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实修吧 关注:708贴子:3,885
  • 2回复贴,共1

分享 隆波帕默尊者法宝解苦心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隆波帕默尊者讲法语言朴实平和极具智慧,直击修行要点很适合指导禅修实践。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大善知识。
此法宝集合尊者精华开示,末学偶然从网站购入顿觉相见恨晚。但网上并无电子版可供各位善知识传阅甚为可惜,特此于书籍复印处求得电子文件。今分享法宝,各位亦可随缘流布广做法施。末学随喜功德。
诚愿各位善知识早等彼岸速证涅槃!一切众生究竟解脱离苦自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解苦心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trgf8IBrKwtRoQSuprlQ 提取码:rpmt
附:1.末学搜集其它法宝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TBsS-LtduBm6cv6jIjxvA 提取码:vhuj
2.尊者开示精华:观心三原则
心是什么样子的,就知道它是那样子的,一旦观得极为娴熟之后,就开始能抓住修行的原则,(共)有三项原则。
(第一)
观之前,别想着去观,然后不停地寻找——现在的心是如何的?
大家观心时,喜欢找心,打坐,坐着看——心是如何的?心在何处?
这已不正确,这是在贪心的驱动下禅坐。
因此,在观心之前,不用去寻找心,等到感觉生起之后,才去知道。
快乐生起之后,知道“心快乐”,
痛苦生起之后,知道“心痛苦”,
心贪了、心瞋了、心痴了,知道“贪瞋痴”….贪瞋痴生起了,才去知道。
因此,观心的第一项原则就是——别去寻找,别努力地去看
而是让感觉生起之后,才去知道。
这是第一项,在观之前别去找,让感觉生起之后,才去知道。
第二,在观的过程中,别跳进去或冲进去看,
比如,看水缸内有什么东西一般,谁曾经看过中国电影的水缸?
圆圆的,有些人跳进去看,头伸到水里,结果再也起不来了。
观心也是一样的,别跳进去,而需以旁观者的角度,有距离地去看。
比如,我们站在路边,看到车子在马路上奔驰,我们并没有站在马路中间,
如果站在马路中间,我们就什么都看不了了,需不停地闪躲车子,很麻烦。
如今不必躲车,我们站在高楼上,看到车子奔驰,这辆车来了,那辆车走了……
如同观心,我们并不会跳到那个状态里去,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那些呈现的现象,
以无得无失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得很清楚。
就像站在高楼,就能清楚地看到车子,如果我们站在马路上,就什么都看不了了,
尤其是唐人街的,如果谁能越过唐人街,那就很厉害了,
不知道该怎么躲车,这边也有车,那边也有车,交通杂乱。
如果我们能抽身出来,成为观者,有距离地去看,观的时候没有跳进去所呈现的现象里,
我们就能以无得无失的心,看到所有的境界,并且轻松自在地去看。
或是我们站在岸边,看到眼前的河流有东西漂浮,或是狗的尸体,或是船……漂浮来、漂浮去,
我们并没有跳到水里,而只站在岸上,就会看到所有的一切,来了就走,来了就走。
如果我们跳到河里,就会随着河流漂走,假设我们看到腐臭的狗尸,就会与它一起漂走了,
那时,那条腐臭的狗尸,就会变成是恒常的,不会来,不会走,因为(你与它)一起漂走,
因此别让心(与所缘)一起走,心必须抽身出来,别跳到现象里去。
第一项原则,观心的时候,
让境界生起了,才去知道,别去寻找;
第二项原则,在观心的过程中,
别跳进去看,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
第三项原则,一旦觉知之后,观了之后,
心生起满意与不满意,需有觉性及时地意识到,
知道境界时,在知道的过程中,别跳进去观,
心不跳进去,心生起什么样的反应,比如,看到这个有快乐,看到那个有痛苦,
看到这个喜欢,看到那个不喜欢……需及时地意识到。
因此,观心,并不是混水摸鱼,必须有原则。隆波想抓住原则,接下来也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最开始呵护“知者”,不停地看守“知者”,而后开始放任心工作,最后抓住了原则——
让感觉先生起,才去知道,这是第一项。
别守株待兔,别等着去看,比如一直盯着看,守着心,看有什么东西冒出来,哪个烦恼杂染会冒起来?
并没有哪个会冒出来的。
譬如,我们想抓洞穴里的兔子,如果我们拿着棍子一直守着洞口,会有什么动物冒出来让我们抓呢?
不会有的。
我们必须似乎不注意般地看着,保持距离,就如没有看着一般,它就会冒出来,然后我们就知道:
“哎呀!这个冒出来了”“兔子冒出来了!”或是“老鼠冒出来了!”
因此,别守株待兔,境界生起后,才去知道,在“生起之后才知道”的过程中,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观,
而不是刻意地把心放在其他地方。
有些人认为,以旁观者的角度观,于是把心抽身出来,放到天花板上,再返回看,并不是如此。
以旁观者的角度观,是轻松自在地观。
比如,我们在高楼上,看着马路上的车子奔驰,以圈外人的角度去看,
那么看,已是圈外的角度了,不必跑到屋顶上。
如果跑到屋顶,称“这是以圈外人的角度观”,
这已经不是,太过于刻意了。
观了之后,如果生起了什么反应,有觉性及时地意识到,
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看——
满意,及时地知道;
不满意,及时地意识到。
比如,我们看到“生气生起了”,我们是修行人,生气生起了,不喜欢,知道“不喜欢”;
善法生起了,今天心很宁静、舒服、光明、亮堂、觉性很快,
心喜欢,知道“心喜欢”,这是观心的第三项原则。
第一项,观之前,别提前守株待兔,
境界生起了才去知道,才去看见,
第二项,在观的过程中,别跳进去知道,以旁观的角度去看;
第三项,知道了之后,如果生起了什么反应,
满意与不满意诸类,要及时地意识到,
而不是觉知之后,感觉满意,一直很享受,或是觉知之后,感觉不喜欢,努力地对治,
应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
第三项是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
保持中立的方式,就是——
知道“心没有保持中立”,
知道“心有满意及不满意”。
如果我们能这么做,说明懂得观心了,
我们就会看到每一种心,全都生了就灭,
快乐的心生了就灭,痛苦的心生了就灭,
好的心、坏的心……全都生了就灭。
到了某一点,智慧就会生起,知道每一种心,全都生了就灭,
一旦这么照见,就会知道——心不是“我”。
如果心是“我”,就一定是恒常的,必然是永远恒常。
然而心不恒常,它生了就灭、生了就灭、生了就灭……非常快速地生灭,
一旦如此照见之后,心知道了实相,就会放下知道的这项事物。
比如,我们观心、观心,心集中起来,心就会在内在开发智慧,
就会看到内在的两、三个刹那的生灭,而后就会放下,放下心,
逆流而上来到“知元素”,包裹心的烦恼杂染、漏烦恼就会消融,
纯净无染的“知元素”就会现身。
有些修行人提及“不死的心”,那仅仅只是一种表述方式,
实际上,那就是不朽的“法元素”,那是“识元素”,那不是“知者的心”,
“知者的心”依然还有生死,但那已是不朽的“法元素”。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听录、摘录自2021年1月10日直播开示20:46~30:12


IP属地:重庆1楼2021-07-10 22:52回复
    你好,能重新发一遍吗


    IP属地:北京2楼2024-03-25 00: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