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紫元太极心意八...吧 关注:120贴子:517
  • 0回复贴,共1

张三丰十三势对董成晚年拳艺的影响 颜紫元 2008年2月18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附文七:张三丰十三势对董成晚年拳艺的影响 颜紫元 2008年2月18日
明嘉靖万历年间通背拳创始人董成,在晚年传其弟子泽州府的许守禄时,曾嘱:“吾派拳法,应付各派拳法足足有余,唯遇‘软十三’时,须特别留意,可用拔步分心掌或中拳胜之”,此说明董成与“十三势”传人有过交流。
并且在许氏一系通背拳中,还保存着董成晚年所创的“柔拳”,同时,董成在传许氏通背长拳108势时,也进行了改革。
从许氏保存的董成晚年所留下的“十问之法”中可知,董成在创通背拳前曾分别向张文魁、郭万清二位老师学“宋太祖长拳”,与“白氏五拳”。在此基础上,董成默识揣摩,在山中观猿猴之动作,开悟而创通背拳(也称白猿通背,或通臂缠拳)。所创的拳虽然仍包涵了“宋太祖长拳”,及主要地趟动作的“白氏五拳”之内容,但“柔”了许多,并独具风格,又似胜于前人。
董成早年所传的通背拳,即周淮颖一支,与其中年所传的董秉乾一支有所变化,但变化有限。然其晚年所传的许守禄一支,则与前二支相比,变化就明显了许多,更突出“柔”字,并创“四十九势柔拳”。
那么究竟是什么拳艺,对董成晚年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许氏通背历代祖师传留的董成遗言:“吾派拳法,应付各派拳法足足有余,唯遇‘软十三’时,须特别留意,可用拔步分心掌或中拳胜之”中,可得知答。董成晚年于万历年间,必与“十三势”传人交流过,而且董成对“十三势”评价甚高,并总结出对应的招数。
我们知道,十三势太极创始人是元末武当张三丰祖师,那么,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十三势传人究竟是谁与董成进行了交流?
笔者认为,唯一之人就是陈鑫“辨拳论”中,提到的山西汾洲府汾河小王庄,王氏王宗岳(王公悦,详见笔者“平遥惊现王宗岳家谱”一文)。
据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的《王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是明初从洪洞移民而来,其七世祖为王宗岳(王公悦),并在小王庄的观庙向来自云南的父女俩学艺。
小王庄从第一世王润夫到王名仁已是二十二世(与尊村的姬龙峰祖师至今二十二世同),看来小王庄的始祖王润夫也是明初人。其六世祖是王泽、王耀;其七世祖是王公素(王泽之子)、王公忆(王耀长子)、王公悦(王耀次子)。王公素旁注:有妻任氏、邓氏、段氏,公忆旁注:有九子,而王公悦旁注:无后,也无妻妾的记载;而其八世祖为王应臣;九世祖王大刚;其十五世王定远、十六世王天玉、十七世祖王明师都是京城的太学生。
王氏第一世,同唐村李氏,陈沟陈氏一样都是迁自明初洪洞大槐树的。王宗岳为王氏第七氏,与董成同为明嘉靖万历年间人,比唐村李氏第八世李春茂,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及小留村蒋发都大一辈。
王宗岳与道家的有密切关系,其经商时,与在泽州府怀庆府处活动的董成相遇,似乎是必然的。而且二人都具有云游道人的性质,都是武术大师。
董成深受十三势影响,非但将通背108势的不少动作改用“十三势”动作名称,而且还自创了49势柔拳,而这柔拳动作名称中,董成也借用了不少十三势的动作名称。
正因为董成对“十三势”之评价甚高,自己又已晚年,故介绍子侄辈的董秉乾、博公道长随王宗岳学十三势。
董秉乾道人,除向父辈的董成学了通背拳,及向王宗岳学张三丰十三势外,还向河南当时枪术最著名的“长枪李”五世孙李景隆(明嘉靖万历年间人)学了李氏先祖创编的六合枪(紫元按:明初“长枪李”李二的祖先逃避元廷追捕、隐居热河毡帽山,数代人精练六合枪,明永乐年间,“长枪李”出山保赵简王入主赵地时,年方二十。因此,“长枪李”比明初洪洞移民晚了二代人。详见紫元相关文章),然后结合通背拳、十三势太极、及李氏祖传的内传六合枪三门当时的顶级武艺之精意,而创编了“董氏六合枪”,并传有弟子姬龙峰、王仲锦,这是后话。
从王堡枪谱在乾隆与道光年间的记述看,董秉乾老道后来更重视“十三势”与“六合枪”,这与其父辈董成评价“十三势”甚高,是一致的。
这从王堡枪谱序可知,博公道长与董秉乾在“十三势”上,是师兄弟,但博公道长年长于董秉乾,王氏第九世王仲锦(王堡枪第一世)既拜博公道长为师,也拜董秉乾为师。唐村李春茂也拜博公道长为师,与王仲锦是“十三势”的师兄弟。
董成传的柔拳,被许氏历代传人视为秘传,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由许乐敏传了一位外姓人李培均,可见对柔拳的珍秘。
而唐村李氏康熙末的家谱人物旁注中只提“十三势拳、剑”,已经不见了家谱序中的“通背功”了。到了十二世李鹤林所留的拳谱里,也已经没有通背拳的影子,只有原传十三势名目。可见李氏同董成、董秉乾一样,都特别重视原传“十三势”。
陈家沟到陈氏十五世陈仲生于道光年间抄谱,及陈鑫民国年间抄家传拳谱时,面对大量的通背拳、械,几乎已无人会练,可能也是只重视“十三势”所致。这与上世纪民国初,唐毫去陈家沟考察时的发现是一致的。只是那时的“十三势”,是陈有本溶合通背拳、并突出通背拳灵魂“缠”字的“新十三势”,与道家原传十三势在拳法演练及动作名目上就有所不同了。
因此对张三丰原传十三势的重视,历代、各派也是一脉相承的。
附记1:董成晚年所传“四十九势柔拳”拳谱。
白猿仙通背柔拳四十九势势名
1、左右推山 2、金刚坠 3、揽扎衣 4、如封似避 5、单鞭 6、单风贯耳 7、白鹤亮翅 8、金丝缠鉴 9、斜行 10、单震脚 11、掩手弘拳 12、披身拳
13、对心肘 14、肘底看锤 15、倒撵猴 16、退步独立 17、金鸡独立
18、肩肘靠 19、腿步捋手 20、白蛇吐芯 21、大背靠 22、骑马问路
23、顺水推舟 24、云手 25、斜插一枝花 26、探马势 27、十字手
28、右拍脚 29、左拍脚 30、转身蹬一脚 31、前冲后冲32、栽手炮
33、二起脚 34、护心拳 35、左右擦脚 36、双风贯耳 37、金鸡晒膀
38、三环手 39、野马分鬃 40、摆莲脚 41、凤凰展翅 42、小开门
43、脑后锤 44、双震脚 45、玉女穿梭 46、十字脚 47、指裆锤
48、上步七星、退步跨虎 49、当头炮 收势.
附记2:董成晚年所传“通背108势拳”(见相关附文,此略)


1楼2022-07-04 11: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