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00贴子:656,623

崇祯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崇祯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
有人说明朝始亡于嘉靖,在天启年间差不多气数已尽。那么崇祯年间是否加剧了明朝崩溃?还是后金势力日益强大所致?


IP属地:福建1楼2019-11-25 16:56回复
    一、明朝历史的分期
    我很赞成商传先生关于明朝历史的分期,整个明代的276年,可谓国运天成。十六位皇帝在位的时间可以刚好可以分成四个时期,而每个年代差不多七十年。从朱元璋开始,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到宣德,历经六十七年(1368-1435);再从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到弘治五朝四帝,历经七十年(1435-1505);再从正德、嘉靖到隆庆三位皇帝,又是历经六十七年(1505-1572);最后从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又历经了四位皇帝七十二年(1572-1644)。一般的说法,是把最后的一个阶段七十二年,称之为晚明。另外,接下来还有南明一位皇帝,四个监国,那已经是清兵入关以后,清朝开始了,似乎已经不能算之为明朝的年代了。
    我个人,又把晚明这段历史再次细分,刚好差不多每头尾十五年左右可以分为一个阶段,那就是:
    从万历皇帝继位,头十年是明朝最有能力的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的十年,取得了卓越的政绩,这也是明代最辉煌的十年。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冲年亲政,虽然很果断的亲手否定了自己恩师十年来改革的成果和政策,但还是很认真勤奋的执政了数年。直到万历十四年秋,以腿疾为由开始长达数十年的怠政。这期间可算是励精图治的十四年(1572-1586),为第一个阶段;
    万历十四年首辅申时行上疏请立太子,到万历二十九年正式立朱常洛为太子。这中间还经历了从万历二十年到二十七年的万历三大征,内争不断,外战不止,是国本之争和三大征的十五年(1586-1601),为第二个阶段;
    万历二十九年前后,顾宪成继主导重修东林书院之后,以“天下是非”叫板王锡爵“庙堂是非”,到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结束。东林党从一个小小的读书人的书院,逐渐从在野走向在朝影响甚至主导朝政,是党争外加国本之争后续的十五年(1601-1615),为第三个阶段;
    万历四十六年,明清萨尔浒大战,历经泰昌皇帝一个月的生命以及天启皇帝前后七年,直到崇祯三年已巳之变结束。萨尔浒战后,明清双方的局势,明朝转为守势,再也没有进行过一朝反攻并且胜利的大战。中间灾荒加剧,国内动乱不止,政局黑白颠倒。是明朝形势急转直下的十五年(1616-1630),是第四阶段;


    IP属地:福建2楼2019-11-25 16:58
    收起回复
      再从崇祯三年,周延儒、温体仁先后入阁主政,到崇祯十七年最后城破国亡,崇祯皇帝上吊。诸多明亡的因素从量变到质变,暴露了明朝在政治、财政、军事上的各种无可挽回,直到最后唯一能对抗农民起义的孙传庭战死。撑过最后一段于事无补的时间,明朝亡国了。是明亡前垂死挣扎的十五年(1630-1644),这是第五个阶段。
      如果把明朝当成一个人生历程,那么商传先生分的阶段,恰如一个人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晚)年。而晚明这段时期,正是类比成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最后阶段的晚年。第一个阶段是中年之后开始强身健体,中间虽遇变故(张居正死)却仍能修养身心的时期;第二阶段虽然数逢大病(争国本加三大征),却还能靠之前健身养生的老本,健康虽损却不至于影响生命;第三阶段,从第二阶段的病症中更为加剧,并转成各种并发症,开始影响到明朝的各个方面,甚至出现导致生命危险的各种症状出现;第四个阶段,大病一场(萨尔浒之战),且病后仍不思调理,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调理(改进措施),各种灾病不断,欠饷严重,四方乱起,党争恶化,辽事屡败,终于导致一场更大的大病——已己之变。这一场病,是明朝的不治之症;第五个阶段,明朝在不治之症中各种挣扎,各种药方无效(内有徐光启、毕自严、孙元化、刘宗周、黄道周等或罢或死,外有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倒下),直到病危通知(孙传庭死),再苟延残喘、回光返照一段时间之后寿终正寝了。
      请注意这个时间节点,崇祯二年到崇祯三年之交,那时候正在已巳之变,暴发明朝不治之症的一场大病。
      虽然这只是一个穿越的提纲,但是其依据是正史发展过程,其中曾提及,崇祯三年之前是有救的,就是还没有发生这一场大病之前,如果处置得当,一切都还来的及,明朝似乎还能得以续命。那么,要追究崇祯负有什么责任,就是这三年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


      IP属地:福建3楼2019-11-25 16:58
      收起回复
        二、崇祯继位时明朝的现状
        首先,是不能认可崇祯继位的时候,是一个还相对稳定的局面。他继位的时候:
        天启七年,福建闽南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灾情仍在持续。白银大量内流,又使这一地区雪上加霜,通货极度膨胀,影响到东南地区。
        辽东奴尔哈赤萨尔浒大战之后,仍然不断进犯,占领了明朝辽东的抚顺、铁岭、清河,辽阳、沈阳、广宁,甚至将都城建在新占领的盛京(今沈阳),兵锋直指大明辽东。虽然有宁远、宁锦两次大战,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同样在天启七年,奴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把朝鲜打成兄弟之盟,又把明朝可能的盟友,蒙古察哈尔林丹汗逼往西迁。此前,蒙古的内喀尔喀五部已经被分化瓦解并投向后金,而且仍继续向喀啦沁所部继续蚕食。蒙古作为明朝的屏藩,正逐步敞开明朝防卫的大门。明朝四大军镇除辽东以外,蓟、宣、大将直接暴露在后金的虎视之下。
        西南,天启元年发生奢安之乱,整整天启在位的七年间都在战争之中,一直延续到崇祯二年。
        西北,已经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灾荒,实际上是崇祯继位的时候,已经有了农民军起义的烽火,这一星星之火,最后烧毁了明朝276年的统治。
        天启七年,国家财政收入的白银仅三百二十万两,而这些银子,尚不足京营军的军饷和朝廷官员的官俸。原定每年从南方运往北京的四百万石漕粮,实际到京不到三百万石,但是仅京营军就需要分发了三百三十八万石军粮。万历四十六年起征的辽饷,经数度增加后核定五百二十万两,扣除地方剿匪等支用,到京实数不过二百八十五万余两。
        《明史食货志》:“户部尚书李汝华乃援征倭、播例,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定额。”
        这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接手的大明江山,其实已经是在风雨中飘摇欲堕。偌大的帝国版图铺在桌面,找不到一块没有问题净土能放得下一个巴掌。


        IP属地:福建4楼2019-11-25 16:58
        收起回复
          三、崇祯初的错政乱政
          那么,朱由检做了什么事情使得形势更加恶化了呢?
          1、清理魏党矫枉过正。
          魏忠贤要处理,但是魏党不可轻动。魏忠贤死后,为了扩大战果,显示自己的圣明,肆意扩大魏党的名单,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建祠。给魏忠贤建生祠的,都是各省的巡抚或者总督,也就是都是各地的最高长官。天启朝剩下的张瑞图、李国(木普)、施凤来、黄立极这几个内阁,本来没什么问题的,跟魏忠贤也没太大关系。有问题的顾秉谦、冯铨之流都都已经处理掉了。但是朱由检却执意要将这几个全部一刀切掉。换上来都是起至废籍的六个新内阁,以及中旨任命的首辅韩爌。这几个其实与东林党也没太大关系,只有一个钱龙锡算是东林党外围,还有韩爌因为负责处理魏党,被东林党认为是大佬。我们只知道崇祯皇帝换内阁频繁,却不知道在天启七年之内,他上任以来这几个月,六部尚书换了五个部,其中兵部尚书换了四个人,一共八个尚书。到崇祯元年这一年的上半年,六个部的尚书又全再换过一次。到再元年年底,六部里的尚书又换了四个部。崇祯二年,再换掉了四个尚书。这相当于,在明朝的最高上层建筑,从内阁、六部尚书、各省督抚来了一次,甚至不止一次全面的大换血。现在网络上流行的“魏忠贤倒了以后文官没有牵制”的说法是错误的,完全是附会串补的东西,实际的情况是,朱由检对官员的大量换血致使朝廷政局不稳。恶果是很快就出现了,这些新上来的高层根本站不称脚根,崇祯二年就马上要进行二次内阁推选,并且以温体仁的捣乱,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又一次的人员大换选,不仅使得明朝的后备人才极速消耗,同时也加大朝廷暗流汹涌,攻伐更甚。

          明朝七卿年表节摘(崇祯三年内)
          2、外交政策严重失措
          众所周知,三方势力周旋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拉拢(弱的)一边,对付(强的)另一边。在辽东的问题上,蒙古与后金是世仇,正可以利用。明朝天朝上国的思想严重,想要完全拒绝了蒙古的联盟请求,后果是即被迫重开了蒙古市赏,又没得到蒙古的任何援助。蒙古也因与明朝的龃龉,局势更加恶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崇祯六年)覆灭,被后金吞并。
          西南对奢安的民族战争又过于操切,这一局势,倒是朱由检很少参与的部分,崇祯二年即上报基本平定,实际上,只是表面光,甚至其实没有彻底。但是,因为崇祯三年以后征调西南的作战部队到京拱卫(那时候皇太极已经出关,根本不存在战争危胁,相反西南才需要继续保持军事实力),结果西南局势再度恶化,一直拖到崇祯七年才平定。之后,崇祯十四年,又暴发了沙普之乱。
          东南,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他爹)求召安,明朝廷完全没有意识到白银内流的危害,也对海权毫无任何意识,这也是朱由检很少参与放任自流的事件,也是表面光,郑芝龙虽然召安,但是海上局势没有任何掌控,白银仍然极速内流,严重破坏东南数省的经济。


          IP属地:福建5楼2019-11-25 16:59
          收起回复
            3、军事改革局部成效
            这恐怕是朱由检头三年,甚至包括他在位的十七年内唯一做对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在辽东局部,支持袁崇焕的军事改革。
            绝大部分人,甚至包括基本没有袁黑的学界,都认为“五年平辽”目标过高,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对袁崇焕有正面的质疑,也大多由此而发。一个目标提出,不是看别人怎么认为,而是看提这个方案的本人,也就是袁崇焕自己认为行不行。他自己认为不行,跟别人说可以办得到,那才是骗人。或者提完了以后完全没有付诸实现,最后就算是靠运气,哪怕是外星人扔一颗原子弹把后金炸平了,那仍然是袁崇焕提的不对。事实上,袁崇焕督师上任,就认真的高效的去执行,在短短的一年四个月时间内,重整了十五万多兵,八万多马以及减省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并使关宁军从只能守城而胜,走向部分可以面对八旗野战的强军。即便最后就算五年内还没达到这个目标,或者说不止用了五年解决复辽问题,那也说明他并没有在这这个事情上虚言。关键的问题,是看他对这个目标的可行性,是不是在做,是不是做的有效。这是我个人对“五年平辽”的评定标准(PS,袁崇焕的问题不接受任何质疑,已经很烦了,请为黑而黑的袁黑们出门右拐,谢谢)。
            回到正题,正因为有了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提出,才有了朝廷倾力对打造关宁军的支持。袁崇焕在崇祯元年整顿了辽东的费用,辽东费用的整顿可参见:
            https://tieba.baidu.com/p/5090023230
            袁崇焕提出这个目标以后,崇祯元年实际费用513万两,崇祯二年480万两(计划),辽东前线的费用是大大节省的。崇祯二年,又着重重整了辽东的营武,关宁军的战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后来叱咤整个崇祯朝的将帅及其所部,很多都出自这一支曾经强大的军队,如左良玉、周遇吉、曹文诏、刘泽清、赵光忭、吴三桂、祖宽、曹变蛟等等。
            但是,除此之外,明朝的整体军事完全得不到改变,兵部一厢情愿的驿递改革,致使腐化的军队更加脱离控制。已经完全败乱的军屯制也完全没有进行整顿,十几年以后孙传庭后来有在很小的局部进行整治,并取得很有效的成果,那是后话了。
            京营军,没有任何改革,更没有成效,在发生了已巳之变,暴露了其完全不堪作战的问题。
            温体仁家书
            摘自《鸥陂渔话》清·叶廷琯著
            一曰:“警逼近京师,而奸党尚自固营垒,全无为君国起念者。庸宰相任人穿鼻,仓皇失措,戒严半月,不过老弱营军,鹄立风霜之中,日夜冻死百余人而已。不意积弛之弊,一至于此。人情汹汹,南窜几半,独携家眷者不许出城。而士绅内眷,有扮男装者,有藏箱箎中者,往往为伺察所发觉。可叹可笑。”
            王世德《崇祯遗录》:京营官军皆诡寄靡饷,无一人可用,盖甲鬻于乙,乙鬻于丙,更易不知凡几。而按籍稽名,毕嘉隆以上之人,故名虽军,其实非市井游手,即势家苍头,从无纪律。”


            IP属地:福建6楼2019-11-25 17:01
            收起回复
              4、对内剿匪政策不定
              崇祯元年、二年间,刚刚发生西北农民起义,其实还不是大患,关键的问题在于处理得当,不能急于求成,朝廷派出的是一个完全不知兵的杨鹤。派了杨鹤也没关系,杨鹤至少还“清慎自持”,在前线表现的还不错,有剿有抚,剿抚并用,农民起义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个时候朝廷又开始操之过急,不会指挥乱指挥,不懂军事的官员乱出主意,弄得剿也不是,抚也不是。将在外,乱用君命,军饷用人等实际上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哪怕只是十万两的银子,还是拖了几年才让吴牲运去。杨鹤无奈之下,数度请求罢官,甚至请求让自己的儿子杨嗣昌代替自己继续经略匪患,最终还是逃不过不得善终的命运。
              5、财税收入掌控不足
              崇祯元年开始,税收的情况其实还算不错,辽饷征收率达到95%以上,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觉得,崇祯接手的其实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的理由。详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80531/answer/185671376
              但是因为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整顿下去,崇祯三年开始,从南京、浙江开始的一些地方纷纷恢复原有的避税苗头,各种投机倒把。之后经历了已巳之变,各地士绅又借此脱逃税赋,税收变更加困难。崇祯三年,蓟镇的费用大增,比原来的二年480万两增加了近一倍,超过到了870万两。税收的恶化,尤其严重,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到了崇祯未(十六年),户部上奏的报告,扣除一些应该减免的地区,实际征收率只达到三分之一不到。这个趋势的恶化,正是崇祯初对税收没有急迫感和危机感所造成的。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倪文贞集》:
                计开
                一、各处钱粮逋欠数目,臣察:“十六年分正赋兵饷,除蠲免银四百二十九万一千三百(4,291,300)两零,又拨勦饷银二百三十九万二千四百(2,392,400)两零,又题留瑞藩兵饷并拨买米、豆、铜改徴兑销等银九十四万二千四百(942,400)零。只完解部银一百一十七万四千八百(1,174,800)两零,共未完银七百八十七万五千二百(7,875,200)两零。闗税盐课仓助共完过六十八万九千四百(689,400)两零,未完二百六十五万四千四百(2,654,400)两零。其中地无兵荒岁称稍有者,臣已于去冬摘参南直、江南、福建、山西、江西、山东、长芦等处抚按已下等官矣。仍行文十日一催,责成司官赵龙等及各闗仓附近等差,分头督催,不敢泄玩。各州县完欠细数,另造清册偹察。


              IP属地:福建7楼2019-11-25 17:02
              收起回复
                四、崇祯三年前后的时局对比
                崇祯初年,历经了数十年万历的怠政,加上天启皇帝的懒政,明朝万众期待出现一个有为之君,正是一个人心大恢复的时机。那时候大家都觉得除掉了魏忠贤,可以开始励精图治了。正是这样的难得的机遇,没有抓住,反而使局势急速恶化。对比一下崇祯初与崇祯三年、四年间的变化:
                1、政治上,以周延儒为代表的奸臣开始当政,周延儒首辅三年多以后,是另一个奸臣温体仁首辅四年。政局的性质变了。
                2、原来老成之臣纷纷去位,幺么小丑登上政治舞台,在之前的几翻轮换过程中,大量消耗了本来已经严重受损的帝国人才储备,这之后虽然也出现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等人才,但无论质量和数量,都远少于之前,到崇祯十六年,不得不再次重开恩科,以求征召更多的人才。人才储备在头三年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3、军事上,几乎放弃了对关外的收复,加强对蓟镇的防守,这其实毫无意义,皇太极入关一次,不会马上再次入关。四方勤王援军各种要饷,有的甚至发了双饷,当地有饷,北京户部仍要供饷,天知道这些饷银有多少发到士兵的手里,而军队没有战斗力仍然还是没有战斗力,原来有战斗力的军队也失去了战心。军队的性质也变了。
                4、因为兵部对前来勤王的援军处置不当,致使一部分援军哗变,投入农民起义军,农民军有了正规的军队加入,战斗力增强,变得更加难以剿灭,农民军的性质也变了。
                5、偏偏这一举措,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辽东的费用一下子陡增至870万两。各地因为援军的关系,在财政上借援军赖税。致使早已经入不敷出的财政,一下子陷入更深的因境,从此再没走出这个泥潭。原来明朝也一直缺钱,可也还能蒙混过关,自崇祯三年开始,梁廷栋主张加饷,户部毕自严附之,增加的辽饷更多的比例征收不到位,朝廷陷入“缺钱——加饷——征收不力——更缺钱”的恶性循环之中。财政恶化性质也变了。
                这所有的变化,都是在短短的崇祯初三年内造成的,已巳之战以后,明朝的败亡局面完全暴露出来,灭亡已是不治之症,无可挽回。


                IP属地:福建9楼2019-11-25 17:03
                收起回复
                  五、崇祯三年之后又干了什么?
                  就在崇祯三、四年间,朱由检完成了人生中的几大创举。
                  其一,杀袁崇焕。战后,他需要向世人证明,当时他临阵逮帅是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所以千方百计的给袁崇焕定罪,罪越重越显得他逮帅多么英明。所以袁崇焕弄了一个磔刑,而且定完了罪还当众批评朝臣,袁崇焕罪这么重,你们怎么都不检举揭发呢?掩耳盗铃之至!
                  其二,蓟镇重新征兵,袁崇焕在任期间,为辽东节省了一年一百二十万两的费用,现在这个钱马上用来征新兵,而且新兵都必需从山西、陕西等地征召(天知道为什么当地就不能征兵),军饷甚至比关宁前线更高。
                  其三,加征辽饷。明末之际,各种摊派繁复,百姓早已不堪重赋。之前的辽饷加征至每亩九厘,犹可谓不得已而为。辽饷加征至崇祯三年,已经有很多正税和之前的辽饷欠收,不去或者无法催讨。这就好象一个人被人欠了很多钱讨不回来,却重新向人借钱过日子,个人财务尚不可如此,一个国家这样,而且是一个财政已经拮据了多年的国家也这样,真是让人无语。
                  以上这三件事,其主导者,都是新任本兵梁廷栋,而幕后人,就是大奸臣温体仁。
                  其四,调重兵防守蓟镇,这本来没什么不对,已巳之变,皇太极就从这里破关而入。但是现在已经是战后,孙承宗率关宁军主力已经把残余八旗兵赶出关外,皇太极刚刚打完的已巳之战,且得消化一阵子,不可能马上就二次入关,严防死守干什么呢?关键是,增加了新兵也就算了,还把全国各省的客军都调来,客军是要花钱的,要行粮、要军饷、要驻粮、要衣装费、要安家银、要窝铺银、要军械银、要马乾银……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连广西、云南的兵也征调,西南自天启元年开始叛乱,这一调兵,西南失去了军事威慑,本来到崇祯二年才刚刚有点平定的样子,又死灰复燃了。
                  其五、修改东江体制。东江自毛文龙建镇以来,这个地理位置是有战略牵制作用。但是毛文龙不仅没有起来应有作用,反而为非作歹,残害辽民,要挟朝鲜,交易后金,甚至企图割据自立或者叛国投敌。毛文龙被斩以后,东江才刚刚开始安定。东江之乱,起于已巳战后,先是因为对刘兴祚阵亡的待遇不公,其弟刘兴治叛乱,杀了陈继盛。刘兴治叛乱平定以后,又改组东江。本来东江镇直归辽东督师下辖,现在变成登莱巡抚下辖。早有异心的毛文龙子孙毛承禄、耿仲明、尚可喜叛乱逃往后金。再后来,孔有德吴桥兵变,率明朝的火炮军队再一拔降清,明朝顿时在军事上失去火器优势。
                  其六、重用太监钳制百官。本来,魏忠贤之后,已经召回各地的镇守太监,不在使用内臣(部分职务的太监仍有保留)。崇祯四年,太监不仅重新启用,甚至比以往更甚。高起潜监军关宁,这也导致后来卢象升阵亡的一个起源。张彝宪掌户、工总监,使已经不堪的财政更加不堪。
                  其七、削减关宁军。关宁本来有十五万雄兵,已巳之变战损一部分,派往腹地巢匪一部分,到了崇祯四年,近六万的军马,只剩下一万多。本来加强蓟镇防守的客军。这时候又因为不堪重负,让他们各归本地。结果到了大凌河之战,孙承宗危急的时候,朝廷任是派不出援兵。蓟镇客军一来一回,加上东江改制,再加上关宁军的削减。朱由检这一波神操作,完美的展示了什么叫逼着孙承宗去打败大凌河之战。
                  其八、对农民军的政策不定。杨鹤是个倒霉蛋,开始的时候,收拾农民军就不该他去,因为他是个佥都御史,不知兵。即然去了,实在也做了一些事情,力不从心。对农民军的政策变动最大的是崇祯四年,开始是有剿有抚,年初是以抚为主,到了九月,又觉得杨鹤办事不力,逮治。
                  再后来,朱由检所做的事,不过是重病之下的苟延残喘罢了,不管他做得对不对,其实都无意义了。当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然还是一件事都没做对。比如,坑死卢象升。比如,坑死陈新甲。比如,把孙传庭关在监狱里好几年。比如,农民军差一点被消灭了,又一定要调兵回援,放归李自成一条生路。还有,不断把正直的官员,象刘宗周、文震孟、熊开元、姜埰、郑鄤等或杀、或罢、或免。评论区有网友评价说“明朝最大的人才库,是诏狱或刑部大牢”,实情确实如此。到明朝灭亡之前,刑部大牢还关着二三百位官员,甚至一次性释放的六员,都是督抚级别的。
                  …………
                  明朝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已。到孙传庭死,明朝已经再没有可以喘息的理由,病危通知书送达。


                  IP属地:福建10楼2019-11-25 17:04
                  回复
                    六、总结
                    崇祯皇帝接手的,本来就是一个重病的王朝。如果要做对以上事件,固然需要一个类似秦皇汉武式的英主出现,或者象商鞅张居正式的名臣,或可挽回明朝不亡,最不济,有这样的人才出现,也能扭转明朝走向灭亡。
                    另一种思路,是躺倒不干,是不是能使明朝不灭亡。这其实就象生了大病,病急乱治固然不行,不看医生死扛也不行。只有正确对待,才是保命唯一之法,可惜很多事情做错了,借温相 @温长卿 的一句口头禅,“他完美的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个问题,其程度就好比
                    重病之人,庸医乱治,以致身死。
                    朱由检处事能力不足,很多错事似乎也身不由已,都能找到他做不到,或者出错的理由。给官员换血,是因为他想显摆自己的圣明。想拒绝抚蒙,是因为朝廷没钱,以及无理由的天朝上国思想。频繁更换官员,是因为魏忠贤为祸太深…………
                    再说一个题外话,袁崇焕是不是这其中的关键?不是,袁崇焕的能力,处理辽东一隅有余,但是放在明未这个大环境,他终究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朝廷发生这一系列的质变的时候,袁崇焕其实还关在监狱,并没有处死。只是这一系列的变局,整个朝廷需要一个人背锅,处死袁崇焕,虽然错的离谱,但是这只是崇祯众多离谱的错误之一,是他用一个错误掩盖自己之前的另一个错误罢了。


                    IP属地:福建11楼2019-11-25 17:04
                    回复
                      一下子就能盖个十楼,朕老厉害了。
                      这是之前发在知乎上的,现转摘过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68957/answer/327972827
                      有知道账号的,可以帮忙点个赞,谢谢。


                      IP属地:福建12楼2019-11-25 17:08
                      收起回复
                        昏君出品。必属精品


                        IP属地:福建13楼2019-11-25 18:17
                        收起回复
                          厉害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1-25 18:46
                          回复
                            那么长啊,记号,有空慢慢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1-26 11: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