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狂犬病的一些研究性数据报告:十日观察法的最直接证据。——以下来自严家新教授的博客
以上数据来源于泰国Saovabha皇后研究所在1985年至2002年期间长达十七年的研究所得来的结果,
可以看到凡是测得狂犬病毒阳性的,所有研究样本(猫、狗,这些样本都在伤人之后被送到研究室)都在10日
内死亡,而在11-40天出现死亡的,经FAT检测后均为阴性,也就是说这些超出10天以上才死亡的样本,并非
是由于感染狂犬病而死。通过这一研究报告,则得出一个结论,感染了狂犬病的狗或猫一旦发病,十日内必然死亡,
且只有在发病期间才能从它们的脑脊液、唾液中测出狂犬病毒。这也是十日观察法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
而在其他的研究中,Fekadu等在39只狗中发现有一只狗在第一次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前13天所分泌的唾液中检出
了狂犬病毒。但这只狗第二天就突然自然死亡。所以十日观察法在十日内已经可以看出动物至少奄奄一息了,
到14日左右必然死亡。这仍然说明十日观察法是可靠的。
2.为什么狂犬病没有被自然淘汰。
以1996年为例,当年全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曾降至159人,随后又逐年缓慢上升。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中国每年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量逐渐从500万人份增加到大约800万人份。从2000年到2010年,疫苗的使用量大体上是从800万人份增加到1500万人份(个别年份曾接近2,000万人份)。所以在1996年前后的十年中,中国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使用量并无显著增加,比此后的十年使用量还要少一半以上。所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时间发病率的下降与人类的努力,即人用疫苗的使用量多少并无直接关联。而这段时间狗的数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逐渐增加,并未发生突然显著降低的情况。因此,推测此次狂犬病流行规模的突然急骤下降,可能是由于狂犬病毒流行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在狗的数量不变或逐步增加的条件下,狂犬病毒的流行普遍会表现出明显的消长周期。人类目前对这个消长周期还了解甚少,可能自然选择这只无形的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此还有待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来源于严家新科学网——《病死率最高的狂犬病毒,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
人的狂犬病95%以上来源于狗,特别是流浪狗。狗的数量和狂犬病发病率是决定人狂犬病的发病率的最重要因素。经验证明,只要消除了狗群中的狂犬病,人的狂犬病就自然消除了,正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做到的那样。
3.狂犬病暴露类型和犬只特征与暴露风险概率:为什么很多人不打针也没有得狂犬病?
图中再次说明了十日观察法的有效性和科学系,通过概率学可以得出结论,健康的犬经过10天隔离期观察仍然健康的,属于无风险,即便不接种狂犬疫苗,也不会有感染风险(即排除了疑似为狂犬病动物的可能性)。另外,还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比如,即便是头颈部的咬伤,其死亡概率也并非是百分之百。但看起来健康的犬只并不一定是真正健康的犬只,仍然有很低的风险导致狂犬病的传播。同时也说明了,一、不是所有的狗都携带狂犬病毒;二、不是只要携带狂犬病毒的狗伤人就一定会导致狂犬病毒感染;三、如果够感染了狂犬病一定会死亡,而不是长期存活。
4.成大2-1-1(四针法)全程免疫后加强免疫IgG抗体水平和阳性率示意图:1年组、3年组为100%,2年祖41岁以上阳转率为96~98%——以下内容来自知网《狂犬病暴露后使用“2-1-1”程序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3年免疫持久性及2剂加强免疫》
目前文献中关于狂犬病疫苗免疫持久性的报道,绝大部分是使用 5 针法开展的,显示按 5 针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后 1 年和 2 年仍有98. 58% 和 73. 30% 的人群中和抗体达到有效保护水平。按 5 针法接种后 1 年、2 年和 3 年的阳性率分别为 73. 9%、21. 1% 和 20%,接种后 2 年抗体水平降至与接种后 3 年相近的低水平,低于本研究结果。一项长达 5 年的免疫持久性研究表明免后 1 年至 3 年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0. 5%、60. 5%和 49. 1%,免后 5 年下降至 34. 0%,经 1 针加强后,抗体阳转率为 100%,这与本次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该描述来自于上页针对加强免疫的拓展性描述,即将4针法与5针法做比较,与上页的图表来自同一份文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5针法还是4针法,加强针一般打1针就能够刺激机体快速产生保护性抗体,抗体阳转率一般在加强后的第7天就能够达到100%,所以,国际上(WHO和美国CDC等)通用的再次暴露免疫方法是首次接种超过半年的,加强1针,最多加强2针,多打属于浪费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狂犬疫苗接种后再1年以内仍然有98.58%抗体的有效保护水平,所以一年以内的多次加强也可以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5.加强针为何最多只需要打2针即可?(见图中描述)——以下摘自孟胜利博士博客
以上数据来源于泰国Saovabha皇后研究所在1985年至2002年期间长达十七年的研究所得来的结果,
可以看到凡是测得狂犬病毒阳性的,所有研究样本(猫、狗,这些样本都在伤人之后被送到研究室)都在10日
内死亡,而在11-40天出现死亡的,经FAT检测后均为阴性,也就是说这些超出10天以上才死亡的样本,并非
是由于感染狂犬病而死。通过这一研究报告,则得出一个结论,感染了狂犬病的狗或猫一旦发病,十日内必然死亡,
且只有在发病期间才能从它们的脑脊液、唾液中测出狂犬病毒。这也是十日观察法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
而在其他的研究中,Fekadu等在39只狗中发现有一只狗在第一次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前13天所分泌的唾液中检出
了狂犬病毒。但这只狗第二天就突然自然死亡。所以十日观察法在十日内已经可以看出动物至少奄奄一息了,
到14日左右必然死亡。这仍然说明十日观察法是可靠的。
2.为什么狂犬病没有被自然淘汰。
以1996年为例,当年全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曾降至159人,随后又逐年缓慢上升。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中国每年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量逐渐从500万人份增加到大约800万人份。从2000年到2010年,疫苗的使用量大体上是从800万人份增加到1500万人份(个别年份曾接近2,000万人份)。所以在1996年前后的十年中,中国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使用量并无显著增加,比此后的十年使用量还要少一半以上。所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时间发病率的下降与人类的努力,即人用疫苗的使用量多少并无直接关联。而这段时间狗的数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逐渐增加,并未发生突然显著降低的情况。因此,推测此次狂犬病流行规模的突然急骤下降,可能是由于狂犬病毒流行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在狗的数量不变或逐步增加的条件下,狂犬病毒的流行普遍会表现出明显的消长周期。人类目前对这个消长周期还了解甚少,可能自然选择这只无形的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此还有待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来源于严家新科学网——《病死率最高的狂犬病毒,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
人的狂犬病95%以上来源于狗,特别是流浪狗。狗的数量和狂犬病发病率是决定人狂犬病的发病率的最重要因素。经验证明,只要消除了狗群中的狂犬病,人的狂犬病就自然消除了,正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做到的那样。
3.狂犬病暴露类型和犬只特征与暴露风险概率:为什么很多人不打针也没有得狂犬病?
图中再次说明了十日观察法的有效性和科学系,通过概率学可以得出结论,健康的犬经过10天隔离期观察仍然健康的,属于无风险,即便不接种狂犬疫苗,也不会有感染风险(即排除了疑似为狂犬病动物的可能性)。另外,还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比如,即便是头颈部的咬伤,其死亡概率也并非是百分之百。但看起来健康的犬只并不一定是真正健康的犬只,仍然有很低的风险导致狂犬病的传播。同时也说明了,一、不是所有的狗都携带狂犬病毒;二、不是只要携带狂犬病毒的狗伤人就一定会导致狂犬病毒感染;三、如果够感染了狂犬病一定会死亡,而不是长期存活。
4.成大2-1-1(四针法)全程免疫后加强免疫IgG抗体水平和阳性率示意图:1年组、3年组为100%,2年祖41岁以上阳转率为96~98%——以下内容来自知网《狂犬病暴露后使用“2-1-1”程序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3年免疫持久性及2剂加强免疫》
目前文献中关于狂犬病疫苗免疫持久性的报道,绝大部分是使用 5 针法开展的,显示按 5 针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后 1 年和 2 年仍有98. 58% 和 73. 30% 的人群中和抗体达到有效保护水平。按 5 针法接种后 1 年、2 年和 3 年的阳性率分别为 73. 9%、21. 1% 和 20%,接种后 2 年抗体水平降至与接种后 3 年相近的低水平,低于本研究结果。一项长达 5 年的免疫持久性研究表明免后 1 年至 3 年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0. 5%、60. 5%和 49. 1%,免后 5 年下降至 34. 0%,经 1 针加强后,抗体阳转率为 100%,这与本次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该描述来自于上页针对加强免疫的拓展性描述,即将4针法与5针法做比较,与上页的图表来自同一份文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5针法还是4针法,加强针一般打1针就能够刺激机体快速产生保护性抗体,抗体阳转率一般在加强后的第7天就能够达到100%,所以,国际上(WHO和美国CDC等)通用的再次暴露免疫方法是首次接种超过半年的,加强1针,最多加强2针,多打属于浪费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狂犬疫苗接种后再1年以内仍然有98.58%抗体的有效保护水平,所以一年以内的多次加强也可以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5.加强针为何最多只需要打2针即可?(见图中描述)——以下摘自孟胜利博士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