越人,因其医术高超,百姓渐渐称他为黄帝时的扁鹊。
也有可能两个“羿”毫无关联,只是单独称呼重复了,这个羿,在代夏之前,被称为“夷羿”,因他是东夷族人,如之上的“《天问》”部分。
夷羿之前是夏朝的臣子,为了代夏,他做过周文王、越王勾践那样韬光养晦的事情,他专门表现出自己技术退步的情况,迷惑夏后太康,这个故事叫“羿射不中”。
《太平御览·符子》: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此中的“夏王”,即夏后太康,夷羿迷惑了太康,使其显得虚弱,而后能一举颠覆夏朝的统治,直到少康复国。夷羿代夏之后,为最高统治者“后”,于是称为后羿。

(6)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有好几个版本,据袁珂老先生研究,古音读羲为娥,嫦娥就是常羲的转音。常羲乃是上古神话里的月亮女神,这是仙话渐渐取代上古神话的代表。
嫦娥服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最晚在战国晚期的占卜书《归藏》中已经显山露水,《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此处的“常娥”本指的是月亮女神常羲。
嫦娥变蟾蜍:到了汉代,常羲和嫦娥渐渐分离开来:《淮南子·览冥训》,是现存最早记录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此时的嫦娥是自己偷服不死之药的,后来飞到月亮上变成了蟾蜍。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高诱注:姮娥,羿之妻也。
《灵宪》中说:嫦娥在偷服了后羿的不死药之后,临行前,还特意去找一位叫有黄的算命大师打卦问吉凶,占卜师打了一卦,告诉她说是吉卦,但行无妨,并且还预言到,此去西天迢遥,或许刚上路时会遇到昏天黑地的阴霾天气,不必害怕,而且后代肯定会繁荣昌盛。后来,奔月之后的嫦娥则变成了癞蛤蟆。
汉代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局十分怪异,汉代人相信月亮中有玉兔和蟾蜍,玉兔不知道是何来历,都说嫦娥后来变成了癞蛤蟆。也许是因为嫦娥变成癞蛤蟆的结局太悖逆常理,也太不合乎人情,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到后来,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悲欢离合的哀艳故事了。
嫦娥与月桂:
《淮南子 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淮南子 外八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淮南子 外八篇》: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故宋人有云:“一轮千古广寒深,折尽桂花应白发”。
最早将羿射九日与嫦娥奔月并称的是齐梁时人:
齐梁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总的来说,先有《山海经》里月亮女神常羲生十二个月亮,大羿射九日的故事,继而有《天问》里夷羿(应指的是大羿)与河伯之妻偷情的故事,最后有后羿之妻嫦娥奔月的故事,但神话传播逐渐融合和消逝,最后人们所熟知的,只有“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了。

9、五方上帝
三皇五帝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五德说法,五方上帝较以上神性较弱:青帝太昊(木德)、炎帝神农(火德)、黄帝轩辕(土德)、白帝少昊(金德)、黑帝颛顼(水德)。汉朝一般祭祀天帝或东皇,配祀五方上帝。《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道教吸收了这个说法,称为太微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IP属地:重庆1楼2019-11-12 17:47回复

    二、佛道神话
    在佛教西汉末年传入和东汉道教之前,中国的神话信仰一直是以上的,佛教传入以后,吸收佛教里本身携带的婆罗门教义里三大主神梵天创世界的说法,诞生了盘古开天地的说法。

    1、天空统治者: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
    而中国神的最高统治者则经历了天帝帝俊——东皇太一——昊天上帝——玉皇大帝的变革。
    昊天上帝早在先秦诗经里即是尊奉的最高神,一开始是自然天,即“苍天”、“老天爷”,后来逐渐人格化,此时昊天上帝渐渐开始取代天帝帝俊和汉朝东皇太一的信仰,唐《通典·礼典》:“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昊天上帝一步步衍化,儒家和道教不断结合,到宋朝终于成了玉皇大帝,宋真宗时,皇帝亲自为玉皇大帝造像,尊为自家祖先祭祀,几番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道教尊称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一般认为,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为一个神,《西游记》中为玉皇大帝,《封神演义》为昊天上帝。

    2、至高仙三清天尊
    老子原名聃,排行第四,故称季聃,全称老聃,儒家为了贬低道家,将季改为李,聃改为耳,于是成了:老子李耳!
    东汉年间兴起的五斗米道(后来为三山符箓的龙虎山正一道)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至高神。
    东晋末年兴起的上清道(后来为三山符箓的茅山)尊灵宝天尊为至高神。
    东晋末年兴起的灵宝道(后来为三山符箓的阁皂山)尊元始天尊为至高神。
    三道并行时,互相排斥对方的最高神,及后不断融合,成为三清,南朝梁陶弘景曾作《真灵位业图》,分神仙七个等级,第一等主神元始天尊,第二等主神灵宝大道君,第三等主神金阙帝君,第四等主神太上老君,已见三清融合的迹象,此后唐朝尊老子为始祖,故太上老君为三清之首,唐以后又以元始天尊为最高。

    3、五方上帝与四帝、六御
    道教有三清、四帝或六御的说法,四帝又称四御,其中不包括玉皇大帝,分别是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辅助玉皇大帝管理四方,是吸收上古神话天帝配五方上帝的说法。
    六御则包含玉皇大帝,为中央玉皇大帝,西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4、后土——后土皇地祇
    后土在《山海经》中不为大神,只是一个简单的承接作用,是共工之子,后土之子噎鸣则创造了十二个月亮,或在西方管理日月星辰的运行。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大荒西经》:“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但在正规的典籍,如《左传》、《礼记》里,后土被看作与火神祝融、金神蓐收、木神句芒、水神玄冥相同等的五行之官。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道教吸收了这个说法,改编为“后土娘娘”,管理大地,所谓“皇天后土”。

    5、王母娘娘与东王公
    王母娘娘的来源及衍变上文已述,在道教诞生以后,西王母与玉皇大帝相配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之前,和西王母相配的,一直是东王公!
    道教吸收西王母神话,增加了一位东王公,西王母管女仙,东王公管男仙,东王公其原型可以追到东皇太一,是“道教神话”对“上古神话”发起的最猛烈的一次冲击。
    玉皇大帝神话兴起后,西王母改为瑶池金母与其配对,东王公说法渐渐衰落,四御之太乙救苦天尊兴起,《西游记》中又称“东方崇恩圣帝”,则是五方上帝的东方天帝与东王公的结合人物。太乙者,太一也,即混沌,即宇宙初开之气,“东皇太一”被道教拆成了“东王公”与“太乙救苦天尊”。

    6、广成子等仙人
    1.容成公
    容成公是道家传说上古仙人之一,其最早记载是《列子·汤问》:“唯黄帝与容成子 ,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
    从此诞生了“黄老之学”。东晋葛洪《列仙传》则称其为容成子。
    2.广成子,是道家最著名的一位仙人,其出自《庄子·在宥篇》,便说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事迹,葛洪《神仙传》将其丰富起来,此时“元始天尊”的仙话构建还处于萌芽期,及后到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广成子已经成了元始天尊座昆仑下十二上仙之一了。
    2.赤松子
    赤松子最早的记载是《《淮南子·齐俗》,仿《庄子》的传说,《淮南子》说他是神农时雨师,后来道教还有“张良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的传说。“赤松子”与《封神演义》里十二上仙另一位“赤精子”很像,但“赤精子”最早出自道教《列仙传》,可视为“赤松子”的支脉传说。
    另有宁封子、安期生、阴长生等等仙人,皆是先秦道家典籍和魏晋道教典籍持续不断虚构的五帝时期的上古仙人。其中“安期生”、“阴长生”者,多是战国秦汉年间的方士,或有其人,虚构其事。


    IP属地:重庆2楼2019-11-12 17:56
    回复

      7、地府统治者:神荼、郁垒——酆都大帝——十殿阎罗——阎王爷
      (1)先秦幽都
      先秦没有地府的概念,但是有鬼门和幽都的说法,两位古神神荼、郁垒管辖。民间和道教里的鬼怕桃符也是这里出来的。
      《山海经·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楚辞·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2)道教地府
      道教兴起以后,地府最高统治者为北极酆都大帝,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七等最高统治者,其治下罗酆六天,有五方鬼帝,神荼、郁垒被吸收改编为东方鬼帝。
      晋葛洪《枕中书》载:“鲍靓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治桃丘山。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
      又被改编为门神,在门神秦琼、敬德兴起以前,汉唐民间的门神,多是贴的神荼、郁垒。
      阴曹地府来源于《楚辞-招魂》的幽都,其中鬼门关直接《继承》山海经“鬼门”的说法,将其扩大,包括背阴山、忘川河、奈何桥等等。
      道教不重地下,重地上,如阴曹地府在地面上有两个去处,其一为巴地酆都(今丰都鬼城),其二为东岳天齐大圣的泰山化生池。
      为与地下酆都大帝配合掌管,地上设有城隍庙及东岳天齐庙,辅助掌管地府。如《封神演义》里最后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为东岳泰山大齐仁圣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总管人间吉凶祸福。
      道教的地府里对地狱介绍很简单,盖因为道教修今世,故不重因果罪孽,也无轮回一说。

      (3)佛教地狱
      至于阴曹地府里六道轮回、阎王、孟婆、一十八层地狱、地藏王菩萨的说法则来源于佛教。
      佛教传入汉土以后,南北朝时期的琰摩罗大神也传入进来,汉译版本又称为琰摩、阎魔王、阎罗王,是古印度神话里地狱的主宰,为兄妹两人,兄治男鬼,妹治女鬼。
      汉译版本地狱主宰为一人,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分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将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
      《西游记》原著里是十殿阎王,民间神话里则渐渐融合为一个人物,第五殿的阎罗王!

      (4)整体地府
      整个地府,经以上神话,最高统治者为北极酆都大帝,其下为罗酆六天与五方鬼帝;佛教的配置则是地藏王菩萨与座下神兽谛听,而十殿阎王是佛道融合性的神,地府另有判官、孟婆,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
      《封神演义》里还有三仙姑以混元金斗执掌六道轮回之说:
      特敕封尔执掌混元金斗,专擅先后之天,凡一应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先从金斗转劫,不得越此,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之位。尔当念此鸾封,克勤尔职!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凡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
      地面上的最高统治者则为后土皇地祗及东岳天齐、城隍。

      8、海神——龙王
      《山海经》里有四方之神:西方金神蓐收、南方火神祝融、北方水神禺强(玄冥)、东方木神句芒之说。
      《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山海经·海外南经》中: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禺强)。”
      禺僵(禺强)在正规典籍里为玄冥,道家典籍《列子》里天帝帝俊曾派他带了十五只巨龟去驮五神山。
      《列子·汤问》:“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蹔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羣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
      《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又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
      此四神:句芒、祝融、蓐收、玄冥本在正规典籍里为春夏秋冬四官官名,经《山海经》衍变为四方属性之神,后演变为春夏秋冬四季神名。
      后土在《山海经》里不为土神(前文已叙),但正规典籍如《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IP属地:重庆3楼2019-11-12 17:58
      回复

        9、风伯、雨师——雷公电母风婆云姑
        (1)风伯
        风伯是上古神话里著名的司风雨天气之神,《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
        其形貌于先秦托名姜太公的道家典籍《太公金匮》,人面鸟身,名称为飞廉或箕伯。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
        东汉《风俗演义》:风伯名字叫做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父,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有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
        有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此中的“风母”是一个袋子,一步步衍变为风婆和她手中的黑风袋了。

        (2)雨师
        雨师与风伯相似,其名为玄冥或屏翳(萍翳),人面鸟身。
        屈原《天问》云:“蓱号起雨”。
        蔡邕《独断》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
        《风俗通义》的《祀典》称,“师者,众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万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

        (3)龙王
        而龙王,则是中国龙、雨师和印度传来佛教龙的综合体。
        中国龙著名代表为应龙、蛟龙等,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唐宋以来,能兴水的龙王说渐渐取代了雨师说,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
        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明朝神魔小说《西游记》统一了这种说法,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其余还有河龙王、井龙王等。

        (4)雷公
        民间久已有雷公、电母传说,但是未能统一,《山海经·海内东经》。有神焉,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这位雷神,后来在东汉年间兴起的华胥氏为伏羲氏之母时增加了进去,华胥氏国有女子,见一巨人脚印而踏之,乃雷神之脚也,始生伏羲。
        及后的雷公不断发展,民间俗称的“雷公”,其实有很多位,在道教典籍里有三十六雷将的说法。
        《西游记》第七回: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
        最基层的,便是俗称的雷公,又称天君,其上有雷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西游记》中这王灵官,被认为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这个是太乙雷声应化尊,那个是齐天大圣猿猴怪。”其原型是道教神话人物王灵官。
        而《封神演义》里则改为了殷商太师闻仲,死后被封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封神演义》吸收《西游记》里“庞刘苟毕、邓辛张陶、马赵温关”十二位大力天丁的说法,保留前八位,拓展开来,太师闻仲下山,收黄花山四天君:“邓忠、辛环、张节、陶荣”;殷二殿下殷洪收二龙山四天君:庞弘、刘甫、苟章、毕环。其中辛环外貌:“二翅空中响,头戴虎头冠,面如红枣色,顶上宝光寒,锤钻安天下,獠牙嘴上安,一怒无庶挡,飞来势若鸾。”正是传统雷公形象,将雷公拆成了辛环与雷震子。这种似鸟一般的外貌形状,仍保留上古神话的特色。

        (5)电母
        《西游记》里另外的天气之神为:风婆婆、巽二郎管放风;推云童子、布雾郎君管放云;邓辛张陶等天君管打雷闪电;四海龙王管下雨。巽,为八卦之一,西北方位,《西游记》第七回: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而《封神演义》里则更为详细了些,写他们都是截教弟子,传统的三十六雷将改为了二十四天君,风婆为菡芝仙,推云童子改为了彩云仙子,电母改为了金鳌岛十天君之金光圣母。

        10、鲲鹏——迦楼罗——金翅大鹏雕
        (1)鲲与鹏。
        鲲与鹏最早出于《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庄子-逍遥游》继承并发扬,增加了鲲化为鹏的说法: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迦楼罗
        迦楼罗是印度神话里的巨型神鸟,迦楼罗每天要吃一条龙及五百条毒蛇。等它临终时,无法进食,上下翻飞七次后,飞往金刚轮山,全身自焚,只剩一个纯青琉璃心。其中的龙,不过是大蟒蛇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游记》里的龙王地位那么卑微。

        (3)金翅大鹏雕
        中国文化向来能融合包容,佛教传入以后,神鸟迦楼罗自然也传了进来,经其和先秦鲲鹏的神话一融合,诞生了金翅大鹏雕这种两不相的生物,虽比迦楼罗神通稍大,然而比起鲲鹏之形貌,却远远不如。
        如《西游记》里的狮驼岭三魔王金翅大鹏雕,《封神演义》里的羽翼仙。


        IP属地:重庆4楼2019-11-12 17:58
        回复

          3、九曜与十一大曜
          九曜与二十八宿同是古人观察天象所命名的星宿,最早乃是七曜,即道教里的“北斗七星”,加上印度传来的“罗睺、计”二星,共为九曜,其名讳为:西方太白金星,南方火德星君,九曜乃太阳、太阴、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罗睺、计都,共为九曜,若再加上紫炁、月孛二星,称为十一曜。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九曜显然都没有按照正统的九曜来写,只是当做恶宿,太白金星李长庚和荧惑火星罗宣应当都为十一大曜里,之所以玉帝选太白金星报信一类,也是有道理的,金星清晨出现在东方天空,又称“启明星”;傍晚处于天空的西侧,被称为“长庚”,其公转速度极快。

          4、福禄寿三星
          福禄寿三星是道教仙话,但其所代表的意义福气、爵禄、寿命,有相当强的民俗色彩,在唐代便已发源,但合起来祭祀乃是明代。
          福星可以追到二十四星宿和上古神话里的木星,福星赐福的说法可以追到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之天官赐福。
          禄星有时又被认为是文曲星,盖因其主管爵禄,而古代以中状元为第一等要事,最早的禄神乃是殷纣王臣子比干,其后加了东晋蜀人张亚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等形象。
          寿星有时又名南极老人星,在《封神演义》吸收了寿星形象,融合道教四御之南极长生大帝,创造了“南极仙翁”这个形象,为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而且保留了寿星座下仙鹤、仙鹿中的仙鹤,即白鹤童子。

          5、八仙
          早先已有版本,如道家仙人:容成公、季聃(老子)、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门客: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
          唐朝的李白等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我们熟知的八仙,有几位实有其人,本不固定,明朝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始确定为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
          如张果是唐初道士,韩湘子是唐后期韩愈侄子,吕洞宾是唐朝后期地方官,曹国舅为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
          而八仙过东海的传说,据考证原型是宋朝时被囚禁在东海小岛上八个囚犯越狱从海上返回陆地的故事。

          6、石敢当
          石敢当是山东民间神话,是一块能镇邪的泰山神石,其形象在香港《搜神传》和大陆《石敢当之雄峙天东》演出过。

          7、宝莲灯
          宝莲灯神话,沉香劈华山救母的传说,是二郎神劈桃山救母的翻版,这个故事最早应该在近代1925年左右,属于民间神话,在这之前刻印的各版二郎神皆是独子,直到1950年代才有了河北梆子戏,最早的版本里故事背景发生在汉代,沉香之师为霹雳大仙,经1999年动漫《宝莲灯》改为找孙悟空拜师,03电视剧彻底使中国家喻户晓,其中的服装背景也换成了宋或明。

          8、港台等民间神话。
          港台诞生的民间神话相当之多,其中还有客家和其他少族民族的神话,也加入了中国传统神话的大家庭,如妈祖、黄大仙、保生大帝等等。在此不论。
          结语:纵观中国神话的衍变史,会发现是随着人类时代的进步和数量的增多不断衍变的,早先如庄子所说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众”,人类的生活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故众神皆是半人半兽形状,而时代的进步,兽形神渐渐被换为了人形神,“古神族”剩下的,大部分都成了“妖”,现在多得是道士和尚“斩妖除魔”的故事,实在可悲可叹。


          IP属地:重庆7楼2019-11-12 23:24
          收起回复
            先马克一下再细读。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19-11-13 10:55
            收起回复
              建议加精。


              IP属地:四川9楼2019-11-13 16:43
              回复
                说的很有道理。楼主能加个好友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13 20:50
                回复
                  那道教创立之初为什么没有大力宣教。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1-13 20:52
                  收起回复
                    此楼纠正,鲲与鹏出自《列子-汤问》。鲲化为鹏出自《庄子-逍遥游》。


                    IP属地:重庆12楼2019-11-14 09:28
                    回复
                      建议加精
                      楼主学识之渊博,钻研之精通,收集之广泛定然是下了极大地苦功夫,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IP属地:山东14楼2019-11-15 16:02
                      收起回复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3-19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