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在“事转企”改革中随时根据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调整改革举措唐克摄
1.触碰利益,更触碰灵魂
1月2日,沈阳市林业局的牌子被摘掉,事业单位改革之后,机构改革的大幕也被拉开。一些此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被划走的“老人”,再次回到局机关门前合影留念。
“尽管各级领导做足了思想工作,但内心还是有抵触情绪。一方面熟悉的工作环境、模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会怎样有些担心。”一位在这次改革中被转入事业单位的参公人员说,不过也知道改革是大势所趋,而且“不留后门”,个人只能顺应新形势,在新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2018年5月,辽宁省启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按照功能相似、职能相同原则,省委、省政府力推事业单位优化整合。去年8月底,省直659户事业单位已合并为65户。到去年底,全省医疗、教育、税务系统以外的2751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已优化整合为2366个,精简幅度达到92%,涉及人员41万人。
辽宁省还延续“事转企”的改革方向,将经营性事业单位“能转尽转”,全部转成企业,涉改人员身份也从事业编变成企业编。
“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改革,的难题就是怎么解决人的稳定问题。”辽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李方喜说,涉及人数太多了,尤其还有大量“事转企”人员,意味着“铁饭碗”没了,这不仅触碰利益,更触碰灵魂,涉及到思想观念转变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做通思想工作是第一位的。
在改革之初,辽宁省就从讲清道理、明确政策、给予关心三个方向入手。部门涉及转出人员,原单位领导要谈话;转入到新部门,新领导要谈话;领导要跨层级谈话,到基层谈话。
“我们是第一个挂牌的,现在大家都稳下来了,干起来了!”辽宁省信息中心主任甄杰说,全省25家省直机关所属的政务信息类事业单位被统一整合并入省信息中心。改革之初,统一思想是第一位,也是最难的。“我们的班子成员都很有担当,每一个人都谈话,到基层谈话。”
“改革能快速顺利推进的另一个法宝,就是‘不留后门’‘不搞例外’‘一把尺子量到底’。”李方喜举例说,辽宁新成立辽勤集团时,包括很多原来省直机关的处长、副处长派到事业单位任职的,直接从公务员变成企业编,这让很多人看到改革没有例外。
2.瞄准正确方向,坚持随调随改
为了改革能够推进,辽宁选择“不留后门”;为了改革方向精准,辽宁也绝不搞“一言堂”“拍脑门”决策,不仅在改革之初大范围走访调研,而且在改革中随时根据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调整改革举措。
亲历改革全程的李方喜翻开自己的工作笔记细细盘点:去年4月以来,仅省委书记陈求发带队的调研就走了6个市、39个县、59个乡、10个街道和10个村,与150余名基层工作人员座谈;改革启动以来,相关部门工作日推进落实,双休日开会总结部署,目前已召开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文件起草小组会议20余次。
“这是一次没有参照样本的改革。”对待这次改革,辽宁省在推动中没有“一锤定音”,而是不断根据遇到的新问题,调整思路,注重把控节奏和力度。
“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有参公人员的事业单位怎么办?”辽宁省委编办副主任陈相元举例说,很多参公人员提出自己不愿意转成事业编制。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此前就是事业编制,可能已经申评职称,如今已经错过了时期。对此,省里立刻开会研究并出台政策。参公人员可以选择保留参公身份,也可以转成事业编制。对于因为历史原因没有申评职称的,给予综合考虑,尽量使他们不吃亏。
对于一些转企的事业单位,一些马上就要退休的人员想要保留事业身份怎么办?对此,辽宁参照相关政策给予解决,即工龄满30年,或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龄满20年的,可以按事业待遇提前退休。
事业编与企业编人员的养老金还没有完全并轨,退休后待遇差怎么办……一些新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对于这些新问题,辽宁还在不断探索解决之道。”李方喜说。
3.力求“让改革者受益”
近日,辽宁省委组织部发布了一则公告,现任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夏冰,拟任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夏冰作为一个主动要求加入改革大军的改革支持者,他的工作业绩和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在这次改革前,辽宁早在2016年就开始提前一步进行了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的改革探索,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就是当年成立的,整合了辽宁省水利厅下属的水库、供水公司等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也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统一划转成企业编制。时任水利厅办公室主任的夏冰并不在涉改人员之列,但却主动加入集团。“当时想法很简单,趁着思想还没‘老’,想到企业闯一闯。”夏冰说。
一批像夏冰这样敢闯敢拼和实干的人在改革中受益。让改革者受益也是辽宁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机制更活、收入提升”是一些转企的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感受。
辽宁省环保集团下属辽宁科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睿枫在事业单位转企之后,工资收入增长了大概三倍。“改革之初我在集团市场部任副总经理,现在已经到下面负责一摊业务了。”徐睿枫说,改革的好处就是打破了“大锅饭”,个人收入看业绩,集团多收入,个人也受益。
虽然不少“吃螃蟹”者获益,但毕竟不同单位情况千差万别,确保让“改革者利益不降”是一项重点工作,也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
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例,改革涉及数十万人,仅公益性改革中减少的各级干部职数就达2600多个。在改革中,辽宁没有大规模减员,而是在系统内优化配置;在减少干部职数时,辽宁对超出新核定领导职数的现职领导承诺级别不变、待遇不变,程度化解了矛盾。
改革还在推进,涉及各类群体的新诉求还在不断出现。“对待这些人的诉求,一定要认真倾听、解决,改革要以人为本。”辽宁省委一位负责人说。
1.触碰利益,更触碰灵魂
1月2日,沈阳市林业局的牌子被摘掉,事业单位改革之后,机构改革的大幕也被拉开。一些此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被划走的“老人”,再次回到局机关门前合影留念。
“尽管各级领导做足了思想工作,但内心还是有抵触情绪。一方面熟悉的工作环境、模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会怎样有些担心。”一位在这次改革中被转入事业单位的参公人员说,不过也知道改革是大势所趋,而且“不留后门”,个人只能顺应新形势,在新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2018年5月,辽宁省启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按照功能相似、职能相同原则,省委、省政府力推事业单位优化整合。去年8月底,省直659户事业单位已合并为65户。到去年底,全省医疗、教育、税务系统以外的2751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已优化整合为2366个,精简幅度达到92%,涉及人员41万人。
辽宁省还延续“事转企”的改革方向,将经营性事业单位“能转尽转”,全部转成企业,涉改人员身份也从事业编变成企业编。
“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改革,的难题就是怎么解决人的稳定问题。”辽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李方喜说,涉及人数太多了,尤其还有大量“事转企”人员,意味着“铁饭碗”没了,这不仅触碰利益,更触碰灵魂,涉及到思想观念转变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做通思想工作是第一位的。
在改革之初,辽宁省就从讲清道理、明确政策、给予关心三个方向入手。部门涉及转出人员,原单位领导要谈话;转入到新部门,新领导要谈话;领导要跨层级谈话,到基层谈话。
“我们是第一个挂牌的,现在大家都稳下来了,干起来了!”辽宁省信息中心主任甄杰说,全省25家省直机关所属的政务信息类事业单位被统一整合并入省信息中心。改革之初,统一思想是第一位,也是最难的。“我们的班子成员都很有担当,每一个人都谈话,到基层谈话。”
“改革能快速顺利推进的另一个法宝,就是‘不留后门’‘不搞例外’‘一把尺子量到底’。”李方喜举例说,辽宁新成立辽勤集团时,包括很多原来省直机关的处长、副处长派到事业单位任职的,直接从公务员变成企业编,这让很多人看到改革没有例外。
2.瞄准正确方向,坚持随调随改
为了改革能够推进,辽宁选择“不留后门”;为了改革方向精准,辽宁也绝不搞“一言堂”“拍脑门”决策,不仅在改革之初大范围走访调研,而且在改革中随时根据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调整改革举措。
亲历改革全程的李方喜翻开自己的工作笔记细细盘点:去年4月以来,仅省委书记陈求发带队的调研就走了6个市、39个县、59个乡、10个街道和10个村,与150余名基层工作人员座谈;改革启动以来,相关部门工作日推进落实,双休日开会总结部署,目前已召开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文件起草小组会议20余次。
“这是一次没有参照样本的改革。”对待这次改革,辽宁省在推动中没有“一锤定音”,而是不断根据遇到的新问题,调整思路,注重把控节奏和力度。
“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有参公人员的事业单位怎么办?”辽宁省委编办副主任陈相元举例说,很多参公人员提出自己不愿意转成事业编制。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此前就是事业编制,可能已经申评职称,如今已经错过了时期。对此,省里立刻开会研究并出台政策。参公人员可以选择保留参公身份,也可以转成事业编制。对于因为历史原因没有申评职称的,给予综合考虑,尽量使他们不吃亏。
对于一些转企的事业单位,一些马上就要退休的人员想要保留事业身份怎么办?对此,辽宁参照相关政策给予解决,即工龄满30年,或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龄满20年的,可以按事业待遇提前退休。
事业编与企业编人员的养老金还没有完全并轨,退休后待遇差怎么办……一些新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对于这些新问题,辽宁还在不断探索解决之道。”李方喜说。
3.力求“让改革者受益”
近日,辽宁省委组织部发布了一则公告,现任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夏冰,拟任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夏冰作为一个主动要求加入改革大军的改革支持者,他的工作业绩和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在这次改革前,辽宁早在2016年就开始提前一步进行了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的改革探索,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就是当年成立的,整合了辽宁省水利厅下属的水库、供水公司等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也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统一划转成企业编制。时任水利厅办公室主任的夏冰并不在涉改人员之列,但却主动加入集团。“当时想法很简单,趁着思想还没‘老’,想到企业闯一闯。”夏冰说。
一批像夏冰这样敢闯敢拼和实干的人在改革中受益。让改革者受益也是辽宁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机制更活、收入提升”是一些转企的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感受。
辽宁省环保集团下属辽宁科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睿枫在事业单位转企之后,工资收入增长了大概三倍。“改革之初我在集团市场部任副总经理,现在已经到下面负责一摊业务了。”徐睿枫说,改革的好处就是打破了“大锅饭”,个人收入看业绩,集团多收入,个人也受益。
虽然不少“吃螃蟹”者获益,但毕竟不同单位情况千差万别,确保让“改革者利益不降”是一项重点工作,也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
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例,改革涉及数十万人,仅公益性改革中减少的各级干部职数就达2600多个。在改革中,辽宁没有大规模减员,而是在系统内优化配置;在减少干部职数时,辽宁对超出新核定领导职数的现职领导承诺级别不变、待遇不变,程度化解了矛盾。
改革还在推进,涉及各类群体的新诉求还在不断出现。“对待这些人的诉求,一定要认真倾听、解决,改革要以人为本。”辽宁省委一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