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春秋(西前770~403)
1、始载(西前722年):西莱国,故城约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至昌乐县一带,与东莱国大致以大泽山-姑尤水为界;东莱国,故城在今龙口市兰高镇莱山北麓之归城遗址;夷国(故城在今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古城村)。
图14·周平王元年(西前770)
2、中叶:齐灵公灭莱(西前567年)。此莱系姜姓西莱国。
《春秋·隐公元年》左氏传: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春秋·宣公七年》经:夏,公会齐侯伐莱。秋,公至自伐莱。
《春秋·襄公二年》左氏传:春,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夏,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2]以逼之。
《春秋·襄公六年》经:十有二月,齐侯灭莱。左氏传: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于郑子国之来聘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3]。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4]。高厚、崔杼定其田。
齐灵公灭西莱后,或曰其残民一支流播至汶水上游谷地,以其邑落荒芜,名之莱芜;又此后齐国始与东莱国接壤,其界仍在大泽山-姑水尤水一线。
《春秋·昭公廿年》左氏传:(晏子)对(齐景公)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5],其为人也多矣。”
图15·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前722)春秋始载时的胶东。图中黄色疆域的纪国,有学者认为与西莱实为一国
3、晚期:齐景公灭东莱国。鲁昭公廿年(西前522)时齐国东界仍在泽山姑水一线,但至鲁定公十年(西前500)夹谷[6]之会时,齐国方面则出现了“裔夷之俘”身份的莱人。此莱若系东莱,则可推断在以上两个年份之间,东莱国为齐景公所灭;此莱如为西莱,则或为播迁至此的西莱人残部,不能藉此证明此时东莱已亡,但结合《晏子春秋》中齐景公伐莱、《孟子》中齐景公欲东游、《史记》中齐景公逐群公子迁之莱等记载,亦可知至迟于齐景公薨即西元前490年,东莱国亦为齐所灭。
图16·周灵王五年(西前567),齐灵公灭西莱
《春秋·定公十年》左氏传: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公伐斄,胜之,问晏子曰:“吾欲赏于斄何如?”对曰:“臣闻之,以谋胜国者,益臣之禄;以民力胜国者,益民之利。故上有羡获,下有加利,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实。故用智者不偷业,用力者不伤苦,此古之善伐者也。”公曰:“善。”于是破斄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加利。是上独擅名,利下流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齐宣王)曰:“…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7],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五十八年…秋,景公病,命国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为太子,逐群公子,迁之莱。景公卒,太子荼立,是为晏孺子。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诛,皆出亡。荼诸异母兄公子寿、驹、黔奔卫,公子驵、阳生奔鲁。莱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与埋,三军事乎弗与谋,师乎师乎,胡党之乎?”
注:
[2] 一说在今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东,一说在今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境内或辛寨镇盘阳村。
[3] 在今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村后高坡。
[4] 一说在今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东江村,一说在今山亭区西集镇东集河北村,一说在今滕州市城区东小邾城街。
[5] 西晋杜预注:“姑、尤,齐东界也。”杨伯峻注:“姑即今大沽河,源出山东招远县会仙山,南流经莱阳县西南。尤即小沽河,源出掖县北马鞍山,南流注入大姑,合流南经平度县为沽河。至胶县与胶莱河合流入海。”
[6] 据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卅一·夹谷》考证,此夹谷在今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李条庄南夹谷峪。
[7] 转附即今烟台市芝罘区芝罘岛,朝儛即今荣成市成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