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五十年代吧 关注:5,882贴子:1,601,509
  • 22回复贴,共1

造就“无烟一代” 马克龙推出抗癌行动十年方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真是极好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当天推出抗癌行动十年方略,希望加强预防吸烟和酗酒,甚至期待出现“无烟一代”,并将法国因罹患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从每年15万减少到10万。作为国家元首,这是真正考虑到全民福祉的一个美好想法,吸烟百害而无一利,我的朋友熟人老烟民也有不少人戒烟,在中国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或者或者是权威人士公开呼吁全民戒烟,因为这是一块大奶酪,涉及他们的巨大利益。
其实,在新一代人群中推广这种意识并推动落实全民抵制香烟,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对全民健康有莫大的好处,很多老烟枪不知不觉抽了几十年,祸害的不光是自己。连同最亲近的人也会“被动吸烟”。
我的两个亲戚,一个是承揽建筑工程的小包工头,一个是地方上知名厨师,免费烟来路广,抽烟不花钱,到了晚年,两个都是严重肺气肿,一个在苟延残喘,体检癌胚指数高达百分七十,医生说怀疑哪里有癌变,自己也想玩完了,可是查来查去查不出,饭量大减,吃不下,呕吐,只能喝稀粥。体重骤降,大男人剩下九十斤,散步遛弯只能在自家楼下,多走路骨子里都疼。另一个上一两级台阶都要歇半天,在家靠吸氧,吃药度日。还有一个邻居抽了几十年,前年他老伴被查出“肺癌晚期”,切去半边肺叶后扩散,现在搁家里养着。说白了等死。这是被动吸烟的恶果。我的摄影朋友去年在我的劝说下,戒了,因为体检发现肺外长了两个大泡。医生也说是抽烟所致。他还不以为然,我说那你再抽吧,等待你的无非是两个结局,肺气肿,肺癌。怕了,戒了!


IP属地:福建1楼2021-02-05 19:09回复
    “以民为本”说起来很光鲜,做起来却是另一套。烟的税收可谓一大块“经济收入”,所以“烟草局”个个腰缠万贯,国家控制的好烟小食杂店有的按比例能拿一点卖,有的根本就没有。中国有“官”,就有“卡”。有“卡”就有“拿”。
    马卡龙考虑的是全民健康,所以倡导“无烟一代”,抽烟是慢性自杀,大家晓得,上了瘾,想戒又难。
    其实第一口抽的时候,感觉并不好,也不会给人带来愉悦的快感,喝酒却不一样,喝到有点晕乎,有的人感觉很好,所以我以前说过,学抽烟的人,一开始根本就是**。文革中期,父亲被羁押“毛贼思想学习班”,看不到前途,极其郁闷,也学“抽烟”,抽了几根,又苦又涩,而且抽后心情没有半点改善,倒是吐了半天口水,从此不沾边了。


    IP属地:福建2楼2021-02-05 19:24
    回复
      新一代人当他们这一块还是洁白无瑕的时候,何不倡导全面不沾烟的运动,比如学校,再到“企业”。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我说这话,有的人觉得刺耳,有的人根本反对,这是处在各自的“利益”上考虑问题的。


      IP属地:福建3楼2021-02-05 19:29
      回复
        这个有点儿矛盾,烟草有害健康,可是有利于税收,有利于财政。这就是道义和利益的关系。烟草这东西不是国粹,中国历史上没这个东西,明末才传到中国来的。


        4楼2021-02-05 19:30
        收起回复
          年青一代,主要是低文化层次的年青一代,抽烟的越来越多。国家虽然没有哪个领导人直接出来呼吁,但各地政府都有禁烟措施。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这么多年,中国的烟民却增长如此快。想来想去,我觉得和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为什么吸烟的年轻人多是打工者,而著名高校的学生、大城市的孩子染上此恶习的则不多。那些外来打工仔打工妹,从小就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管,还未成年就辍学出来打工,身边的朋友又都是低素质的,学会抽烟喝酒很正常。


          IP属地:北京5楼2021-02-05 21:33
          收起回复
            现在“烟民”年龄趋于低龄化,还有些女生加入烟民队伍。
            公共场所有要求禁烟,只是一些烟民不能自觉执行,常有触犯的事情发生,还有为此丧命的,比如“电梯劝烟案”。


            IP属地:广东6楼2021-02-05 22:47
            回复
              现在抽烟的越来越少了。烧纸的季节借火都困难!。。。


              IP属地:江苏7楼2021-02-06 09:11
              收起回复
                为什么抽烟的多?因为抽烟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愉悦。人们努力奋斗才能获得大脑奖励机制去分泌多巴胺,而现在只需要一根小小的香烟就能人大脑分泌,为什么不抽呢?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2-06 09: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