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吧吧 关注:32,971贴子:91,215
  • 1回复贴,共1

《楞严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十二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见此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见此周园,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起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宏慈为我敷演。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园器,空应不园?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胜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园,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断见,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园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能见之性在我而不在其它地方,我和如来一起观看四大天王用非常殊胜的宝藏装饰的宫殿,看见了他们居住的“日月宫”。“日月宫”是须弥山腰的两个宫殿:日宫为火摩尼宝所建成、月宫为水摩尼宝所建成。摩尼宝是海底龙宫中出来的如意宝珠,是奇世珍宝,宝珠庆严殊好,自然流露清澈光明,此光明映彻虚空,普照四方。可见摩尼宝为诸宝中之极品,四天王天是地居天中最低的一重天,尚且如此豪华,其他如空居天或佛菩萨净土的宫殿,更是不可想象。
阿难说:在四天王天不仅能看到日月宫,还能看见方园很远的地方,以及整个“娑婆世界”都在我的能见范围内。“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人间为娑婆世界中极小的一个单元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十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言、恶口、两舌、贪、嗔、痴。堪于忍受诸多的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杀、盗、淫”;六趣“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杂会之所,故又称堪忍世界。在四天王天可清楚地看见整个堪忍世界。
阿难说:我们在四天王天看得很远,看的事物也很多,但一退下来,回归到这个精舍,就只能看见“伽蓝”。“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又作僧伽蓝。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大雄宝殿,安置本师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的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典的堂楼”;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食堂“又称斋堂”等。简而言之:伽蓝就是现代所说的寺庙。

阿难说:从四天王天回到精舍后就只能看见伽蓝(寺院),再以清净心,也只能看见讲堂内的东西和门窗及屋檐下的走廊。阿难对佛说:世尊!这能遍观一个世界的能见之性,怎么在讲堂内就变得只能看见一个屋的范围了呢?难道这个“见”,缩大为小了?或是被墙壁和房屋夹断了呢?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我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愿佛再垂弘大慈悲为我们演示,以解疑惑。
佛告诉阿难说:一切世间,不论大小内外,或一切事物,都各自分别属于色(物质世界)、声(口出之声和流水之音等各种声音)、香(香臭等各种气味)、味(酸辣苦甜等各种味道)、触(身触和感触)、法(意识形态)这六尘外境。这些尘境,都在能见和感知的范围内,见多见少,全凭有无障碍,有障碍就看得近、没有障碍就看得远,但不应该说,是“见”有了舒展或收缩。
佛对阿难说:比如一个方形的器皿,中间为方空,我再问你,这方器里所见的方形空间,是固定的呢?还是不固定的?如果是固定的,那么再放一个圆形的器物进去,这方形的空间不就变成圆形的了吗?那么说方形空间是固定的就不对。如果说是不固定的,方器中的方形空间这种说法就不能成立,这个道理说明,方空本就是非方非园的。你说不知“见性”“心”为什么能大能小之义何在?其性质如何?怎么理解它的存在?阿难!如果你要进一步明确无方无园这个道理,只须将这方形器皿的四个边去掉,去掉四个边后就是虚空的空体,这个空体,无边无际,那里还有一个方?一个园呢?不应该说,将虚空除去,就是方形所在吧?
如你刚才所问,回到屋里,能见就缩小了,那么你再仰观太阳时,你岂不是在屋里又挽出此“见”“能所二见”,并将此“见”从你的脸平齐到太阳那里去了呢?这“见”是不是又长大了呢?你又说筑一间有墙的屋,这墙屋可以夹断能见,但如果在墙上打一个孔,不又可看到外面的空间了吗?这断了的“见”不又接续上了吗?接续上了总有个痕迹吧?这个痕迹又在哪里呢?而事义上却不是这样的。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正是被这虚妄不实的物象所迷,认物为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被物所转,妄想丛生,在此迷惑中,观大观小,将无大无小的真如自性置于观大观小的生灭法中,自己骗自己。

但若能转物,则同如来。那么如何转物呢?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讲的是离一切相、一切物,将有所住而生其心转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相离相,这是转物的大原则。具体转法是:转邪为正、转恶为善、转烦恼为菩提。怎么转?这样转:当外道邪法现前时,用三法印和一实相印转之;当十恶逆境现前时,用十善法转之;当烦恼忧苦现前时,用般若止观法转之。如此一切事物皆可转,其境界则等同如来,是佛知佛见,自然身心园明,不动“道场”。
“道场”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如《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为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另外,道场也被用作寺院的别称。在寺院里做佛事做法事也叫做道场。简言之,修法行道之处即是道场。将修法行道之功德回向给某人,即是为人做道场。这里的“不动道场”指的是修法行道之处,这个修法行道之处可以是寺院、可以是山林、可以是家里、可以是一切处,这些是外道场;内道场是心地清净,心地清净才是真道场。
于一切处,身心不动,入首楞严大定,即可于一毛孔中,遍含受纳十方广大国土。十方广大国土可在一毛孔中显现,对所有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能悉知悉见,此即自性遍满遍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之真实境界。


IP属地:重庆1楼2019-12-24 08:39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27 1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