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关解剖
腕管是腕掌侧骨纤维性管道。 腕横韧带其桡侧附于舟状骨和大多角骨,尺侧附着在豌豆骨和钩骨,其背侧为月骨、三角骨、头状骨和小多角骨。 所谓腕管就是腕掌侧坚硬的腕横韧带与背侧多块腕骨构成的管道。腕横韧带长2.5-3.0cm,宽1.5-2.0cm,腕横韧带近侧缘在腕横纹以远1.0cm左右,韧带中央厚约2.0mm左右。腕管内有正中神经,其下层有9条肌腱: 包括4条屈指浅肌腱和深层4条屈指深肌腱和一条屈拇长肌腱在腕管最桡侧最深层。所以,腕管内有9条肌腱和一条正中神经共10件组织通过。腕部的桡侧屈腕肌、尺侧屈腕肌和掌长肌腱不进入腕管。正中神经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的感觉(个别有变异)正中神经桡侧的返支支配大鱼际肌。管内肌腱组织坚挺,神经柔软,当腕管内压力增大,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可出现拇、食、中指及环指桡侧半个手指麻木,若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正中神经返支受压时, 便可发生大鱼际肌萎缩,导致拇指垂直外展功能障碍,握持能力受到影响。
二 病因病理
腕管综合征,按病因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有:腕部骨折和损伤引起的腕管内出血等。慢性腕管综合征占绝大多数:1、职业性劳损,如电工、钳工,振荡频繁的手腕劳动等。2、内分泌改变,如妊娠哺乳及更年期的妇女。3、先天畸形:屈指肌腱肌腹过低或引状肌肌腹过高。4、腕管内非特异性炎症:如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增生性神经炎等。5、罕见的腕管内占位病变:如腱鞘囊肿、脂肪瘤等。上述诸原因均可引起腕管容积减小和管内压力增高,使柔弱的正中神经受压, 造成正中神经激惹及进一步变性、功能障碍。
三 临床表现及诊断
1、麻痛:是腕管综合征最常见症状。在正中神经分布区,即桡侧3个半手指出现麻木、疼痛,夜间明显,不能入睡。摇拍手可使疼痛减轻。有时疼痛可牵涉至肩、臂、肘部。
2、运动障碍: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拇指不能垂直外展, 握掐无力、动作不灵。严重病人可有大鱼际肌萎缩。
3、检查:腕掌侧有压痛,叩击试验(Tihel证)阳性,叩击腕掌部出现正中神经分部区感觉异常。
4、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5、影像学:X光片对骨折脱位有助诊断。MRI:对占位病变的诊断分辨率高。
鉴别诊断
胸廓出口综合征:本病也有手指麻木,但多在尺侧,常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及桡动脉搏动减弱,X光:可见颈肋。肌电图示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颈椎病:因神经根受压,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腱反射改变符合神经根受压特征。X光:颈弯变直,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小,关节移位等。
四 传统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分早期和晚期治疗。
1、早期治疗:可用非手术疗法,用含利多卡因的类固醇制剂溶液作腕管内注射,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其作用机理是类固醇类药物可使腕管内组织水肿减轻,肌腱滑膜变薄,减轻腕管内正中神经的压力,缓解症状。
进针方法:在腕横纹以远约1.5cm处,针尖朝远侧30-45度方向倾斜。刺破腕横韧带有突破感,若有串麻感或注药有阻力过大,应稍退针或转换角度,注射量为1-2ml为宜。
2、晚期治疗:开放手术行腕横韧带切断术,适于晚期病例或经非手术治疗反复发作者,尤其有大鱼际肌萎缩的病例。
手术方法:在鱼际斜纹尺侧与其顺行做一弧形切口,近侧达腕横纹。切口线始终在中指轴线尺侧。自腕横韧带近端向远端切断腕横韧带。本手术要求避免切断在腕掌侧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之间的正中神经感觉支。对桡骨远端骨折引发的腕管综合征,由骨科医生,松开屈腕的外固定物,将腕关节调到中立位,再行外固定即可。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矫形外科医生,采用内窥镜下行腕管松解,术前使用驱血带、止血带,在全麻或区域麻醉下手术,设备也相当复杂,要求医生也训练有素。术中出现损伤也时有发生,尚不成熟,这里不再赘述。
五、腕管综合征专用工具操作技巧
1. 注射器针头除了打麻药外,也起探针的作用,它先找到腕横韧带,有扎橡皮感,落空感,腕管内不要注射太多麻药,有点就行。破皮针破皮后继续深入,按照针头确定的点找到腕横韧带纵行切开3mm左右的切口,尽量靠近腕横韧带近侧缘。
2.导针按破皮针的入路从切口进入腕横韧带下,左手挑起导针,使导针尖部贴着腕横韧带的内侧面向前推进约3cm,注意使导针尽量贴着腕横韧带,这时候手上的感觉是腕横韧带很硬,没多少弹性,左右晃晃导针尖部以防挑住肌腱和正中神经,随时问患者的感觉有无触电感。如有,可能触到了神经,可以抽回导针再试一次。直到无异常为止。
3.推切针顺皮肤切口沿导针凹槽向前推,这时左手扶导针并用力向上挑起腕横韧带,右手持推切针向前推,要慢,左手拇指可以帮助固定推切针,双手合力,能听到切开韧带的声音,到达韧带远端有压力突然减低的感觉,说明已经到达了腕横韧带的远侧缘,一般推切2一3次即能完全切开腕横韧带。
4.术中一般不会出现副损伤,定点不能太偏,偏尺侧易找不到腕横韧带,还容易伤尺动脉。偏桡侧易刺中正中神经,但注射麻药时你就能感觉到,不至于出问题,一旦出血较多说明损伤了血管,加压包扎即可。
6.术后一般当天夜里便感觉不太麻了,七天至十天:皮肤切口愈合,但局部会有一大枣大小的肿胀区,有压疼,大概一月左右恢复。术后三天换药一次,七天后可适当做腕部的各个方向的功能活动,如过伸过曲等。
7.另外注意术前必须去查出凝血,肌电图,心电图拍X光片,以防出事故和纠纷
8.术后让患者口服VBl2,Vb6一至二月,有利于神经恢复,术后三天常规口服头孢类抗菌素,
这种方法不适合腕部肿瘤患者,重度糖尿病患者。有的患者困病程太长,表现为持续性麻木,说明神经已部分损伤,要跟患者交待清楚,可能效果不佳。如不行可以切开手术治疗。我的患者中有这样几例,2个月后也恢复了。仅做参考
腕管是腕掌侧骨纤维性管道。 腕横韧带其桡侧附于舟状骨和大多角骨,尺侧附着在豌豆骨和钩骨,其背侧为月骨、三角骨、头状骨和小多角骨。 所谓腕管就是腕掌侧坚硬的腕横韧带与背侧多块腕骨构成的管道。腕横韧带长2.5-3.0cm,宽1.5-2.0cm,腕横韧带近侧缘在腕横纹以远1.0cm左右,韧带中央厚约2.0mm左右。腕管内有正中神经,其下层有9条肌腱: 包括4条屈指浅肌腱和深层4条屈指深肌腱和一条屈拇长肌腱在腕管最桡侧最深层。所以,腕管内有9条肌腱和一条正中神经共10件组织通过。腕部的桡侧屈腕肌、尺侧屈腕肌和掌长肌腱不进入腕管。正中神经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的感觉(个别有变异)正中神经桡侧的返支支配大鱼际肌。管内肌腱组织坚挺,神经柔软,当腕管内压力增大,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可出现拇、食、中指及环指桡侧半个手指麻木,若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正中神经返支受压时, 便可发生大鱼际肌萎缩,导致拇指垂直外展功能障碍,握持能力受到影响。
二 病因病理
腕管综合征,按病因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有:腕部骨折和损伤引起的腕管内出血等。慢性腕管综合征占绝大多数:1、职业性劳损,如电工、钳工,振荡频繁的手腕劳动等。2、内分泌改变,如妊娠哺乳及更年期的妇女。3、先天畸形:屈指肌腱肌腹过低或引状肌肌腹过高。4、腕管内非特异性炎症:如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增生性神经炎等。5、罕见的腕管内占位病变:如腱鞘囊肿、脂肪瘤等。上述诸原因均可引起腕管容积减小和管内压力增高,使柔弱的正中神经受压, 造成正中神经激惹及进一步变性、功能障碍。
三 临床表现及诊断
1、麻痛:是腕管综合征最常见症状。在正中神经分布区,即桡侧3个半手指出现麻木、疼痛,夜间明显,不能入睡。摇拍手可使疼痛减轻。有时疼痛可牵涉至肩、臂、肘部。
2、运动障碍: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拇指不能垂直外展, 握掐无力、动作不灵。严重病人可有大鱼际肌萎缩。
3、检查:腕掌侧有压痛,叩击试验(Tihel证)阳性,叩击腕掌部出现正中神经分部区感觉异常。
4、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5、影像学:X光片对骨折脱位有助诊断。MRI:对占位病变的诊断分辨率高。
鉴别诊断
胸廓出口综合征:本病也有手指麻木,但多在尺侧,常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及桡动脉搏动减弱,X光:可见颈肋。肌电图示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颈椎病:因神经根受压,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腱反射改变符合神经根受压特征。X光:颈弯变直,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小,关节移位等。
四 传统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分早期和晚期治疗。
1、早期治疗:可用非手术疗法,用含利多卡因的类固醇制剂溶液作腕管内注射,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其作用机理是类固醇类药物可使腕管内组织水肿减轻,肌腱滑膜变薄,减轻腕管内正中神经的压力,缓解症状。
进针方法:在腕横纹以远约1.5cm处,针尖朝远侧30-45度方向倾斜。刺破腕横韧带有突破感,若有串麻感或注药有阻力过大,应稍退针或转换角度,注射量为1-2ml为宜。
2、晚期治疗:开放手术行腕横韧带切断术,适于晚期病例或经非手术治疗反复发作者,尤其有大鱼际肌萎缩的病例。
手术方法:在鱼际斜纹尺侧与其顺行做一弧形切口,近侧达腕横纹。切口线始终在中指轴线尺侧。自腕横韧带近端向远端切断腕横韧带。本手术要求避免切断在腕掌侧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之间的正中神经感觉支。对桡骨远端骨折引发的腕管综合征,由骨科医生,松开屈腕的外固定物,将腕关节调到中立位,再行外固定即可。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矫形外科医生,采用内窥镜下行腕管松解,术前使用驱血带、止血带,在全麻或区域麻醉下手术,设备也相当复杂,要求医生也训练有素。术中出现损伤也时有发生,尚不成熟,这里不再赘述。
五、腕管综合征专用工具操作技巧
1. 注射器针头除了打麻药外,也起探针的作用,它先找到腕横韧带,有扎橡皮感,落空感,腕管内不要注射太多麻药,有点就行。破皮针破皮后继续深入,按照针头确定的点找到腕横韧带纵行切开3mm左右的切口,尽量靠近腕横韧带近侧缘。
2.导针按破皮针的入路从切口进入腕横韧带下,左手挑起导针,使导针尖部贴着腕横韧带的内侧面向前推进约3cm,注意使导针尽量贴着腕横韧带,这时候手上的感觉是腕横韧带很硬,没多少弹性,左右晃晃导针尖部以防挑住肌腱和正中神经,随时问患者的感觉有无触电感。如有,可能触到了神经,可以抽回导针再试一次。直到无异常为止。
3.推切针顺皮肤切口沿导针凹槽向前推,这时左手扶导针并用力向上挑起腕横韧带,右手持推切针向前推,要慢,左手拇指可以帮助固定推切针,双手合力,能听到切开韧带的声音,到达韧带远端有压力突然减低的感觉,说明已经到达了腕横韧带的远侧缘,一般推切2一3次即能完全切开腕横韧带。
4.术中一般不会出现副损伤,定点不能太偏,偏尺侧易找不到腕横韧带,还容易伤尺动脉。偏桡侧易刺中正中神经,但注射麻药时你就能感觉到,不至于出问题,一旦出血较多说明损伤了血管,加压包扎即可。
6.术后一般当天夜里便感觉不太麻了,七天至十天:皮肤切口愈合,但局部会有一大枣大小的肿胀区,有压疼,大概一月左右恢复。术后三天换药一次,七天后可适当做腕部的各个方向的功能活动,如过伸过曲等。
7.另外注意术前必须去查出凝血,肌电图,心电图拍X光片,以防出事故和纠纷
8.术后让患者口服VBl2,Vb6一至二月,有利于神经恢复,术后三天常规口服头孢类抗菌素,
这种方法不适合腕部肿瘤患者,重度糖尿病患者。有的患者困病程太长,表现为持续性麻木,说明神经已部分损伤,要跟患者交待清楚,可能效果不佳。如不行可以切开手术治疗。我的患者中有这样几例,2个月后也恢复了。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