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栩
(影片信息:《一秒钟》,导演:张艺谋,编剧:张艺谋、邹静之,主演:张译、刘浩存、范伟,中国大陆,2020年)
他从劳改农场逃跑,揣着一封别人写给他的信。信中,有他女儿的消息。他记得,自己被抓走那时,女儿才八岁。如今从信上得知,有人在《新闻简报》上看见了女儿。照年龄推算,女儿已十四岁了。
《新闻简报》,拉开了一段逝去的记忆。对它的解释浓缩成一个通俗的称谓,电影正片之前的加演。他的女儿就出现在加演片里,一个仅仅一秒钟的镜头。
严格说来,加演片里的女儿不是出镜,而是参加集体活动的宣传画面。这个画面热火朝天。学生们组织起来在粮店里争先恐后的扛着面袋,跟粮店里的工人,那些大人们一争高下。这一秒钟的画面让他看的心痛,哽咽着喃喃自语,“跟大人们争个啥。”悲声不经意地显现出他那张至今也未曾戴上面具的脸。细细思量,不禁恍然,难怪他会被抓去劳改,他的身上,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范电影冷冷地提醒他,女儿唯有在“争”字上表现自己,才能更好的消除他给女儿带来的影响。贴合时代特征的说道让记忆全面复苏,磨折和灾殃令代际传承的延续显得自然而无奈。好在,他毕竟看见了女儿。一秒钟的画面给了他莫大的宽慰,宽慰中,他得以卸下这一路的风沙和疲惫。
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实则,那不是愿望,而是来自他人的威逼。因为弟弟不小心把借来的灯罩烧坏了,要赔。一个“赔”字,牵引出记忆里过去的风尚。灯罩是用电影胶片编结而成的。她哪有那个便利接近胶片呢。就只有去偷,去盗取,去和他在风沙漫漫的路上有了交集。这样的交集一开始透着滑稽,在对胶片你争我夺的争抢中,影片情节渐渐转向对他和她内心的呈现。
千疮百孔的内心是他和她共有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底色在人心深处的烙印。他为了女儿逃跑,她则和弟弟相依为命。一盘电影胶片让他们相识,最终被无边的沙漠将他们远隔。远隔到底比吞噬稍强,至少减弱了小人物挣扎于世的哀音。
这哀音在她盗取电影胶片,用来编结灯罩赔给别人,换取自己和弟弟的安宁时,弹拨出对一个时代风气最大的拷问。当物质匮乏作为生活中难以忍受的现状,不告而取也就成为普通人奉行的行为准则似乎不会产生道德上的顾虑。甭说她在他人的逼迫下偷拿了电影胶片,就连用胶片编灯罩这一流行风尚在关于过去的记忆里也被塑就成一种温情脉脉的情怀。这就掩饰了过去于生活面下一股不甚温馨的暗流。那个过去,仍然有窃盗和逼迫,她和弟弟伴同这样的环境以记忆重现的方式成长在对过去年代的影像建构里。
记忆重现,是电影《一秒钟》演绎的主旨。重现过时的景致,抢救性的将记忆保存在当下,同时,也保存下欲语还休的一段暗喻。这暗喻铺张开他对女儿的挚情,除了逃离农场,威胁电影放映员,他实非她所说的那种坏分子。他不过因政策的主导成了劳改犯,又在政策的更张下获得了自由。为了看见女儿,一路跋涉于他而言,成了一个信念,它让个体的存在在一个消解了意义的年代里充满了意义。这般暗喻不好明示,隐晦的只剩下言说记忆这一形式上的表现。
不过,影片给个体的存在仍然给予了相当宏阔的表述空间。他为了女儿的不顾一切,她为了弟弟的全力一搏,皆是个体在喧腾的时代里自我意识的自然释放。这种为自己活着,为自家人而努力着的自我意识当是人性的表征,而非时代的物象。这又是不好明示的暗喻。它的妙处在于,电影所讲的这个故事的精彩性以及它的寓意并行不悖的共存着,决不顾此失彼,朴素的展露记忆中的珍藏与省思。
(全文完。作于2022年1月11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影片信息:《一秒钟》,导演:张艺谋,编剧:张艺谋、邹静之,主演:张译、刘浩存、范伟,中国大陆,2020年)
他从劳改农场逃跑,揣着一封别人写给他的信。信中,有他女儿的消息。他记得,自己被抓走那时,女儿才八岁。如今从信上得知,有人在《新闻简报》上看见了女儿。照年龄推算,女儿已十四岁了。
《新闻简报》,拉开了一段逝去的记忆。对它的解释浓缩成一个通俗的称谓,电影正片之前的加演。他的女儿就出现在加演片里,一个仅仅一秒钟的镜头。
严格说来,加演片里的女儿不是出镜,而是参加集体活动的宣传画面。这个画面热火朝天。学生们组织起来在粮店里争先恐后的扛着面袋,跟粮店里的工人,那些大人们一争高下。这一秒钟的画面让他看的心痛,哽咽着喃喃自语,“跟大人们争个啥。”悲声不经意地显现出他那张至今也未曾戴上面具的脸。细细思量,不禁恍然,难怪他会被抓去劳改,他的身上,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范电影冷冷地提醒他,女儿唯有在“争”字上表现自己,才能更好的消除他给女儿带来的影响。贴合时代特征的说道让记忆全面复苏,磨折和灾殃令代际传承的延续显得自然而无奈。好在,他毕竟看见了女儿。一秒钟的画面给了他莫大的宽慰,宽慰中,他得以卸下这一路的风沙和疲惫。
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实则,那不是愿望,而是来自他人的威逼。因为弟弟不小心把借来的灯罩烧坏了,要赔。一个“赔”字,牵引出记忆里过去的风尚。灯罩是用电影胶片编结而成的。她哪有那个便利接近胶片呢。就只有去偷,去盗取,去和他在风沙漫漫的路上有了交集。这样的交集一开始透着滑稽,在对胶片你争我夺的争抢中,影片情节渐渐转向对他和她内心的呈现。
千疮百孔的内心是他和她共有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底色在人心深处的烙印。他为了女儿逃跑,她则和弟弟相依为命。一盘电影胶片让他们相识,最终被无边的沙漠将他们远隔。远隔到底比吞噬稍强,至少减弱了小人物挣扎于世的哀音。
这哀音在她盗取电影胶片,用来编结灯罩赔给别人,换取自己和弟弟的安宁时,弹拨出对一个时代风气最大的拷问。当物质匮乏作为生活中难以忍受的现状,不告而取也就成为普通人奉行的行为准则似乎不会产生道德上的顾虑。甭说她在他人的逼迫下偷拿了电影胶片,就连用胶片编灯罩这一流行风尚在关于过去的记忆里也被塑就成一种温情脉脉的情怀。这就掩饰了过去于生活面下一股不甚温馨的暗流。那个过去,仍然有窃盗和逼迫,她和弟弟伴同这样的环境以记忆重现的方式成长在对过去年代的影像建构里。
记忆重现,是电影《一秒钟》演绎的主旨。重现过时的景致,抢救性的将记忆保存在当下,同时,也保存下欲语还休的一段暗喻。这暗喻铺张开他对女儿的挚情,除了逃离农场,威胁电影放映员,他实非她所说的那种坏分子。他不过因政策的主导成了劳改犯,又在政策的更张下获得了自由。为了看见女儿,一路跋涉于他而言,成了一个信念,它让个体的存在在一个消解了意义的年代里充满了意义。这般暗喻不好明示,隐晦的只剩下言说记忆这一形式上的表现。
不过,影片给个体的存在仍然给予了相当宏阔的表述空间。他为了女儿的不顾一切,她为了弟弟的全力一搏,皆是个体在喧腾的时代里自我意识的自然释放。这种为自己活着,为自家人而努力着的自我意识当是人性的表征,而非时代的物象。这又是不好明示的暗喻。它的妙处在于,电影所讲的这个故事的精彩性以及它的寓意并行不悖的共存着,决不顾此失彼,朴素的展露记忆中的珍藏与省思。
(全文完。作于2022年1月11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