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月饼:五仁的起源
首先,先给我们熟悉的五仁月饼找个200多年前的源头——清代乾嘉时期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录了一种“刘方伯月饼”,做法如下:
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这法子中提到的“飞面”,是钱塘人袁枚的家乡俗语,就是面粉的意思。而“方伯”是明清两代对执掌一省财政民政的布政使的敬称。
如今的五仁月饼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在200多年前的袁枚那里,它的前身却是实打实的来自于高官家的富贵月饼。
在同一本书里,袁枚还记录了另一款号称口味不在刘方伯月饼之下的月饼,这便是江宁知府家的花边月饼,袁枚每次馋了,就专门请知府家的女厨来家里,现做现吃:
余常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子团百搦,才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
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工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
这种花边月饼,得名于捏出来的月饼菱花样式,馅料以枣和猪油为主,按照袁枚的观察,花边月饼的绝妙口感,主要来自于女厨师的高明揉面手段。
在清代,月饼的普及不仅赖于其美味,中秋节礼的仪式感也是重要动力之一。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曾经回忆小时候醇亲王府的中秋“供月”风俗:
八月中秋那天更是非大过其节不可的了。除了大吃“团圆饭”之外,还有“供月”之举:
照例是在月亮初上的时候,在我祖母的院子中西方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在屏上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之类,说是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个八仙桌,桌上供一个十几斤重的大月饼。由我的祖母起依次向月饼烧香叩头之后,将月饼切开每人分与一块,说是“团圆饼”,人人必须尝一口的。
首先,先给我们熟悉的五仁月饼找个200多年前的源头——清代乾嘉时期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录了一种“刘方伯月饼”,做法如下:
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这法子中提到的“飞面”,是钱塘人袁枚的家乡俗语,就是面粉的意思。而“方伯”是明清两代对执掌一省财政民政的布政使的敬称。
如今的五仁月饼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在200多年前的袁枚那里,它的前身却是实打实的来自于高官家的富贵月饼。
在同一本书里,袁枚还记录了另一款号称口味不在刘方伯月饼之下的月饼,这便是江宁知府家的花边月饼,袁枚每次馋了,就专门请知府家的女厨来家里,现做现吃:
余常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子团百搦,才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
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工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
这种花边月饼,得名于捏出来的月饼菱花样式,馅料以枣和猪油为主,按照袁枚的观察,花边月饼的绝妙口感,主要来自于女厨师的高明揉面手段。
在清代,月饼的普及不仅赖于其美味,中秋节礼的仪式感也是重要动力之一。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曾经回忆小时候醇亲王府的中秋“供月”风俗:
八月中秋那天更是非大过其节不可的了。除了大吃“团圆饭”之外,还有“供月”之举:
照例是在月亮初上的时候,在我祖母的院子中西方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在屏上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之类,说是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个八仙桌,桌上供一个十几斤重的大月饼。由我的祖母起依次向月饼烧香叩头之后,将月饼切开每人分与一块,说是“团圆饼”,人人必须尝一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