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吧 关注:186贴子:271
  • 0回复贴,共1

河蟹牛奶病的原因是 “三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河蟹牛奶病怎么治?河蟹“牛奶病”的真凶其实是“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温”
近年来河蟹“牛奶病”成了养殖圈里议论的话题,主要表现是河蟹体内有如牛奶一样的液体,俗称“牛奶病”,南方叫“水鳖子”病,根据三渔普查统计牛奶病有如下几个特性,南方地区多,北方地区少,母蟹多,公蟹少,大蟹多,小蟹少,精喂患病多,粗喂患病少。养殖户谈到牛奶病的起因也都弄不清楚,即使多年养蟹的高手也是摸不着头脑,因找不到发病原因,所以谈到“牛奶病”就无不胆战心惊,众说纷纭。
有关殖协会专家分别在病情高发区江苏省,安徽省展开调查,7-8月份抽样检查中几户所有养殖户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河蟹牛奶病,当地针对这种情况也是无从下手,检查水质的各项指标都正常,由于没有特效药也只能听天由命,还有很多养殖户滥用药品导致水体污染,使得白奶病更重,秋季产量减半。
我们调查统计,牛奶病最严重的是发生在2016年,造成江苏、安徽、东北的成品蟹产量大减,也就是那一年成品蟹价格最高,甚至卖出了历史新高,2两母蟹65-70元/斤,2.5两母120元/斤,3两母天价,大蟹更是一蟹难求,即使这样养殖户也没赚到钱,因为产量太低,那么造成牛奶病的起因到底是什么?行业内的高手也都是猜测,都无理论依据,养殖协会专家也是束手无策,只强调水质,可是水质检测又没问题,矛盾让养殖圈内集体困惑,大家从未矛头一致的指向一个发病因,下面我们针对过去4年的普查和大数据统计来阐述下为什么三渔农业提出牛奶病是“高温+高蛋白+高温”造成的蟹肝部的肝化。
从2016年出现河蟹“白奶病”开始我们就在全国地区做普查,监测江苏、安徽、北方等多省大数据,首先说水质,不论水质好坏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牛奶病”,南方发病率高,北方发病率底,越是高温地区越是严重,同时我们发现母蟹发病多,公蟹发病少,精喂塘发病高,散养塘发病少,北方野生塘几乎没有,我们化验河蟹发现体内蛋白质成分极高,脂肪极高,肝化严重,显微镜下显示病原体就在肝部,行程白色牛奶状,我们用排除法去掉了不相关的因素,得到以下结论:精饲喂导致河蟹体内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高,蟹体健壮反倒是多发病,就像吃多了得了“脂肪肝”,河蟹运动的太少,捕食太少,张口就来食物,再加7-8月高温,所以发病,提示高温因素影响很大,高温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没有高温就不会有牛奶病,而一些粗放养殖的养殖户由于没有投喂充足饵料反倒是躲过一劫,这点可以从北方养蟹的粗放养殖模式得到论证,北方从不喂饵料,河蟹从来都是吃粗的,吃素的,北方高温期短,所以别北方发病少,但近年来北方气温回升加上人们对养蟹投喂饵料认识的提高反而增加了得牛奶病的风险,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趋势,也造成了北方冬季气温反常升高,很多养殖户存储成品蟹前都采用高蛋白饵料育肥,“精饲喂+暖冬”就导致了春节期间销售的成品蟹不同程度都会有牛奶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再说为什么是母蟹患病多,公蟹患病少,公蟹的争斗性强,游动性大,降低了体内高蛋白高脂肪的程度,所以公蟹得牛奶病的少,母蟹游动性弱,所以母蟹发病多。
那为什么说大规格蟹患病多而小规格蟹患病少?是因为大规格成品蟹都是在蟹苗期就得到了高蛋白的饲喂,所以苗体规格大,大规格蟹苗本身就是高蛋白的体质,而小规格的蟹苗都是得不到精喂摄食能力差造成的,所以小苗普遍出小个体的成品蟹,所以发病少,这点可以从专业人工苗场看出,人工苗场为保证苗种素质投喂的精饲料多,而非人工苗场和一些河道野生苗以吃素为主,营养差,个体小,所以小苗几乎没有得牛奶病的。
河蟹牛奶病发病期长,像河蟹养殖业的瘟疫,具有慢性、普遍性的特性,养殖方式和温度决定着患病的多少,好在没有传染性,要问治疗方法,确定说没有特效药,预防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回归自然,回归到从前的自然养殖方式,改变饲养方式,不要过于精喂,很多养殖户为了长大蟹,为了黄和膏的饱满,投放过多的高蛋白类饲料是不可取的,还是要注意荤素搭配来调节河蟹体质和代谢能力,从而降低得牛奶病风险,那么再说高温,气候的事我们由它吧,谁又能左右得了天气那?最后三渔农业祝全国养殖户丰收大吉


1楼2020-05-09 11: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