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动针吧 关注:33贴子:82
  • 0回复贴,共1

滞动针疗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滞动针疗法,是应用新型专利滞针,对病灶局部或相应腧穴进行滞针操作与动态施针,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不仅对软组织损伤、各种颈肩腰腿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治疗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本书系统介绍了滞动针的特点、作用机理、操作方法等,并且还详细介绍了颈部症候群、腰部病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适合针灸科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参考。
滞动针疗法的缘起(节选)
滞动针疗法来源于传统针法与临床实践,并借鉴刃针、钩针、松筋针、浮针、微创、推拿按摩、点穴等针具、手法、技法,兼多重治疗效应于一身。如,滞动针可以产生点效应(穴位、病灶点)、面效应(张网捕鱼)、线效应(条索、经络)及针效应(毫针)、刀效应(动态松解、减压)、深部组织按摩等。另外,还具有多角度(可行任何角度的动针)、多方位(相邻相关穴位、经络、组织的上下、左右动针)的调理与治疗效应。特别是对僵硬、肿胀、粘连、挛缩、结节组织减压减张,松解时可达到“针出结节散,痛消失”的即刻效应,可以说是传统针灸理法方术与现代医学理论、微创技术的完美结合。其产生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启发与促进。
一、滞针现象的启发
滞针是由于施针部位肌肉痉挛或患者精神紧张导致针体“插而不进,拔而不出”的一种负面现象。在滞针发生时,施针部位的肌肉呈僵硬、痉挛状态,痛感增强,严重时患者难以忍受。但在滞针发生过后,有些患者的病情、症状比治疗前明显减轻。
笔者经过深入思考,考虑症状缓解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滞针时增加了对穴位、经络的刺激强度。②滞针时激发了组织、神经细胞的敏感性与兴奋性。③滞针时组织瞬间紧张,致毛细血管加压收缩;当痉挛组织缓解时,毛细血管迅速舒张。由于毛细血管的快速收缩与快速舒张,组织微循环状态得以改善,新陈代谢加速。④滞针时平衡功能得以调理与改善,或增加某些物质如内啡肽等的释放。
由此笔者得到了以下几点启发:
(1)滞针可以产生正效应。(2)滞针可以作为治疗手段。(3)滞针可以操作。
二、搬石头的启发
经络常因某些因素(外邪、内邪)致其畅通能力下降,或气血运行动力不足。经络可以看作大自然中的河流,河道不通相当于有瘀滞或石头阻塞,而只有搬开经络中的“石头”,疏通瘀滞,才能达到或实现“散寒、清瘀通络”的目的。
由此笔者得到的启发如下:
(1)欲散寒,需温经,治疗过程中应产生温热效应。(2)欲清瘀,需疏通经络,使气血流动,即组织活性得到激发,代谢速度加快。治疗应具备快速疏通、激发功能。
三、解疙瘩的启发
临床中我们发现,慢性软组织损伤致运动功能受限有两大病变因素(骨性除外):①疼痛(瘀血、致痛物质的释放、代谢产物的堆积);②软组织肿胀、僵硬、挛缩、粘连,结节与条索形成。其中软组织的肿胀、僵硬、挛缩、粘连,还有结节与条索的形成,如同在一根绳子系疙瘩,疙瘩使绳子变短,而这些病变相对使软组织变短,运动功能受限。
由此笔者得到的启发如下:
(1)可在病灶点(局部)直接施针,减压松解。(2)治疗应复原软组织长度,恢复其正常功能。
四、高速动车的启发
高速动车和普通列车均能由甲地至达乙地,但前者的速度与效率大大高于后者。治疗应迅速打开经络通道,提高气血运行之动力,产生“高速效应”,像高速动车一样迅速解除病痛。
由此得到的启发是:
动态施针,不仅要提高气血运行的动力,同时还应迅速打开经络通道,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或达到效应,即“快速治疗效应”。实现“针出结节散、痛消失”之目的,缩短单次治疗时间与完整疗程。
五、“心脏跳动”的启发
心肌收缩时,动力大,压力强,气血灌注量充足;心肌舒张时,负压增加,回流血量大。
由此得到的启发如下:
(1)采取动态施针,可将聚积能量(生发)与释放能量(肃降)的过程同步。(2)动态施针时,正压力与负压力同时增强,病灶及其周围组织血液灌注量骤增,代谢加速。(3)动态施针时,由于压力差的作用,气血弥散作用加速。
六、“摩擦”的启发
当物体与另一物体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接触面之间的这种现象或特性叫“摩擦”。而摩擦的过程会产生温热效应。
由此得到的启发如下:
(1)滞针摩擦会产生热效应。(2)动针频率会影响热效应。(3)动针幅度会影响热效应。


IP属地:北京1楼2020-04-10 14: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