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吧 关注:159,251贴子:587,727

丹道源流初探(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龙门相王360撰写,转载注明出处。


IP属地:广东1楼2019-12-16 09:38回复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从古到今都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且信仰,而其中丹道作为典型的修炼基础,使得内丹学和人体潜在功能有着紧密联系,其中超灵验的成果甚至超出了科学的认知范畴,但在近代社会里,今人对于丹道的真实性有着诸多的怀疑,甚至认为丹道就是所谓的“骗人骗己”的“功法”,对于丹道的分析与理解,往往要求严格的采用古今对比,互相参照的研究方法,用事实印证历史的记载,对古代丹道的研究找到实质性的历史根据,对这一重大的问题需深入研究,从哲学角度论述丹道的合理性,就能驳诉国人浓重的“文化虚无”主义,重新树立对道教丹道的认知,故此笔者道教祖师留下的“丹经”作引论证,得出了相当翔实的研究资料,遵循“意识调控”原则,反推丹道的真实不虚。


    IP属地:广东2楼2019-12-16 09:39
    回复
      近年来,大多数年轻信众对于“丹道”的了解途径总结有三,一是修仙玄幻小说,二是盲目跟风《西游记》的一些臆测杂说,三是通过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所谓“气功大师”的“巨著”中了解只言片语;尤其是“气功大师”之流,其所著之内容,多从《参同契》;《圭旨》等杂篇中东拼西凑而来,导致广大后生误信邪说,盲目“修炼”,以至落得半身不遂,至始至终仍旧痴愚,坚信“大师”之作是“正法”。


      IP属地:广东3楼2019-12-16 09:41
      回复
        为此,特以道门经典;历代史籍溯本清源,以正玄风。


        IP属地:广东4楼2019-12-16 10:02
        回复
          一,金丹源流:
          关于丹道,除《参同契》外,最早的经典依据能够追溯到《太清神丹经》(简称《太清经》),其最初的内容讲述的是金丹服食之道,请注意,金丹和服食(御服),是两个内容版块,不可混为一谈。
          在《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中,对《太清经》做出了以下解释:“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升太清,故言泰清也。”
          在《道门阙经目录》卷下中,共著录《太清经》十二卷,通过对《道门阙经目录》中《太清经》十二卷考证得出:“金丹、黄白、仙药”为“金丹”版块;“引导、气法、养生”为“御服”版块。
          两者合称“金丹御服之术”。在宋朝以前,“金丹”与“御服”两者有区别,但又密不可分。


          IP属地:广东5楼2019-12-16 10:19
          收起回复
            又《云笈七签》卷六记载到:“太清者,太一为宗,老君演说《建丰经》云:‘微妙之旨,出于太清。’《天老祕谶经》云:‘生道实妙,人不释诚,释诚不倦,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经》,元始出来,出于老君,传付元君九皇真人,祖习不绝,皆开此君也。’《正一经》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经,四十六卷。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著纬候之仪。今不详辩。’”由此可看出,《太清经》不止记载了“金丹御服之术”,更记载了参详天文地理的“纬候之仪”。
            “纬候”与“金丹御服之术”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


            IP属地:广东6楼2019-12-16 10:28
            回复
              二、东汉-魏晋时期的传承脉络:
              东晋祖师葛洪葛真人《抱朴子·金丹篇》中对《太清经》的传承次第有过详尽的描述:“昔左元放(左慈)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葛玄真人)又从元放(左慈)受之。凡受《太清神丹经》三卷,及《九鼎神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余师郑君(郑隐)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余亲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之不书者。江东先无此书,出于左元放(左慈),元放以授余从祖,从祖以授郑君,郑君以授余,故他道士了无知者也。”


              IP属地:广东8楼2019-12-16 10:40
              回复
                而《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则是记载了东汉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即嗣汉天师府祖天师张道陵祖师的事迹:“太清境太上老君两度降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往大邑(今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至于鹤鸣山。初授徽士(古代指不受朝廷征聘的隐士)张道陵《正一盟威秘箓》二十四阶品,次授朝拜日月高奔郁仪结琳之真诀,并三八谢罪灭除黑簿超度玄祖之文。道陵先于中岳已获得《黄帝九鼎丹书》(即《九鼎神丹经》),后始在鹤鸣山隐居,遂备药物,乃依其方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之,乃谓弟子王长曰:‘神丹成就,若服饵之,当必冲天,便为真人矣。然吾未有大德,宜须为国为家,除害兴利,利济民庶,所谓先施勤劳,后可服丹,即轻举上升,臣事三境,则吾无愧焉。’”


                IP属地:广东9楼2019-12-16 10:42
                回复
                  据以上道教经典可知:《太清神丹经》的传承脉络,可从左真人追溯至东汉祖天师张道陵。


                  IP属地:广东10楼2019-12-16 10:45
                  回复
                    二,隋唐“还丹“的兴起:
                    按东晋葛洪葛真人《抱朴子·金丹篇》所说:“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远矣,故能令人长生。”以“积变又还成丹砂”之论延伸成“还丹”,在隋唐时期开始风行。
                    中唐丹师张九垓《金石灵砂论·释还丹篇》记载云:“言还丹者,朱砂生汞,汞反成砂,砂返出汞。”又说:“白金黄石,合而成金,金成赤色,还如真金,故名还丹。”


                    IP属地:广东11楼2019-12-16 10:52
                    回复
                      盛唐金陵子《龙虎还丹诀》卷上第八页又提出了“大还七返”之论(夫大还七返者,异名而同体。返者砂化金,还者金归于丹。)又卷上第十页:“自古还丹有《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琅玕》、《曲晨》、《神符白雪》二十四丹等。亦有从西国来者”请注意,“亦有从西国来者”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事实:在那个时代,“还丹”的理论极有可能有外来的融合元素在内。


                      IP属地:广东12楼2019-12-16 10:54
                      回复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也恰好证明了这一事实:天竺“方士那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唐)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採诸奇异药石,不可称数。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


                        IP属地:广东13楼2019-12-16 10:59
                        回复
                          又有卷八十四记载:“又有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生药。高宗将饵之。处俊谏曰:‘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藩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婆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祕石,历年而成。先帝...高宗纳之,但加卢伽为怀化大将军,不服其药。’”
                          因此,“还丹”在隋唐时期,除了沿袭魏晋六朝的传统理论外,还存在着夹杂西域文化的可能性。


                          IP属地:广东14楼2019-12-16 11:01
                          回复
                            “还”又称“转”,如北宋《集成》卷三《太微帝君长生保命丹·第九转》又称九还丹,又有《诸家神品丹法》卷三、卷五,《集成》卷三所载经目可共同佐证:唐·陈少微《九还金丹二章》,唐《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灵砂大丹秘诀》、北宋《感气十六转大丹》。这些丹诀经书之中皆有“还丹”之称。


                            IP属地:广东15楼2019-12-16 11:03
                            回复
                              四,隋唐“还丹”的毒性:
                              众所周知,丹皆有其毒性,其中一种毒叫“火毒”。按《魏伯阳七返丹砂诀》第六页记载:“寒泉沉伏,驱去太阳。温甗(蒸煮器)飞腾,辟除阴阳。”
                              黄童君注释曰:“药成,沉于寒泉中七日,去火毒出之。又蒸三日,去其阴毒。乃可服食也。”其中“驱去太阳”,黄童君解释为:“去火毒出之”。


                              IP属地:广东18楼2019-12-16 1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