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夏小中医院吧 关注:20贴子:172
  • 11回复贴,共1

探讨:类风湿从肝论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分型上,被概括在痹症和历节风的概念之内。
中医认为:它的病因是人体肝肾不足或卫气衰弱时,风寒湿三邪浸犯肌体和经络,三邪滞留于关节,导致气血闭阻不通所形成的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故导致痹症和历节风的病因,首要是肾方面的原因。先天不足,肾气虚衰,筋脉关节失于濡养,都会导致正气不足。加上脾失运化,营卫失调,气血不通,容易风寒湿三气侵入。
因此,中医治疗类风湿,一直抓住肾这一关键环节。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中医把痛风和类风湿混杂在一起,一些适合痛风的病因和病理,并不适合类风湿。痛风的确与肾这一脏腑关系密切,但类风湿并不一定是这样。
类风湿用药,我们一贯坚持从肝论治。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06 06:48回复
    这一点,我需要结合一些西医理论,才能讲得更深入一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是一个在中医治疗风湿上,大家都认同的观点。类风湿气血凝滞于关节处,不通而痛,打通关节的关键在于治血。
    "肝统血″,在类风湿的运用上,需要达到几个目的:活血,通过改善局部血运来改善局部的内环境,消除血液中的毒素,通过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来增强脏腑的功能。肝脏能明显改善血液的状况,增强血液的功能。通过活血增加关节部位的血供是一方面,把发病关节处产生的炎性代谢物,从血液中清除掉。降低血液中有害物的浓度,比活血更关键。
    气血凝滞于关节,并不是关节内血液不流动,而是该处血液流速慢,该处炎性渗出物没及时扩散走,长期聚集在该处,长期没有被好好地清理。
    治血的目的和途径是:通过用药辅助肝、增强肝脏的功能来净化血液,使进入气血凝滞处的血液更干净,带走的有害物更多,使该处内环境更容易变好。
    很多重症类风湿患者,身上可闻到一种特殊的味道。散发出这种味道来的,不应该仅仅只是关节发病处,患者全身都可能散发,尤其是呼吸。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4-06 06:49
    回复
      从肾论治难以避免的问题:
      肾不可泄,从肾论治的用药多带一点补。或平补,或温补,没有人治类风湿敢轻易峻补肾。
      肾气不足,无论是肾阴虚、肾阳虚,治疗用药上都容易涉及到补。中医治疗过类风湿的,都知道温补肾会出问题,邪未除尽,温补必然滞邪于内,尤其是粘腻的熟地之类,容易蕴火内生。
      问题是:平补也会滞邪。长期平补,表现非常明显,它使治疗达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之后,始终上不去,连稳定到那一步都难。
      细想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肝不可补″。一些入肾平补的药虽然性味归入肾经,但也可能带点补肝的作用,长期使用补肝的作用会垒积,会滋生内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4-06 09:34
      收起回复
        过去,很多中医治疗类风湿,从肾论治是从脉证着手的,他们并没有把它单列成一个类风湿的病种,按专科来研究整理用药。
        这一点很让我迷惑。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之后,现代人用药与过去应该有所不同。
        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中医,临床水平远比现在的中医高。过去感冒发热等小病种,都由他们治疗,他们长期小方、小剂量用药,对药性及配伍与脉证的对应关系,远比现在的中医强。遇到逆证时,他们会很自然地,轻松地就通过加减药味解决了。
        而现在的中医,极少有机会用三两味药,小剂量给人治病,他们动不动就十味、二十味以上,一付药三五百克,长期这样用药,药与药之间的关系是混沌的,怎么样用都不过是摸索该方的效果,而不增长用药水平。大方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加减药量及药味来避免,很需要水平,习惯大方大剂量使用的中医,体会不到。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4-06 09:37
        回复
          从肾论治与从肝论治上,类风湿的分型和用药都是截然不同的。
          从肾论治对类风湿的分型,中医大家各各不同。他们有共性,无非是从肾阴肾阳,肝肾关系,寒热,和经络督脉上分型。
          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指导治疗。虚者补之,寒者热力,培补不足而去其有余,经络不通者温经散寒通经络等。
          从肝论治却不这样,虽然有些温经散寒的药物我们也一样使用,但指导思想却完全不同。
          类风湿从肝论治主要分寒热,重点强调寒热辩证,尤其是需要分清楚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药不能用反,用反了伤胃,且产生逆证。
          寒证以清肝活血,祛风散寒为主旨,同时注重调节脾胃功能,注重小剂量用药。
          热证以清为主,兼顾各发病部位的清热引经药,治疗早期尽量不使用活血类药,切忌不能补,连平补肾都会出现逆证。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4-06 22:57
          回复
            儿童类风湿,Still病
            太多的中医治不好本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谈及儿童发病,他们首先冠以"先天不足"的帽子。先天不足理所当然应该补肾,可问题就出在补肾上。
            儿童是阳性体质,关节发病首先就表现出阳亢的特征,其红肿热痛比其它年龄阶段更剧烈。红肿热痛是炎症导致,也就是火。它是一种无菌性的炎症,邪未散尽,补肾必然滞邪于内,阻滞关节处炎性渗出物被血液循环带走,而滞溜于关节内。一潭不流动的死水,总是会发臭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郁火内生。
            平补肾时,肝脏会被动受补,中药补肝导致肝郁火和肝阳上亢,肝脏的排毒作用降低。
            网络上看到几例儿童类风湿治疗到死亡,真的很痛心很无奈。患者和中医之间,依赖一种缘分,无缘,就只能扼腕叹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4-06 23:01
            回复
              2000年4月,从江西老区来了父子两人。
              那小孩15岁,儿童类风湿,三年未下地走路,瘦骨伶仃。在江西wj总医院住院期间,听别人介绍了一下,就呼呼呼地背着儿子跑来了。
              当时还真有些不敢接,因为他曾经两次胃大出血,其肾功能的严重问题倒还其次。来院之前四五天输过血,而我们当时没有血源。不忍心打发他们走,硬着头皮接下来住院。
              治疗:以海桐皮希莶草为主药,量减半组方,鱼腥草针剂两支每天一次输液,两膝关节外敷膏药。当时他的激素每天用三粒,嘱其一周减半颗。那小孩发育迟缓,看起来不过十岁男孩的身高和体重。
              治疗很顺,一周之后疼痛明显减少,关节肿胀逐渐变轻。可第十四天突然反复,问他用激素的情况,他诺诺说不轻,其父亲也躲着不照面。
              他父亲强行停用激素,劝说不听,小孩的反跳痛四天之后才缓解。
              到第二十五天左右,症状基本消失,停用鱼腥草,一个月开始重新练习走路,第34天停用内服药出院,嘱其两膝关节继续用膏药一个月。
              后来电话联系过一次。
              儿童类风湿治愈后,复发率非常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4-09 14:05
              回复
                类风湿从肝论治必须小剂量用药。
                这些年中医用药,药量越来越大,动不动就一剂超过三百克。以前称中医张半斤,李八两的,是一种嘲讽,可现在的中医,个个都是张半斤李八两。以前药罐分大中小号,现在非砂罐煮不透。
                这种风气很不好,长期用大方,各药的效用是混沌的,医生观察不到,用药水平不容易上升。比大方更难受的是一些胃病用大方,胃用药时,直接进入胃,被胃吸收,它需要的是小剂量多次服药。
                类风湿从肝论治,是疏通肝脏,增强肝脏的治血理血功能,类风湿患者的肝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仅仅只是偏正偏衰,并不需要用大剂量用药来斧正。因而适合小剂量用药。
                如类风湿用身痛逐瘀汤,按82年版《方剂学》的剂量使用,效果虽然慢,但很稳定。该方的特点就是小剂量用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4-09 14:09
                回复
                  小剂量用药,往往不伤胃气,它避免了过多地调胃用药,使整个方的量变小。
                  病去如抽丝,小剂量用药虽慢,但稳,出现逆证时容易找到原因。它用药与脉证之间的关系清晰,用药好及时调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4-09 14:10
                  回复
                    是药三分毒,中药的药性并不是单一的,小剂量用药,可避免其毒副作用,往往不需要用其它药来制住中药的毒性。如:汤剂得甘草则变缓。
                    中药的性味与剂量相关,不同的剂量与配伍,对应不同的药性,小剂量用药最清晰。
                    我说的小剂量,是用到普通中药剂量的1/3~1/2。有两种方法实施,一是剂量直接减,二是增加一剂药的使用天数。
                    放置两年的稻草,取一斤煎服,鲜有不拉肚子的。250克中药,煎服时肠胃反应有多重?没人给出过实验数据。用药拉肚子了,再加调胃的药,于是张半斤变成李八两。当然,滕木类煎不出什么来,可以多放,可性味厚重的中药,就完全不同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4-09 14:14
                    回复
                      为什么现在中医治疗类风湿的效果越来越差?
                      因为他们放弃了汤剂治疗。
                      中成药能治疗类风湿吗?碰运气而已。
                      无论从肝论治,还是从肾论治,都涉及到调理脏腑功能和调理患者的胃。
                      脏腑功能调理,是一件很细致的活,尤其是那样经历过长期免疫学治疗而没能痊愈的患者,问题更深沉。
                      用药过程中,脏腑功能是逐渐变化的,它引起疾病的脉证产生相应的变化。病变而药不变,只能使问题不断积累。
                      很多患者否定中医对类风湿,儿童类风湿的治疗,可你用过多久的中药汤剂呢?没用过汤剂,就别否定中医。
                      汤药,才是中医的看家宝。重症患者最好来住院治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4-09 14: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