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动针吧 关注:33贴子:82
  • 1回复贴,共1

滞动针培训后应运用于临床实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滞动针疗法运用于临床实践
(一)诊断清楚治疗目的明确
1. 求因辨证 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找到疾病的发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颈肩腰腿痛常见的发病原因多为“风寒湿”及软组织慢性积累性损伤;并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例如,发病具体时间、病程;体格检查,例如,神态即精神状态,体态即身体的主动运动状态与被动运动状态,功能状态即正常生理功能与病理功能的程度;相关的辅助检查,例如,颈腰椎病的爱克斯线拍片等检查;风湿病的血清学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症状,例如,疼痛,疼痛的发作时间、部位、有无传导放射、持续的时间以及性质等;体征,例如,压痛、运动痛及功能障碍等;明确中医证型与诊断,根据发病原因,症状特点,检查所见确定中医证型与诊断,关于中医证型,例如,病因为风寒引起的,称之为“风寒证”等。关于诊断,例如,与软组织损伤有关的,急性发作的诊断为急性软组织损伤,病程较长的诊断为积累性或陈旧性损伤等。因此,疾病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给滞动针疗法的临床有效运用提供了确切的条件和依据。
2. 整体调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往往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例如,痹症在皮,则寒;痹症在脉,则气滞血凝;痹症在筋,则屈伸不利;痹症在骨,则肾气乃亏等。外邪入侵与内在的气血;外周的经络与内在的脏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即相互影响,相生相克、互为平衡、彼此协调共存。当诊断与治疗疾病时必须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本经络与本脏腑的关系,本经络与其它经络及脏腑的关系等。滞动针疗法不仅应用于人体经络及生理功能的调理,同时,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3. 标本兼治 治标兼治本是中医一贯坚持的治疗原则与理念。标,可以是邪客于外,也可以是内在疾病在体表某一穴位、经络的具体表现即阳性反应点,例如,胃痛往往表现在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足三里有明显的压痛感。因为,经络与脏腑是相互表里的。因此,不仅要了解其标(切寻),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其本,二者绝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标本兼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在滞动针疗法中,因“滞针”针具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及动针操作的技术特点不仅可以完成经络的调理作用,同时兼备治本的功效。
(二)运动中调理与治疗
1. 滞动针疗法所强调的是,在运动中完成对机体生理功能及经络的调理与疾病的治疗;
2. 滞动针技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滞针技法:捻转滞针(得气),角度一般掌握在90度或180度(1/4或1/2周)。角度过小易发生脱针,不易实现动针操作;角度过大增加疼痛感,易损伤组织。
(2)动针技法:
1)提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提动示意图
提动即提拉运动,是在滞针操作完成后迅速将固定的针体提起后(此时组织已缠绕在针体上)行针体的上下运动(提拉时不要把手松开);
提拉的力量应该是适宜的、足够的、有效的。即在行提拉操作时患者既不产生明显的痛苦感,又能达到应有的刺激强度;
提拉的速度、次数应是快速提拉,次数一般掌握在3~5次为宜,次数太少达不到刺激的应有效应,次数太多易产生疼痛等不舒服感;
提拉的幅度、面积依据病人体质、病情、治疗部位需要确定如,体质好的提拉的幅度、面积可以大些,体质差的提拉的幅度、面积可以适当小些;病变部位深、粘连严重且面积大提拉的幅度可以大些;治疗部位面积大或间隙大的可以提拉的幅度与面积大些如,腹部提拉的幅度5.0厘米或10.0厘米,面积5.0平方厘米或10.0平方厘米;椎间隙、关节间隙提拉的幅度0.5厘米或2厘米之间,面积0.5平方厘米或2平方厘米之间如图所示:
臀大肌动针幅度演示图
膝关节动针幅度演示图
2)牵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牵动手法演示图
牵动即牵扯运动,牵扯运动适宜不便于直接进针治疗的部位如,前胸、后背、脏器、枕骨大孔,神经、动静脉血管周围。在实施牵扯运动的同时,可根据病变部位和治疗的需要随时改变牵扯运动的方向以满足治疗(间接)的需要。
3)颤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颤动手法(中指)演示图
颤动即振颤运动,当治疗部位的病变较深如,骨膜,脏器、动脉血管及危险区域,粘连组织较硬,结节较小不便于用大的动作施针。因振颤运动手法细腻,颤似琴弦容易将僵硬的粘连组织,小的结节松解并不易伤及血管与脏器。
4)摆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摆动手法演示图
摆动即左右摆动,在动针操作中是动作量最大,刺激最强的动作。此操作大多用在组织僵硬面积大,部位深、粘连程度严重,用一般手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
(三)定位施针
1. 按传统穴位定位进针:主要是选择在穴位、经络,如胃痛,常选择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腰痛,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等。通过对穴位、经络的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舒经通络,调整脏腑之功能,起到整体调理作用如图所示:
腰夹脊穴进针演示图
2. 按解剖位置定位进针:主要是按解剖、功能障碍部位进针,作用直接如图所示:
膑韧带进针演示图
3. 按神经支配区域定位进针:主要是易于原发病灶的治疗。如上肢前臂疼痛,拇指、食指麻木取位臂丛神经支配区域颈6~颈7神经根即臂丛神经如图所示:
臂丛神经进针演示图
4. 痛点(阿是位)定位进针:易于选位、便于操作,作用直接。
(四)定点施针的特点
1. 与穴位、经络,脏腑功能(功能失调)有关;
2. 与软组织损伤、经筋病变(屈伸不利)有关;
3. 与神经组织(麻木)有关;
4. 与机体功能状态(功能障碍)有关。
(五)分层施针
人体组织是分层次的。例如,表皮,称之为皮层即人体的屏障。特点,神经,经络分布广泛、敏感性强,易于受到外寒的侵袭及损伤。肌层,指肌肉组织层。特点,此层纤维组织丰厚,因此是滞针的最佳层面。肌筋膜层,特点,此层神经丰富,痛感明显,易损伤,病灶多发层,治疗多在此层面。骨膜层,为病变最深层。特点,神经丰富,痛点明显,肌腱韧带固定点,易损伤点,此层常为治疗层面。血管神经,特点,血管神经遍布全身,安全隐患多,治疗难度大。临床中发现,大多数病变是因为血管神经周围的组织(骨性)病变,例如,软组织损伤后僵硬、挛缩、粘连,结节、条索及炎性物质渗出对血管、神经产生不良刺激或卡压引起的血管及神经性反应症候群。而不是血管、神经本身的病变。这一类血管、神经性反应症候群,滞动针疗法是首选且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例如,滞动针疗法应用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①选位,颈椎棘突下缘旁开1.5寸处(膀胱经);②直刺进针,深1.0寸;③捻转滞针并迅速提拉3~5次。即刻见效,3~5次即可治愈。其疗效产生的关键在于:①疏通太阳经络;②松解颈椎两侧粘连、挛缩、结节等僵硬组织,消除对颈交感神经节的机械性(炎性)刺激与卡压。
分层进针,治疗针对性强,有利于针达病所;治疗目的明确,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IP属地:北京1楼2020-04-10 15:03回复
    滞动针培训和滞动针学习网:http://www.zhidongzhen.cn


    IP属地:北京2楼2020-10-13 16: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