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乐蒂!
时常见到不少家庭的孩子玩具很多。
大多数家长会选择益智类的玩具,一个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再就是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尽管是千挑万选的玩具,孩子也就三分钟,扔到一边不玩了,有的玩具没玩几次就尘封起来了,家长们再怎么劝说也没用,这到底怎么回事?
01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朋友们都有熊孩子三分钟热度的苦恼!
可你知道吗?三分钟热度其实是每个孩子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成长阶段——心理学教授Kathleen Kannass通过研究发现:
2岁以下,孩子更多时间是无意识的专注,这时孩子很难自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岁,专注力只有5分钟,所以选择玩具也就要选择一些难度不大的,比如毛绒玩具、玩具小汽车等。
4岁,专注力会提升到8分钟。
5-6岁的孩子可延长到15分钟,这时玩具火车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也可以选择一些危险系数不高的玩具。
7岁左右学龄期的孩子,专注力能持续20分钟就已经达标了,但也可以应付一些难度较大的玩具了,如那些市面上常见的益智玩具等,而这时的孩子也有了一定的选择能力,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由此可见,三分钟热度是在孩子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延长。
02
因为我们要知道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
有些父母可能感觉困惑,玩具不是玩就行了?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会的!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明明孩子才三岁多,就直接给孩子选了适合十二岁以上年龄段孩子玩的玩具。
不考虑孩子现在的身心发育水平需要什么样子的玩具,结果孩子难以领悟到或者说感受到这个玩具的好玩之处,自然就想要把它丢在一边了。
如果家长们大肆宣扬谁谁谁能把这个玩具玩得特别溜,而孩子试了几次都不能做到的话,那孩子摔玩具也是很正常的。
比如2岁的宝宝想拿起积木模仿他6、7岁的哥哥拼一辆小汽车时,他可能很快就会情绪崩溃。
因为他难以做到,他不仅体会不到乐趣,还会因为困难过大而倍受打击。
孩子的能力需要家长培养获得。
孩子做事情的耐心、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的挑战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家长一点点培养。
这样看来,孩子有这种表现,是正常的。孩子很想把自己设计好的那块积木摆到楼房的最顶端,可是总放不上去,还总是把已经垒高的楼房碰倒了,实在是太令人灰心了!
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把500斤的麻袋扛到海拔5000米的山顶,你是不是会觉得太难了,想办法取消这个任务呢?
那块总也摆不上去的积木,给一个几岁的孩子带来的困难的感受,可能比500麻袋带给我们的困难的感受要难上一万倍!
03
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引导孩子!
不掩盖困难
“学钢琴可好玩了,很容易就能学会,可以弹奏美妙的乐曲!”部分家长会试图渲染优点来“哄骗”孩子学钢琴,可是现实哪有那么美好?
不妨尝试如实地告诉他:“学钢琴有很多乐趣,能让你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同时也需要持之以恒,必须每天练习才能够学好。”
把优点和困难放在一起说,客观、务实地和孩子沟通,并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中。
制定合适目标
没有孩子天生就有目标感,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不太明白为什么而做,自然容易丧失兴趣。
所以,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也是在间接延续他的热情。
但是我们对他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应该一步一个台阶,在锻炼他的能力时,先从低级的目标开始,并且用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的成果。
父母应该循序渐进,避免功利化的培养目的,选择玩具的时候也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考虑!
帮助孩子发掘乐趣
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出发点往往是好不好玩,而家长也容易停留在用好玩来吸引孩子:宝贝,你看跳舞多好玩,还有漂亮衣服穿……
但好玩却是容易丢失的一个属性,一旦孩子觉得它不好玩了,就会失去热情。当小孩需要帮助,及时地帮一把。
当小朋友从玩具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感,就能驱动孩子更多地钻研玩具,甚至驱动孩子自发创造出玩具的不同玩法和其中的乐趣。
04
只给孩子买玩具,不花时间陪孩子玩。
玩具不就是让孩子玩的吗?大人有必要参与吗?因此很多家长就只注重玩具的堆砌,却不能花些时间和心思陪小孩玩。
用冷冰冰的玩具代替父母之爱,宝贝缺乏互动的乐趣,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自然就不爱玩了。
好多家长都说自己孩子是“人来疯”,家里来的人多了,或者陪他玩的人多了,孩子就会表现得很热情,活力四射,好像总也不知道疲惫。
等人走了,家里就剩下一家三口了,孩子立马像变了个人似的,安安静静地一呆,也不爱玩了。
其实不是他不爱玩,而是没人陪他玩。
缺少陪伴和爱的玩耍,孩子并不快乐,玩具再好,也不能互动,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情感。
整天让孩子对着静态的玩具,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指导,孩子的快乐没人分享,自然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他有时撒娇,有时撒泼打滚,并不是他缺少玩具,而是缺少陪伴。
有的父母不陪孩子,有的父母“假陪”孩子,人是坐到孩子身边了,但抱着手机或打开电视,并没有实际参与到陪玩的过程中,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也爱答不理,这种陪伴孩子并不需要。
多花些时间和精力陪玩,孩子的表现会超出你的想象。当小孩自己玩的时候不妨过去凑个热闹,当小孩需要帮助时及时地帮一把。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父母也能从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只有父母的陪伴与引导,玩具才会成为带给孩子乐趣,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
时常见到不少家庭的孩子玩具很多。
大多数家长会选择益智类的玩具,一个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再就是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尽管是千挑万选的玩具,孩子也就三分钟,扔到一边不玩了,有的玩具没玩几次就尘封起来了,家长们再怎么劝说也没用,这到底怎么回事?
01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朋友们都有熊孩子三分钟热度的苦恼!
可你知道吗?三分钟热度其实是每个孩子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成长阶段——心理学教授Kathleen Kannass通过研究发现:
2岁以下,孩子更多时间是无意识的专注,这时孩子很难自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岁,专注力只有5分钟,所以选择玩具也就要选择一些难度不大的,比如毛绒玩具、玩具小汽车等。
4岁,专注力会提升到8分钟。
5-6岁的孩子可延长到15分钟,这时玩具火车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也可以选择一些危险系数不高的玩具。
7岁左右学龄期的孩子,专注力能持续20分钟就已经达标了,但也可以应付一些难度较大的玩具了,如那些市面上常见的益智玩具等,而这时的孩子也有了一定的选择能力,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由此可见,三分钟热度是在孩子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延长。
02
因为我们要知道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
有些父母可能感觉困惑,玩具不是玩就行了?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会的!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明明孩子才三岁多,就直接给孩子选了适合十二岁以上年龄段孩子玩的玩具。
不考虑孩子现在的身心发育水平需要什么样子的玩具,结果孩子难以领悟到或者说感受到这个玩具的好玩之处,自然就想要把它丢在一边了。
如果家长们大肆宣扬谁谁谁能把这个玩具玩得特别溜,而孩子试了几次都不能做到的话,那孩子摔玩具也是很正常的。
比如2岁的宝宝想拿起积木模仿他6、7岁的哥哥拼一辆小汽车时,他可能很快就会情绪崩溃。
因为他难以做到,他不仅体会不到乐趣,还会因为困难过大而倍受打击。
孩子的能力需要家长培养获得。
孩子做事情的耐心、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的挑战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家长一点点培养。
这样看来,孩子有这种表现,是正常的。孩子很想把自己设计好的那块积木摆到楼房的最顶端,可是总放不上去,还总是把已经垒高的楼房碰倒了,实在是太令人灰心了!
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把500斤的麻袋扛到海拔5000米的山顶,你是不是会觉得太难了,想办法取消这个任务呢?
那块总也摆不上去的积木,给一个几岁的孩子带来的困难的感受,可能比500麻袋带给我们的困难的感受要难上一万倍!
03
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引导孩子!
不掩盖困难
“学钢琴可好玩了,很容易就能学会,可以弹奏美妙的乐曲!”部分家长会试图渲染优点来“哄骗”孩子学钢琴,可是现实哪有那么美好?
不妨尝试如实地告诉他:“学钢琴有很多乐趣,能让你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同时也需要持之以恒,必须每天练习才能够学好。”
把优点和困难放在一起说,客观、务实地和孩子沟通,并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中。
制定合适目标
没有孩子天生就有目标感,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不太明白为什么而做,自然容易丧失兴趣。
所以,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也是在间接延续他的热情。
但是我们对他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应该一步一个台阶,在锻炼他的能力时,先从低级的目标开始,并且用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的成果。
父母应该循序渐进,避免功利化的培养目的,选择玩具的时候也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考虑!
帮助孩子发掘乐趣
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出发点往往是好不好玩,而家长也容易停留在用好玩来吸引孩子:宝贝,你看跳舞多好玩,还有漂亮衣服穿……
但好玩却是容易丢失的一个属性,一旦孩子觉得它不好玩了,就会失去热情。当小孩需要帮助,及时地帮一把。
当小朋友从玩具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感,就能驱动孩子更多地钻研玩具,甚至驱动孩子自发创造出玩具的不同玩法和其中的乐趣。
04
只给孩子买玩具,不花时间陪孩子玩。
玩具不就是让孩子玩的吗?大人有必要参与吗?因此很多家长就只注重玩具的堆砌,却不能花些时间和心思陪小孩玩。
用冷冰冰的玩具代替父母之爱,宝贝缺乏互动的乐趣,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自然就不爱玩了。
好多家长都说自己孩子是“人来疯”,家里来的人多了,或者陪他玩的人多了,孩子就会表现得很热情,活力四射,好像总也不知道疲惫。
等人走了,家里就剩下一家三口了,孩子立马像变了个人似的,安安静静地一呆,也不爱玩了。
其实不是他不爱玩,而是没人陪他玩。
缺少陪伴和爱的玩耍,孩子并不快乐,玩具再好,也不能互动,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情感。
整天让孩子对着静态的玩具,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指导,孩子的快乐没人分享,自然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他有时撒娇,有时撒泼打滚,并不是他缺少玩具,而是缺少陪伴。
有的父母不陪孩子,有的父母“假陪”孩子,人是坐到孩子身边了,但抱着手机或打开电视,并没有实际参与到陪玩的过程中,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也爱答不理,这种陪伴孩子并不需要。
多花些时间和精力陪玩,孩子的表现会超出你的想象。当小孩自己玩的时候不妨过去凑个热闹,当小孩需要帮助时及时地帮一把。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父母也能从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只有父母的陪伴与引导,玩具才会成为带给孩子乐趣,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