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李氏吧 关注:9贴子:114
  • 6回复贴,共1

四会桥下李名人李邦光及其他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会李氏分为1火德公系2桥下李国宾系3岗嘴李三八公系,其中岗嘴李与桥下李系的关系非常密集有待后人细心探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3-11 23:26回复
    俗语“李氏祠堂吴家坟”在四会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吴家坟”以吴义狗缘得风水名师,为其点葬了“雷劈坟”而速发巨富著名;“李家祠堂”则以地师略施妙用而即发官贵闻名。为了记载以上传说及剖析其发迹根源,笔者曾带领中国易经协会驻四会专家团到现场考察,寻访有关知情人士,收集传奇故事,并从风水角度剖析其兴衰根源。此文得以完稿,有赖于年过九旬的谢剑影及八十五岁高龄的罗庆荣老人家为笔者提供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谢老缘得族谱
    资料提供者之一,谢剑影老人的祖藉是肇庆鼎湖区莲花镇人。他自1940年来到四会担任四会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宣传队队长,时至今天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这些岁月里,谢老曾担任《四会文史》原主编及四会图书馆馆长。由于工作之缘,谢老对四会民史了解甚多。
    1940至1942年,谢老与四会马田岗咀李氏后人李宝栋在宣传队里相遇,并且成为了好朋友。1946年,谢老临时调派到广州任《广州建国时报》编辑。有一天,李宝栋到江西寻找同宗的宋朝名宦李积中的后人,返程时经过广州。路上李氏染上了疾病,且身上的盘川用尽,李氏只好拖着病弱的身躯到报社寻找谢老帮忙。谢老不但借钱给李氏治病,而且还把李氏留在自己的宿舍里养病,数天后李氏康复,离开时,谢老再借盘川给李氏回家,从此,李宝栋认定谢老是他的救命恩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谢老因为研究四会姓氏来源,需要搜集本县各姓氏的族谱与史料。为了研究岗咀李氏的历史渊源,谢老到原清塘镇东方红大队寻找李宝栋。李宝栋为了报答谢老昔日之恩,便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了谢老,还把岗咀李唯一的《李氏族谱》借给了谢老查阅。
    岗咀李氏有皇裔之说
    传说岗咀李氏(下称:岗咀李)的四会开基始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十六个儿子,曾有“李世民三十六府君”之称。公元690年,武则天登上皇位后,为排除异己,杀子屠兄,弑君酖母。李氏开基祖三十六府君为了逃避武则天的谋害,从长安(现西安)南迁到四会马田开基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氏家族逐渐壮大,特别在凤山东面岗咀建造了“李氏宗祠”及在槎山南面安葬了开基祖后,获风水的无形福荫而人才辈出,曾孕育了李积中四代在朝为官及“一巷七进士”的千年佳话。
    “三十六府君”之称源于古代的皇庭制度。传说在唐朝,凡是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及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所生的皇子都封有王位,但等级不高的如九婕妤、九美人、九才女、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及二十七采女等宫娥所生的却不封王。为此,岗咀李开基祖没受封王,但有“三十六府君”之称,也许是李世民与宫娥所生的第三十六个儿子。岗咀李与李世民第三十六代孙李什八(广东怀集冷坑李氏开基祖,现有后人四万多)同一皇裔血统(详见《温石华案例论文-甲集》。(图1)
    三十六府君安葬于四会槎山向南伸延至家惠床具厂与原屠场之间的山岗上。墓场宽大庄严,山上有一条石板路直通坟前;坟前有石牌坊,牌坊上刻着“李世民三十六府君墓”;牌坊下摆有石人和石马。抗日时期的1940至1945年间,谢老曾考察此墓。(图2)
    岗咀《李氏族谱》上有一幅李世民的剌绣画像,画像下绣有“始祖李世民”的文字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岗咀李每年都在宗祠内举行一次秋祭始祖李世民的仪式,仪式进行时把族谱里那幅李世民画像摆放于宗祠的神主位前,然后摆上三牲供品,焚香礼拜。(图3)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3-12 11:18
    回复
      删除
      四会岗嘴李氏、桥下李氏及江西南昌新建霞莊李氏!寻根欢迎加入!
      四会市东城街道高观东的李氏族人修缮祠堂时,发现了祖先、明代一品文官李牧的画像。上月28日,记者前去采访时惊奇地发现,除了这位一品文官,从宋代至清代,这个家族共有10人考取进士。
      记者看到,明代一品文官李牧的画像画在布匹上,它有1米长、50厘米宽。李氏族人李建庸称,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武则天残杀李氏皇族时,我们的祖先逃到岭南,最后在四会高观东落籍。”
      据《四会市志》记载,到了宋代元丰二年(1079年),四会高观东李氏族人中的李积中考取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宋史》著有李积中传。
      宋乾道五年(1169年)、八年(1172年),李积中的曾孙李大理、李大异先后考取进士。
      记者根据《四会市志》的记载统计,高观东的李氏族人自李积中开始,一直到清代科举制度结束,共有10人考取进士,3人考取举人。
      直到民国时期,李积中的后代还有人陆续考取中山大学,其中李蔚卿还担任过民国四会县的县长。
      高观东居住的李氏族人不足100户,但是居然走出了10位进士,这令四会市文史专家谢剑影称奇,“在肇庆地区绝无仅有,在全省和全国都不多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4-06 11:11
      回复
        (四会)李氏族谱。(清)李善元纂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一册粤图
        该谱为明代初修,内存明学士宋濂序云:“李之姓原于帝高阳氏,宗陇西,后裔临淮公者,琅琊王之子,名修珍,贬斥南海,数世不能归,子孙遂居端州之四会,四会有李氏,盖出自临淮公9传十余世,至宋殿中侍御史积中(元丰进士,官翰林直学士),由直谏谪南昌,故今为南昌人。殿中公九世孙宗颐以家谱相示,始于殿中高祖三八府君,三八之上则略而不备。”该谱曾经历次纂修,计有宋元丰李积中(五世孙)初烤、明正统三年(1438)十三世孙续修、明万历辛亥(1611)十九世孙续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二十四世孙续修以及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世孙续修等。李氏居四会七百余年,历世三十余代,名士众多,如李积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四会)李氏族谱。(清)李德宽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四册粤图
        (四会岗咀)李氏族谱一卷。(民国)李焯楠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
        一册四会方志办、四会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4-06 11:13
        回复
          桥下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龙江河流经现东门外的地方,为方便往来两岸,在河上建了一座桥,冠名“普济桥”,因桥建于龙江河上,时人又称其为“龙桥”。始为竖木柱架桥板,两边设栏杆。因木柱不堪水浸侵蚀,需多次修整。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木柱为石桥墩。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中秋节,一场大火把龙桥烧毁,自此再无修复。
            两年后,即1936年因要把四(会)三(水)公路与四(会)(广)宁公路接通,在现龙城大酒店北侧正对大同路的龙江河上架起一座结实的公路木桥,冠名“新龙桥”,简称“新桥”。
            旧龙桥存世760多年,期间,有记载的因洪水毀4次,火焚6次,废损多次,修复22次,小修无数次,可谓多灾多难,历尽沧桑,但四会人不屈不挠,屡毁屡修。建桥者、修桥者,造福民众,善莫大焉,深受世人的赞颂与尊崇!
            被龙江河所隔,与四会古城东门相对,又处于旧龙桥下游的地段,被冠以“桥下”之名。桥下巷道密集,辖下现有一至七巷,素有“小佛山”之称。“桥下李”是四会著名的氏族,域内多清代、民国等青砖古建筑。“桥下李氏民居”,“桥下二巷郑氏大宅”,“桥下二巷司马第”已入选《四会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桥下有一间“桥下李家祠”。1941年和1948年此祠曾先后两次成为“四会简易师范学校”的校址。“四会简师”附设有小学,以作其毕业生见习和实习之用。解放后,“简师”与四会中学合并,此附属小学成为“四会县第一小学”,简称“县一小”。后县一小改称“高观小学”,“文革”期间更名为“城东小学”,沿用至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4-06 11:16
          回复
            听四会“桥下”李氏老人家讲在民国桥下李家祠建设时向各地宗亲筹集资金,另还有筹钱俢族谱据说族谱当时以送到(广州或佛山)修谱局去刻印,但后来由于抗日战争修谱局被炸弹💣炸左,所以桥下李支系家谱无法刻印,只有四会有部分抄写本得保留!!!!另外桥下李D老人家还说(桥下李)与(岗嘴李)本是同一宗族只不过他们是大婆生长子而岗嘴李是二婆生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7-25 15:54
            回复
              请问这个在哪里能查阅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23 1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