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吧 关注:198,181贴子:2,260,523
  • 1回复贴,共1

风友们必看的痛风发展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年前,曾经写过的一篇发表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上名为《为什么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糖尿病大国?》的文章,引起了嘌小清的注意,原因是在如此专业的媒体上这篇文章竟然超过了100000+。
嘌小清说:“你是代谢病领域的科普作家,能不能麻烦你帮嘌小清写几篇科普文章,让中国近2亿的风友们能够系统的了解高尿酸了解痛风了解自己,远离酸疼桎酷?”
犹豫了好几天,终于还是动了笔,实在不好意思拒绝美女总裁嘌小清的一番真诚。
然后就有了从这篇开始的系列嘌小清科普文章,这是第一篇《风友们必看的痛风发展史》,先从百度百科上的痛风说起。
百度百科上的痛风
百度百科上,是这么介绍痛风的——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痛风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和少数绝经后妇女,常伴有家族遗传史,饮食条件优越者高发。
痛风英文“gout”来源
痛风的英文是“gout”,源于拉丁文“gutta”。原意为“一滴”的意思。因为当初在中世纪时期,对于痛风的医学概念是“四体液说”,认为关节部位多了流滴着的恶毒液体,是一滴一滴的毒液流进关节造成的痛风。在约13世纪时,Gutta演变成gout,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当时Gout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痛风,人们普遍把痛风和各种风湿病混淆在一起。
帝王之病——痛风
一直到古巴比伦时期,痛风才被确定是一种病,且是当时最流行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在埃及、希腊和罗马宫廷中甚为流行,患痛风的多为王侯将相,生活极度奢侈之辈,故那个时候的痛风病被称之为“帝王之病”、“王族之疾”。我们现代人痛风发病率如此之高,可见当时的帝王生活也不过如此,甚至远比不上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时候也只有达官贵人、王侯将相才能经常吃到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尿酸升高后代谢机制产生障碍,久而久之导致痛风。
痛风偏爱杰出人物——史上和痛风有关的那些名人儿
风友们都知道,痛风一般都在凌晨2~4点骤然发作,历朝历代均不乏皇帝、教皇、科学家、富豪们都有长期痛风折磨的经历。从而引发了文人志士诸多猜想。不久在文学上有了“痛风女神”(据说是酒神和阿佛洛忒的女儿),“痛风女神”由于偏爱王侯将相这些杰出人物,所以就有了这一“神的疾病”。
《圣经》就记载亚撒皇帝患有痛风,亚撒皇帝也不是第一个痛风患者。亚撒以后,痛风患者的记载就更多了,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他的儿子菲利普二世都身患痛风,还因痛风折磨最后致残。
在法国和英国皇家史上,也有不少皇帝患有痛风。比较著名的麦迪西家族中有两位皇帝因为不堪忍受痛风折磨,不能执政或在执政几年后死于痛风。
历史上,西方文明很多作家,科学家都是痛风患者,像培根、达尔文、马丁·路德、牛顿、富兰克林…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记载很多文人志士身患这种因“风痹症”引起的“足病(痛风)”。譬如唐太宗时期的太子少师李纲、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诗魔白居易、文学家刘禹锡、清代书画家高凤翰等。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卢照邻还因为不堪忍受痛风之苦而辞官归隐,最后投河而死。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晚年也是因酒肉过量饱受痛风折磨,且无法行走、也不能骑马领兵上阵。
埃及考古学最早的痛风证据
痛风也是一种颇为古老的疾病。
从埃及的考古资料上看,在很早的骨骼遗骸中就发现了痛风线索,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痛风而已。
考古学家在埃及的一个古墓中发现了认知痛风疾病有价值的物证——
第一.在一个拉年男性的拇指骨骼上发现一个凸起,后经成分分析确定为尿酸盐。
第二.在一个不少于7000年前的木乃伊上,发现了古老的尿酸盐肾结石。这个尿酸盐肾结石尽管不能确定为痛风所致,但至少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从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一枚草药处方印章上,发现这些草药属于红花属的秋水仙碱类。从而认定,在埃及古代的通风疗法中,秋水仙碱是被认为是抗关节炎制剂,为有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做了佐证。
在此之前,鉴于人们并不知道痛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治疗,只能尝试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澡或采用泻下类方法来治疗,这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人认为痛风是被“魔鬼咬住了脚”。
痛风病理探究:体液论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在其医学专注上最早记录了痛风,他称痛风为“不能不行的病”。他还指出痛风是富人们的关节炎,而风湿则主要是穷人们的关节炎。
希波克拉底在他的书《格言》中对痛风做了下面的结论:“太监不会的通风、女人在绝经后才会得痛风,痛风会在发作后40天内消退,在春秋两季较易发生。”
希波克拉底还认为痛风发生与多饮葡萄酒有关,并提出“痛风体液论”,这位后来人们探究痛风是高尿酸血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医学上首次描述痛风石
世界上第一个描述痛风石的是公园二世纪的医生盖伦,并认为痛风是由于淫乱、遗传和体液在体内的蓄积导致痛风发作。他强调治疗痛风要节食、戒酒、禁欲。
痛风女神——“痛风是酒神和维纳斯的女儿”,就出自盖伦之口。这个说法直到17世纪人们了解到真正原因后,才逐渐被摒弃。
由于患痛风的多是达官贵人、王侯将相,所以安格鲁萨克逊说“痛风是国王的疾病,是疾病之王。”
痛风疾病是谁命名的?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内科医生托马斯·赛登哈姆才第一次把痛风作为单个疾病从风湿病混合体中分离出来。
托马斯在30岁时不幸患上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后并发了肾结石、长期血尿。
作为医生,同时作为患者,他长期与痛风作斗争。
托马斯首先开始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湿病,并在许多论文中详尽地描述痛风的症状和体征,借此和其他疾病区别。
至此,痛风这几一并才得以真正命名。
尿酸的发现
英国化学家Wollaston在1779年从自己耳郭上取下了一个痛风结节,从中分离出尿酸,人们才意识到沉积在关节和组织内的毒物就是尿酸。
此前的1776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研究证实痛风者尿结石中含有一种有机酸。由于发现于尿液中的结石,所以命名为石酸。
法国化学家Antoine Fourcroy在正常人的尿液中也发现了这种有机酸。因而就把石酸改名为尿酸,应用至今。
现代痛风之父——英国医生Garrod
1824年,英国内科医生Garrod用化学分析法从痛风病人的血液中测出了高浓度的尿酸,并指出痛风发生的关键是尿酸生成过多。
至此,痛风是有尿酸浓度过高导致的这一病因才算被人类所找到。
他与1855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痛风专著,被后人称为“现代痛风之父”。
尿酸:嘌呤代谢的产物和近现代痛风研究
1847年和1854年,伦敦医生Alfred B. Garrod设计了两个试验,可以使尿酸在如痛风和尿毒症等高尿酸血状态下在血中被测定。他同时还证实了在痛风患者的皮下组织与关节软骨中有尿酸盐的存在。他还假设,痛风不是由于肾脏排泄功能的伤失,就是来源于尿酸生成的过多。
这个认知直到1859年他发表关于痛风文章后一个世纪,才被证实这两个概念都是正确的。
1876年,Garrod还假设急性痛风来源于尿酸纳在关节或者邻近组织的沉淀。这个观点被1962年的一个实验证实了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向人和犬的膝关节注**酸纳的悬浮液,诱导发生了痛风性炎症。
从1871年开始,人们发明了许多测定尿中尿酸的比重计,但是没有一个比重计足够敏感到可以运用于浓度低得多的血液中。
1898年,德国人Emil Fischer发现尿酸来自嘌呤代谢。
1913年Folin和Denis首次介绍了血尿酸的测定方法。
关于痛风研究的专著,值得注意的是1900年的《痛风与风湿病的历史》。以后过了约半个世纪才有了Copenman发变得《痛风和关节炎的历史》。
事实上,知道上个世纪50~80年代,人类才算是真正对痛风及其病历和治疗方法有了突飞猛进的认知。
像《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1953年)、《痛风》(1964年)、《痛风和尿酸代谢》(1976年)、《痛风肾与高尿酸血症》(1982年)。
痛风疾病在中国
在中国,直到1997年才有孟昭亨教授所著的《痛风》,才有了中国第一本有关痛风基础和临床的专业书。
2002年,赵圣川教授出版了《痛风的诊断和治疗》、何戎华教授的《痛风现代治疗》。
2006年苗志敏主编的《痛风病学》、2009年张开富编著的《痛风病诊治新法》、2012年何青教授所著《高尿酸血症》、2014年伍沪生主编的《痛风与晶体性关节炎》,这些都属于最近几年在痛风疾病上的重要研究。
痛风在世界的泛滥
世界范围内痛风的严重性和流行从20世纪40年代起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那些高度发达的国家,由于采用了有效的预防药物治疗,这个疾病现在很少致人伤残。
但是,在其他地方,痛风变得更加流行,主要因为"改善的"饮食。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国家独立,经济复苏,人们的生活和饮食发生了质的变化,蛋白质和肉类、酒类的富裕,导致饮食根本上的提高和改善。
这些原因导致痛风病在全世界的流行。
痛风在中国大肆流行的真正原因
现在人们知道,痛风病人通常属于继发性痛风,他们排泄尿酸的能力一般都是正常的。可是这种能力收到了改善后饮食中大量嘌呤负荷的挑战,在最大排泄量上痛风病人的不足和差异百年显现出来。
比如在一项痛风研究中,13个不患痛风的菲律宾男性中,有4个人不恩呢刚狗怎额宫颈癌他们的尿酸排泄量,其他九个菲律宾男性以及所有10个高加索男性显示了正常的反应,也就是说,这19个人的尿酸排泄量是原来的2倍。
这个研究就是说,但菲律宾人和高加索人摄入低蛋白饮食如以玉米和山芋为主食的时候,他们的排泄功能不会饱和,写清尿酸盐浓度保持在高加索人人群的正常水平,所以很少发生痛风。
然而,一单这些具有潜在缺陷(也就是受到嘌呤负荷增加时,他们的尿酸排泄量没有发生2倍的增加量)的人的蛋白质摄取量增加时,既当他们的饮食“西方化”后,排泄能力超过负荷,尿酸盐渐渐积累导致痛风的流行。
痛风为什么在中国的今天这么流行?
一个是当饮食蛋白质过多,血液中嘌呤负荷增加时,一些人的尿酸排泄量没有相应的增加,因尿酸溶解度较小,在血液里和体内(关节,尿路)长期沉积,最终生成尿酸盐结石,而导致痛风或尿路结石。
痛风病人要控制低嘌呤饮食就不说了。为什么痛风病人不宜饮酒,倒不是酒精有少量酵母飘零的缘故,而是因为酒精会影响病人尿酸的排泄而加重病情。
风友们的正确痛风观
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痛风病尽管是嘌呤代谢异常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引起的,但其同属于代谢病的特质,通常会并发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正因为如此,索性有人把痛风病和其他三类病合在一起,统称为“四高”。
因此,痛风病人除了控制低嘌呤饮食外,还要关注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
而痛风患者在西方目前已经做到了一般不会发作,但在中国痛风为什么发作如此频繁呢?
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形成了在生活中日常控制尿酸的习惯,譬如采用一些食品类的新方法来控制日常尿酸量,尽管嘌呤摄入量高,但因为有了新方法措施,增加了尿酸的排泄,尿酸不在体内沉淀,自然没有痛风发作。
而在中国,只有痛风发作后才到医院临床,医院临床也只能是服用秋水仙碱片、非甾体抗炎药这些伤肝伤肾的药物,而忽视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中对尿酸值的控制。
(声明:本文梳理过程中,参考资料比较多。有涉及版权可能,请随时联系作者删除或修改)
本文转自知乎 作者叫我嘌小清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9474518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9-12-17 08:53回复
    然后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1-22 2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