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下一个城市名片,宇宙中心!
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由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四大分区梯次开发:东部产业核心区包括“五朵云”工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北部、西部分别为商务中心区、生态创新区和产业配套区。

▲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四大功能分区协同发展
基地现已初步形成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先后完成了路网环线、航天公园、产业港公园、社区足球场等项目建设,园区格局初现;同时,全面启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体中心、幸福里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计划用十年时间,形成近600亿元产值的产业新城。
“地图外两厘米”,从“静寂”到“生机”的蝶变。
武汉之东,多个工地上响起挖掘机轰鸣声。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又一座基建路桥将在武汉长江之上,腾空而起。大音希声,动静有时,沉寂了近三个月的武汉,正在加速觉醒。
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上,谁是时代眷顾的下一个宠儿。但对武汉来说,却有一个神奇的“地图外两厘米”的传说——敢闯“禁区”不断突破的光谷,从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变成中国经济最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如期而至。在武汉之东——又一个“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以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核心产业集群打造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当仁不让进入大家的视线;两所横跨南北的长江大桥(光谷过江通道、双柳长江大桥)也让一江两岸的互动变得顺理成章。
▲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一江之隔
武汉,从光谷出发,继续仰望着星辰大海。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骄傲。过去十年,大武汉的骄傲,当属光谷。
许多年前,这里是“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武汉人自嘲“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谷。”可如今,光谷之于武汉,相当于浦东之于上海,蛇口之于深圳。“武汉,每天不一样。”但在光谷,每分每秒都不一样。光谷的十年,正是武汉闪耀蝶变的十年。
如今空中俯瞰,尽是繁华胜处。从小米武汉总部大楼往东,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左岭新城、黄金大道,光谷加速东扩。把一片片武汉市郊变成湖北产业中心、世界产业焦点,撑起未来产业的四梁八柱。
无数资源要素堆积,让“宇宙中心”光谷无法用“三环内外”去简单定义。这一捧热土,引领武汉向东,就连周边的鄂州也从不毛之地开始价值飞升。在这里,“地王”记录屡屡被刷新,说是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武汉向东,大光谷的版图持续扩大,承接光谷产业转移。这或许就是光谷的“大爆发”的路径。换句话说,光谷的势能还在不断扩散!
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光谷外溢,才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前几天,相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概念和范围。未来,国家将围绕信息、融合、创新三大新型基础设施,更上层楼。武汉若要发展新基建,必然离不开光谷。一个好汉三个帮,对于“宇宙中心”的光谷来说,并不缺政策“光环”,而更需要承接产业转移的好帮手。
“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故事,尽管换了主角,却总在书写着神奇。即便武汉之外,鄂州、团风接连有望进入地铁时代。它们将与武汉“无缝对接”,消除地理隔阂,打通两地产业、人才、地理空间上的优势互补。作为武汉远城区的新洲,也到了激动人心的历史发展时刻——四顾环视,新洲兴许才是承接光谷产业转移的最佳拍档,续写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故事。
▲ 17公里航天大道:卫星制造 火箭引擎
有学者认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是动态变化的。土地、交通、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等,随着时间推移都会发生变化,区域协同的作用因此得以体现。只有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长江南岸是有着产业、资本、技术实力丰厚的光谷,长北岸是有着连片土地、极具比较优势的新洲。如此相近的地理位置下,资源必将流向洼地,优势互补。
“促进鄂东地区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曾在今年湖北省两会上如此建言。武汉市人大代表李洵也提出:“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东湖高新区优势互补,打造一江两岸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长江大桥也叫新港长江大桥,是武汉新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建成后将实现武汉外环东绕。双柳长江大桥联通双柳与葛店,通车后,将与光谷“无缝对接”,直通“大光谷”,让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武汉中心城区的交通更为便捷。
光谷长江大桥南起东湖高新区花山碧云寺,北至新洲张牌楼湾项目,南接武鄂高速,向北、向东串联新洲区内双柳、阳逻、汪集等重点区域,密切与周边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实现一江两岸产业联动发展。
双柳长江大桥及光谷长江大桥的建设能对打通一江两岸产业、人才、地理要素至关重要。

▲湖北省人大代表、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在省两会建言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在会上建议,加快武汉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鄂东地区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光谷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两大国家产业基地和两大创新领域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向鄂州、黄石、黄冈延伸”。
▲武汉市人大代表、华夏幸福武汉事业部总经理李洵在市两会建言
与此同时,今年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人大代表、华夏幸福武汉事业部总经理李洵也建议,新洲产业、人才基础薄弱,光谷则是武汉资本、人才最密集的区域,是国家存储器基地的所在地;如果一江两岸通过引导,在产业、人才、地理空间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就能实现武汉东部片区协调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据了解,作为继上海、西安后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四个国家新基地”之一,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中的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工程、磁电产业园均已复工。此外,航天大道、航天北路、文体中心等多个城建工程也已复工。

▲卫星产业园正有序建设中

▲4000万元的火箭已在淘宝直播卖出
就在4月1日,宇宙第一单!
4000万一发的火箭,被薇娅在淘宝直播间里卖掉。薇娅卖掉的正是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运载火箭,这是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仅成立四年就已成功发射8次火箭。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科工火箭总装厂房,一期工程投产之后将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按照规划,在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建设之后,将具备年产5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
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由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四大分区梯次开发:东部产业核心区包括“五朵云”工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北部、西部分别为商务中心区、生态创新区和产业配套区。

▲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四大功能分区协同发展
基地现已初步形成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先后完成了路网环线、航天公园、产业港公园、社区足球场等项目建设,园区格局初现;同时,全面启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体中心、幸福里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计划用十年时间,形成近600亿元产值的产业新城。
“地图外两厘米”,从“静寂”到“生机”的蝶变。
武汉之东,多个工地上响起挖掘机轰鸣声。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又一座基建路桥将在武汉长江之上,腾空而起。大音希声,动静有时,沉寂了近三个月的武汉,正在加速觉醒。
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上,谁是时代眷顾的下一个宠儿。但对武汉来说,却有一个神奇的“地图外两厘米”的传说——敢闯“禁区”不断突破的光谷,从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变成中国经济最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如期而至。在武汉之东——又一个“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以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核心产业集群打造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当仁不让进入大家的视线;两所横跨南北的长江大桥(光谷过江通道、双柳长江大桥)也让一江两岸的互动变得顺理成章。
▲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一江之隔
武汉,从光谷出发,继续仰望着星辰大海。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骄傲。过去十年,大武汉的骄傲,当属光谷。
许多年前,这里是“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武汉人自嘲“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谷。”可如今,光谷之于武汉,相当于浦东之于上海,蛇口之于深圳。“武汉,每天不一样。”但在光谷,每分每秒都不一样。光谷的十年,正是武汉闪耀蝶变的十年。
如今空中俯瞰,尽是繁华胜处。从小米武汉总部大楼往东,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左岭新城、黄金大道,光谷加速东扩。把一片片武汉市郊变成湖北产业中心、世界产业焦点,撑起未来产业的四梁八柱。
无数资源要素堆积,让“宇宙中心”光谷无法用“三环内外”去简单定义。这一捧热土,引领武汉向东,就连周边的鄂州也从不毛之地开始价值飞升。在这里,“地王”记录屡屡被刷新,说是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武汉向东,大光谷的版图持续扩大,承接光谷产业转移。这或许就是光谷的“大爆发”的路径。换句话说,光谷的势能还在不断扩散!
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光谷外溢,才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前几天,相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概念和范围。未来,国家将围绕信息、融合、创新三大新型基础设施,更上层楼。武汉若要发展新基建,必然离不开光谷。一个好汉三个帮,对于“宇宙中心”的光谷来说,并不缺政策“光环”,而更需要承接产业转移的好帮手。
“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故事,尽管换了主角,却总在书写着神奇。即便武汉之外,鄂州、团风接连有望进入地铁时代。它们将与武汉“无缝对接”,消除地理隔阂,打通两地产业、人才、地理空间上的优势互补。作为武汉远城区的新洲,也到了激动人心的历史发展时刻——四顾环视,新洲兴许才是承接光谷产业转移的最佳拍档,续写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故事。
▲ 17公里航天大道:卫星制造 火箭引擎
有学者认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是动态变化的。土地、交通、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等,随着时间推移都会发生变化,区域协同的作用因此得以体现。只有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长江南岸是有着产业、资本、技术实力丰厚的光谷,长北岸是有着连片土地、极具比较优势的新洲。如此相近的地理位置下,资源必将流向洼地,优势互补。
“促进鄂东地区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曾在今年湖北省两会上如此建言。武汉市人大代表李洵也提出:“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东湖高新区优势互补,打造一江两岸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长江大桥也叫新港长江大桥,是武汉新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建成后将实现武汉外环东绕。双柳长江大桥联通双柳与葛店,通车后,将与光谷“无缝对接”,直通“大光谷”,让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武汉中心城区的交通更为便捷。
光谷长江大桥南起东湖高新区花山碧云寺,北至新洲张牌楼湾项目,南接武鄂高速,向北、向东串联新洲区内双柳、阳逻、汪集等重点区域,密切与周边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实现一江两岸产业联动发展。
双柳长江大桥及光谷长江大桥的建设能对打通一江两岸产业、人才、地理要素至关重要。

▲湖北省人大代表、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在省两会建言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在会上建议,加快武汉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鄂东地区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光谷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两大国家产业基地和两大创新领域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向鄂州、黄石、黄冈延伸”。
▲武汉市人大代表、华夏幸福武汉事业部总经理李洵在市两会建言
与此同时,今年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人大代表、华夏幸福武汉事业部总经理李洵也建议,新洲产业、人才基础薄弱,光谷则是武汉资本、人才最密集的区域,是国家存储器基地的所在地;如果一江两岸通过引导,在产业、人才、地理空间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就能实现武汉东部片区协调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据了解,作为继上海、西安后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四个国家新基地”之一,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中的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工程、磁电产业园均已复工。此外,航天大道、航天北路、文体中心等多个城建工程也已复工。

▲卫星产业园正有序建设中

▲4000万元的火箭已在淘宝直播卖出
就在4月1日,宇宙第一单!
4000万一发的火箭,被薇娅在淘宝直播间里卖掉。薇娅卖掉的正是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运载火箭,这是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仅成立四年就已成功发射8次火箭。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科工火箭总装厂房,一期工程投产之后将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按照规划,在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建设之后,将具备年产5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