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吧 关注:157贴子:380
  • 0回复贴,共1

请把时间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自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然教育
曾经,有个孩子问过他妈妈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那位妈妈的回答或许能说明现代教育的意义:“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
换句话说,若能从大自然中学习体验,其实就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自然教育”,不是自然,而在教育。

身为家长的你一定听过“自然缺失症”,这个词由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所提出。就是在探讨现在幼儿至青少年到户外、空旷的乡间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的趋势。
也许你会说,让孩子上课外班的时间都不够了,怎么还会想到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呢?
让孩子重回自然
为什么孩子需要走进自然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在自然中获得感官运动经验对儿童发展十分重要。
这让我想到一位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师,他特别感概以前和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他凭自己的经验,以及长期接触自然教育的感受,有感而发地认为“我们都是从自然中来的孩子,要到自然中寻找遗失的密码。”
为什么孩子需要走进自然?
因为自然探索对孩子成长阶段的的重要性至关重要。至少有两方面能直接帮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和弥补传统学校教育的不足。
一个从“单一到五感”的价值观
学校老师不会教你如何认识真实的世界,只会让孩子开启他的“视觉”感受,也就是单一视角。
相反的,若我们引导孩子接触自然,他就能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因为自然教育融合自然观察、自然游戏、自然笔记、自然艺术等方面,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打开五感(由视觉延伸到嗅觉、听觉、触觉和感觉),从最初的观察、体验、思考、分析到自我创造,创造孩子的同理心和正向价值观,有效弥补学校教育无法触及的部分:真实环境中实践。
从“点”延伸到“线面体”的体验
孩子与自然为友,也能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保护伞。有个小故事值得分享。
参加完西双版纳的小李同学有感而发地告诉我们的领队老师,一次研学体验,影响他最深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老师都会在每次的课程运用“why-why”理论,由“为什么”出发,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帮助他跳脱学校单方面传授“what”的知识。
听完他的故事,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只教孩子一个“点”,点到为止,真正做到“点线面”的是通过对户外体验的感悟习得,学校知识不一定用得上,但在户外收获的“软实力”,例如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打破“五感”的过程、多向思维能力的提升等,孩子才能带着走。
我们在保护区的马路上遇见了一群拦路抢劫的藏酋猴群,看到大猴子们张开嘴巴的乞食行为,我的心情很复杂,很难过。导师向我们讲解到,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造成了许多影响和改变,其实也是动物们适应环境的一部分。
一方面我们要反思自己,另一方面动物也做出了选择。这些现状我们一时间难以改变,只能呼吁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一起树立正确的理念,保护野生动物。

让教育没有边界
为何自然教育能促使孩子终生学习
多样世界的背后,小李同学最后还提到,接触自然其实也在“尊重自己”。
这种“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体系才是适应未来的唯一一条路。它同时代表生命(人与自己)、生态(人与环境)、生活(人与社会),从而让我们反思“人”的意义。

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让学会孩子“尊重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必然结果,不论是看到一朵花、一只草,还是一个种子,都能带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自然探索,获得对生命万物的察觉和尊重,会转移到孩子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养,沉淀出生命的底色。
徐仁修
台湾知名自然生态学家
台湾知名自然生态学家徐仁修曾说:“人若站在自然生态的立场,那么,荒野不只有情,还有解开生命奥秘的经藏。总有一天,人类会明白,荒野是我们能留给子孙最珍贵的遗产宝藏。”
未来已来,未来不在只是单向成绩的竞争,而是观察孩子是否对社会充满关怀,与愿意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不幸的是,在地球大量环境被破坏的前提下,生态研学也许是快速让人觉醒的方式之一。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克服对自然的陌生与恐惧,从而重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一位自然教育老师说过
把童年还给孩子,把教育还给生活
把生命还给自然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罗宾·摩尔也认为,在自然中运用多种感官的经历,有助于构建“使智力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认知体系”,从而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
参加过森林教育培训和体验过森林教育课程的小伙伴,都认为在实际接触自然后,主要提升注意力和创造力两方面。
借由有趣的“自然探索技能”,从中培养孩子注意力、创造力与主动性,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
成长需要更大、更宽、更广的视野,而越早接近自然,对孩子的全方位提升至关重要。
自然探索也提升孩子全方位思维。对于生态调研,孩子在新东方老师手把手引导下,从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到动手实验、记录数据,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方法。
引导孩子从物质欲望走向心灵精神,也许就在此时。

更多培训相关阅读


IP属地:四川1楼2020-04-01 11: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