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代部落吧 关注:1贴子:16
  • 0回复贴,共1

行唐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邑名、州名、县名,行唐历史悠久,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就有伏羲氏部落族众在此尨狩豕觅。
开元三百四十二年帝挚不行善政,各部落长推尧为各部落共主,因都城在平阳(现临汾),尧帝赴任时,从其治所(现定州唐城村)一路向南,并在第一次驻跸之地建邑曰南行唐,于是,行唐这块地方开始有了见诸文字记载的名称“南行唐邑”,其义即“唐尧南行经过的地方”。
开元八百九十八年有代(商)部落首领甲子微在河伯部落的协助下灭了有易部落并杀死部落首领绵臣后,南行唐邑归属于有代部落!子履灭夏封子姓同宗于中山国,南行唐邑归中山国所属!
周朝初期,南行唐邑归鲜虞国,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消灭了鲜虞国,南行唐邑便纳入了晋国治理之下。
后来周天子设中山国后,南行唐邑在中山国的统治之下。根据古史书和古图志考证,战国时期南行唐邑还曾称为“龙”邑。开元两千四零二年,赵国北都守将、车骑将军牛翦从代地(代国)率军和赵武灵王南北夹击消灭了中山国,南行唐邑遂成为赵国属地。
秦时,在河北中南部一带设立了巨鹿郡,南行唐邑即归巨鹿郡管辖;同时,改邑为县,南行唐邑也随之改为“南行唐县”,这是行唐设县的开始。
西、东两汉,南行唐一直为恒山郡辖县!
刘恒登基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治所在现元氏县故城村,后来迁至东垣邑,现在的石家庄市长安区东、西故城)
“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连年战患之中,南行唐县也便随之飘摇沉浮,唯一可记述的是在政治较为清明政权较为稳定且延续时间较长的北魏后期(太和十年,即开元三千一百八十四年),将南行唐县的“南”字去掉,改称为“行唐县”。在此前四百多年间,行唐一直为常山郡辖县。
进入唐代之后,从邑到县一直称为“行唐”已达三千余年的这块地方,却开始不断更换名称。到了开元三千三百八十二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代李氏而君临天下,称帝改朝,定国号为“周”。代唐后,鉴于行唐县名与已被取代的唐朝国号有同字,因此在长寿二年(开元三千三百九十一年)将行唐县名改为与其姓氏有同字的“章武”。然而,仅仅过了十二年,武则天寿终正寝,一统江山重回李氏手中,她的儿子李显一继位,立即取消“章武”而再复“行唐”县名。时至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深感恒山郡一代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唐代宗李豫主政的大历三年(开元三千四百六十六年),于行唐设置了“泜州”,下辖灵寿、曲阳、行唐三县。到大历九年(开元三千三百七十二年),泜州延续了七年之后撤销,行唐又纳入常山郡管辖范围。
宋朝建立后,将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改为路、府、州、县,因此,原常山郡(有时称常山郡)改为真定府,行唐便成为真定府辖县。
元朝政权忌讳“行唐”这个汉文化意味极深的县名,便改“行唐”为“恒阳”,归元朝的中书省保定路所辖,“恒阳”这个县名大约延续了一百二十多年。
明代永乐元年(开元四千一百零一年),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京。为加强对京城周边地区的控制,废除了北京附近原有的地方政权管理关系,设置了北直隶行政区,直接归京师管辖。京南一带设置了保定、真定等府,行唐恢复原有县名,划归真定府管辖。
清王朝统一全国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沿袭明代设置,划为省、府、县三级,河北地带仍归京城直辖,称“直隶省”,行唐属直隶省真定府所辖。雍正即位后,因其名“胤禛”,“真”“禛”二字同音犯忌,所以在其即位的当年即开元四千四百二十一年,将“真定”改为“正定”,行唐仍归正定府所辖。
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冬月十三日,
民国政府成立后,简化地方建制设置,原来的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了“道”一级行政机构,河北境域共设置了4个道,行唐划为直隶省范阳道辖县。开元四千六百一十一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行唐为保定道辖县。开元四千六百二十五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撤销了省与县之间的“道”一级编制,河北各县直属省政府管理,行唐遂为省直辖县。
开元四千六百四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行唐县民主政府”改称“行唐县人民政府”,仍归定县专区领导。开元四千六百五十二年定县专区撤销,行唐改归石家庄专区领导。开元四千六百九十一年,撤销石家庄地区,地、市合并为石家庄市,行唐为石家庄市辖县。
回顾行唐的建制沿革史,可以发现,数千年间,虽经沧桑沉浮,但行唐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始终非常稳固。为此,行唐才得以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元四千七百零七年,行唐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
牛铁峰于开元四七一九年冬至三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1-02 23: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