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第十一回写秦可卿久病在床。贾府上下都很关心。“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
三百年来,围绕着“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个问题,红学研究者各抒己见,争得不亦乐乎。因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未出现“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特殊历法现象,传统红学对此问题或是避而不谈,或干脆说作者在冬至日期上做了手脚。另一些研究者发现,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和崇祯十五年(1642年)都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许多研究者以崇祯十五年为基础,做出秦可卿自缢暗隐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末代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的判断,进而得出《红楼梦》隐写明末清初历史的结论。但小说中的贾瑞影射何人,没有人说得清楚。一般认为,贾瑞影射明崇祯十五年五月初五降清的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后,洪本人非但未死,清初还做了大官,升到大学士。小说中的贾瑞则不同,他身陷王熙凤毒设的相思局,身患重病,后因正照风月宝鉴精尽而亡。死亡年份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后的第二年。
仔细研究小说文本发现,《红楼楼》隐写的是两宋特别是南宋的历史。那么,两宋的哪一年出现过“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种特殊的历法现象呢?
这一年就是宋钦宗赵桓登基的靖康丙午元年(1126年)。
清代许伯政在《全史日至源流》卷二十八写道:“钦宗皇帝 靖康丙午元年正月丁卯朔,十一月辛卯日未正二刻十四分内一十一秒冬至。史二月丁酉朔,闰十一月壬辰朔,十二月壬戌朔。金史正月丁卯朔,六月丙申朔,法应下年闰正月。”
在互联网检索得知,1126年12月15日为丙午年庚子月辛卯日,农历为十一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冬至,一九的第一天,接着就是闰十一月初一。
冬至后闰十一月,意味着冬至日一定和月朔日(初一)相逢。冬至逢朔日,其前后节气的中气必将逢望月和朔月。靖康丙午元年小雪为十一月初一(即朔月),小寒为闰十一月十五日(望月)。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历法现象,有时上百年才遇到一次。
有研究者指出,靖康两年,岁次丙午丁未,丙丁属火,又在午位。午为烽堠,烽堠乃戎马兵火之处所也。火在南方,五行中唯有水火不宜过旺,旺必有灾,这就是五行生克中所谓红羊劫的基本要素。靖康之乱恰好发生在靖康元年,由于金国的入侵导致北宋的覆灭。
早在靖康年间,就有人发现丙午年皇历编排存在缺陷。北宋丁特起在《孤臣泣血录·拾遗》中记载:去年(指靖康元年)十一月立冬,术者王浚明谓国家大忌。丙午年冬十月一日,于此借春致祭打牛,一如立春,朝廷从之,闻者或以为笑,“天时岂可借也!”城陷,竟以冬月,理或近似。金人亦行夏时,去岁天会四年闰八月,而中国闰十一月,天时一也,蕃汉虽不同,五岁再闰,差殊如此,岂历数有工拙疏密耶?
靖康元年冬天,汴京地区气候的最大特点是雪大奇寒。
《宋史》卷六十二记载: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时,阴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堕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孤臣泣血录·拾遗》记载:“自丙午(指1126年)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人到阙。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大雪,金人陷京师。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是夜大火,烧开宝、天宁寺及居民五百馀家。丁未(指1127年)年正月二十五日,极寒,气候与陷城日正相若。”
《推背图》第二十一象也预示靖康之乱。谶曰:“空厥宫中,雪深七尺。吁嗟元‘首首’,南辕北辙。”靖康元年冬天汴京雪大,雪深七尺(一说为三尺)不是夸张,而是实情。
《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之所以姓薛,意在影射靖康年间的大雪。“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脂砚斋在“雪”字后面加注:“隐薛字”。“大雪”典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后的下一个中气就是冬至。“丰年”典出《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丰年好大雪”与俗语“瑞雪兆丰年”同义。为什么丰年还导致“珍珠如土金如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发生了靖康之乱。
小说第十回至十三回主要隐写靖康之乱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虽没有直接写大雪,却也透露当时天气极为寒冷。第十一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就发生在靖康元年冬至之后,“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贾瑞)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靖康元年冬天雪大、雪多、雪深,寒冷的天气给汴京军民进行城市保卫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攻破京师。城破后,徽宗、钦宗已无力回天,只能加紧乞和,束手待毙。靖康二年二月初六,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太宗废为庶人。随后,二人及皇室三千余人被金兵掳走。
三百年来,围绕着“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个问题,红学研究者各抒己见,争得不亦乐乎。因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未出现“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特殊历法现象,传统红学对此问题或是避而不谈,或干脆说作者在冬至日期上做了手脚。另一些研究者发现,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和崇祯十五年(1642年)都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许多研究者以崇祯十五年为基础,做出秦可卿自缢暗隐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末代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的判断,进而得出《红楼梦》隐写明末清初历史的结论。但小说中的贾瑞影射何人,没有人说得清楚。一般认为,贾瑞影射明崇祯十五年五月初五降清的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后,洪本人非但未死,清初还做了大官,升到大学士。小说中的贾瑞则不同,他身陷王熙凤毒设的相思局,身患重病,后因正照风月宝鉴精尽而亡。死亡年份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后的第二年。
仔细研究小说文本发现,《红楼楼》隐写的是两宋特别是南宋的历史。那么,两宋的哪一年出现过“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种特殊的历法现象呢?
这一年就是宋钦宗赵桓登基的靖康丙午元年(1126年)。
清代许伯政在《全史日至源流》卷二十八写道:“钦宗皇帝 靖康丙午元年正月丁卯朔,十一月辛卯日未正二刻十四分内一十一秒冬至。史二月丁酉朔,闰十一月壬辰朔,十二月壬戌朔。金史正月丁卯朔,六月丙申朔,法应下年闰正月。”
在互联网检索得知,1126年12月15日为丙午年庚子月辛卯日,农历为十一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冬至,一九的第一天,接着就是闰十一月初一。
冬至后闰十一月,意味着冬至日一定和月朔日(初一)相逢。冬至逢朔日,其前后节气的中气必将逢望月和朔月。靖康丙午元年小雪为十一月初一(即朔月),小寒为闰十一月十五日(望月)。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历法现象,有时上百年才遇到一次。
有研究者指出,靖康两年,岁次丙午丁未,丙丁属火,又在午位。午为烽堠,烽堠乃戎马兵火之处所也。火在南方,五行中唯有水火不宜过旺,旺必有灾,这就是五行生克中所谓红羊劫的基本要素。靖康之乱恰好发生在靖康元年,由于金国的入侵导致北宋的覆灭。
早在靖康年间,就有人发现丙午年皇历编排存在缺陷。北宋丁特起在《孤臣泣血录·拾遗》中记载:去年(指靖康元年)十一月立冬,术者王浚明谓国家大忌。丙午年冬十月一日,于此借春致祭打牛,一如立春,朝廷从之,闻者或以为笑,“天时岂可借也!”城陷,竟以冬月,理或近似。金人亦行夏时,去岁天会四年闰八月,而中国闰十一月,天时一也,蕃汉虽不同,五岁再闰,差殊如此,岂历数有工拙疏密耶?
靖康元年冬天,汴京地区气候的最大特点是雪大奇寒。
《宋史》卷六十二记载: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时,阴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堕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孤臣泣血录·拾遗》记载:“自丙午(指1126年)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人到阙。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大雪,金人陷京师。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是夜大火,烧开宝、天宁寺及居民五百馀家。丁未(指1127年)年正月二十五日,极寒,气候与陷城日正相若。”
《推背图》第二十一象也预示靖康之乱。谶曰:“空厥宫中,雪深七尺。吁嗟元‘首首’,南辕北辙。”靖康元年冬天汴京雪大,雪深七尺(一说为三尺)不是夸张,而是实情。
《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之所以姓薛,意在影射靖康年间的大雪。“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脂砚斋在“雪”字后面加注:“隐薛字”。“大雪”典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后的下一个中气就是冬至。“丰年”典出《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丰年好大雪”与俗语“瑞雪兆丰年”同义。为什么丰年还导致“珍珠如土金如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发生了靖康之乱。
小说第十回至十三回主要隐写靖康之乱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虽没有直接写大雪,却也透露当时天气极为寒冷。第十一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就发生在靖康元年冬至之后,“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贾瑞)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靖康元年冬天雪大、雪多、雪深,寒冷的天气给汴京军民进行城市保卫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攻破京师。城破后,徽宗、钦宗已无力回天,只能加紧乞和,束手待毙。靖康二年二月初六,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太宗废为庶人。随后,二人及皇室三千余人被金兵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