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说多核这个:一般人们认为铜的配位就是四和六,顶多再出个三配位。这次要说的这个(Hpy)2[Cu3Cl8(H2O)2],它的铜离子是一半六配位,另一半是方锥形的五配位。从下方的结构图来看,固体中Cl3同时以两个氢键结合吡啶和水分子,进而链接相邻的铜,稳定了它的整体结构,这样一个无限延伸的长链结合体。然而这玩意儿在105℃下照样可以失水,由原来的红棕色变为近黑色,同时由于维持结构稳定的水分子丢失,整个长链断成无数个长度不等的短链。如果再加热,就会在190℃下失掉氯化氢,这时吡啶趁虚而入代替氯离子,就形成了[Cu3(py)2Cl6]这个浅绿色的配合物(而且就它有图,其他的都忘拍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配合物只能通过这个方法得到。无论是把吡啶和氯化铜按比例配溶液浓缩还是重结晶最初的(Hpy)2[Cu3Cl8(H2O)2],得到的都是淡黄色的[Cu(py)Cl2]。就算是把它自己重结晶也是得到这个东西而得不到它本身。同类型的钴镍铬铁镉的配合物都早已得到,而这个铜配合物曾一度被认为不能存在(在溶液里确实是这样)。制法是5mmol氯化铜用最少量水溶解,加入5mmol吡啶(析出蓝色的[Cu(py)2Cl2]固体),再加入4ml浓盐酸,整体浓缩到5ml,在干燥器里放干,就得到红棕色的(Hpy)2[Cu3Cl8(H2O)2]晶体。这东西变色花样很多:加热固体,可以看到红棕色慢慢变黑(105℃),然后又变绿(190℃),最后又变棕(240℃,最终分解回CuCl2)。如果给它上面洒水,最开始是深蓝色的固体[Cu(py)2Cl2],再加水就把氯顶下来变成淡蓝色并溶解。制作时会产生大量HCl气,如要仿制一定做好尾气处理和防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