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吧 关注:153,448贴子:1,405,035
  • 10回复贴,共1

汲汲顾影,唯恐不足——谈金庸 先生晚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题记:
      金庸晚年作为,多出于:【一】求名。【二】逐利。【三】民族主义。
      其中,一高于二。
      而三,绝不比一二更次要。
      说的只是我的一点感觉。
      纯属臆测,绝无凭据。
  

  
     查良镛先生,在他的早年与壮年,于小说创作、时政评论诸领域,皆曾坚守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立场,时时处处,可见天才的闪光。越到老来,金庸身上的庸人气息越发浓重,甚至令人有些不敢相认:这个老人,即是当年查良镛?
    “日暮而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查先生晚年,还谈不上‘倒行逆施’,有些颠三倒四倒是真的。最新事例,便是他的厕身‘中国作协’。
     查先生,老了。
     老人,有老人的胡闹。
    “不甘寂寞,趋时投机,自忘其丑,此甚足使人见之摇头叹息者也。……若更勉强向世味上浓一番,恐添一层罪过。……(老人)名位既尊,患得患失,遇有新兴势力意见,不问新旧左右,辄靡然从之,此病正在私欲深,世味浓,贪恋前途之故也……盖老不安分重在投机趋时……如三上弃自由主义而投入法西斯的潮流,即其一例,以思想论虽似转旧,其行为则是趋新也。”(周作人《老人的胡闹》)
      知堂此篇,指桑骂槐,说的是日本七十一岁的老学者山上参次,真意却在讥嘲老哥鲁迅。
      此文此意,又未见得完全不适用于晚年金庸。1999年的金庸,于西子湖畔,发出了‘新闻记者要向军队学习’的光辉号召,已经很有“弃自由主义而投入法西斯潮流”的味道了。
      八十老翁何所求?金庸偌大年纪,仍是汲汲营营,不知贪图甚么?
     “‘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得’的范围也是颇大,名、利都在内。”(仍见知堂《老人的胡闹》)
     二百年前,金山寺,乾隆老儿遥望长江之上风帆点点,为之迷惑:“江中有船几许?”金山寺方丈答:“不过两船而已,一船为名,一船为利”
  

  
     时至今日,金庸的‘为利’甚至‘唯利’,已是尽人皆知。
     但我从不认为金庸做事是将‘利’字放在第一位。
     虽然在1991年的香港富豪排行榜中,金庸仅列第6丨防和谐丨4位,比他有钱的人多的是,但金庸所缺,分明不是‘利’。
      而是‘名’——尽管金庸久已名满天下,而为华夏(非仅香江)其他任何富翁所不及。
  

  
     1923年,向恺然先生以‘平江不肖生’之名,发表《江湖奇侠传》于《红杂志》,万众争读,红极一时。其后,根据此书拍摄的电影《火烧红莲寺》一拍、再拍……而十八拍。红,红,红……而大红!
     可以说:现代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皆始自平江不肖生。
     平江不肖生,无名吗?
     在获得巨大的俗世声名的同时,当日的所谓的文化界学术界,却对不肖生及他的小说视而不见,好像只有沈从文论及《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才认真评论过他这位湖南老乡。
     二丨防和谐丨十年后,平江不肖生的名声,即已衰歇。到了金庸开始创作武侠小说的时候,还在读《江湖奇侠传》的人,少之又少。



1楼2010-06-14 03:28回复

          冯其庸先生预言“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构思宏大、情节奇妙、语言优美、形象典型,……可与古典文化名著并驾齐驱。” 这种说法,金庸信吗?
          大有益于己,为何不信?
          太出意外,又岂能全信?
          

      
            查先生早年,多经患难,可能因此而将钱看得格外贵重。至于有论者将‘逐利’视为金庸做事之第一甚至唯一动机,此论,鄙人断乎不敢苟同。
           多年来,金庸捐出超过4000万财产,以他的身家论,不算特多,也不好说太少罢?
           我从不认为金庸将‘利’字放在第一位,荦荦大者,以两事为据。两事,皆与《明报》相关。
           1966年1月,金庸创办《明报月刊》。当时的中国,在文化上已经彻底没落沉沦,几乎成了俄苏文化的殖民地(此谓‘亡天下’),吴宓先生曾记下当时的感受:“……无如今日尊事苏俄教员之甚者。……全国一致,上下争为媚悦,无敢自觉其为中国人者。……按今日之中国语文,已为俄文所同化,改变殊多。……又如伟大、英明、争取、致敬、模范、水平等字,悉直译取苏俄习用之词汇。故今日者,其但社稷不存,中国之文字乃真亡矣。”
             人们对金庸的国学水准的估量不尽相同,谈到金庸对中国古典文化所葆有的那份温情与热爱,相信不会有太多人质疑。   “中国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着的血,永远分不开的”,风雨如磐中,查先生创办《明月》,为了“保藏这些中国文化中值得宝爱的东西”,此中所体现的‘民族主义’情感,是可敬而可悲悯的。
          《明报月刊》被查先生定位为“推广知识与文化交流的非营利刊物”。《明月》盈利,投入《明月》。《明月》亏蚀,《明报》垫补。而《明报月刊》编辑部的房租水电等项费用,也全部由《明报》承担。这样不想赚钱也不能赚钱的刊物,怕不是很多文化商人肯办罢?
         ‘时间就是金钱’,查先生的时间,可能比你我的时间,更值一点钱。而当《明月》初创、胡菊人先生还没有接手主编之前的一年多,查先生为这份刊物投入太多时间精力。
          到了今日,这个人,居然被想像成了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是否稍失公道?
          《明报》企业的好名声,主要得自金庸的《明报》社评,以及《明报月刊》这份海外数一数二的高品质的学术刊物。
       ‘自古文人皆好名’,这话,是金庸说的。创办《明月》,除了出于一份民族主义情感之外,自不乏求名之用心。如确,那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只要不损伤他人利益、不欺世盗名、不过分哗众取宠,即为大好。
         我甚至认为:某种程度上,正是几千年中才智之士们对于名声的渴望,推动着人类浩荡前行。           
      

      
    《金庸,一捆矛盾》,我说:“古来文人就没有不矛盾的,但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如此繁杂而剧烈的矛盾冲突如金庸者,仍属罕见,一旦从金庸身上发现某一性格特征和思想倾向,我们立刻可以找到与此正相反的性格、思想也正存在于此人身上,且难分轩轾。”
    这里,再试举一端。
    金庸大方吗?金庸小气吗?
    金庸,既大方,又小气。
    吝啬的要死,慷慨的要命。   
    


    3楼2010-06-14 03:28
    回复

         这种论调,根本不值一驳,金庸居然不辞劳苦,列出一连串的好的浙江作家、香港作家的名单,累不累啊?
      当年傅青主有数语说得甚妙,“讲学者群攻(王)阳明,……而阳明之徒不理为高也,真足憋杀攻者。”对于王朔的攻击,金庸的反应,自当以‘不理为高’,如此,真足憋杀王朔。
      金庸,太在意了。长久以来‘沦落’在华夏文化的边陲,自卑感是有一些的。
      金庸的另一‘命门’,更令金庸感到自卑的,是他在文学上的‘通俗’出身。
      虽然王朔也曾被看作‘通俗’,好在后来基本上是‘扶正’了,这才有底气反戈一击,直斥金庸为‘四大俗’之一。
      如将金庸小说置于《红楼》群芳谱,更像哪位?
      探春。
      “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才自精明志自高”。
      只可惜出身不正,乃是‘庶出’。
      一干‘纯文学作家’,无论多么的不长进、没出息,好歹人家是大老婆生的,‘我自一口真气足’!
         
      十二
        
      这些年,金庸飞来飞去,掺乎各方举办的各种‘活动’,每到一地,例必题词,多为题写对联。坦白说,那些联语,拟的并不够好——写对联,本非金庸所长。
      几年前,看过某次活动的一位‘主办方’成员的文章,说是在金庸到来之前,他们已经拟好了对联,金庸只管写字就好,哪知金庸竟不领情,自管现拟现写,引得这位先生大为不满,文章结尾悻悻然并且幸灾乐祸地说:“他金庸自己拟的对联,也不好!”     看了这篇宏文,令我作呕不止三日,到今天也还有恶心的感觉残留。
      有些人,如这位先生,价值系统紊乱,竟将狗腿子拟稿大人物挥毫这种反常现象视作当然,在他们眼里,正常的,反成变态。
      只可用自己的笔,写下阿猫阿狗代他拟就的句子,对于一个文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侮辱?
      子曰:“唯名与器,不可假人。”真要丢人,也只可丢自己的人,如何将别人的狗屁对联算到自己名下?
      话说回来,金庸何必丢人?这样的主办方的这样的体贴的态度,何苦再给他们写什么劳什子的对联?
      李怀宇曾对许倬云讲说:“今天的金庸最常想的一个问题可能是:不朽。”许先生的回答,甚为明快,“金庸的小说是划时代了,可以不朽。”(李怀宇撰写《许倬云谈话录》192页)
      如果金庸本人有许先生这样的确信,许多事(如:回应王朔),他应该不会做的,做了,也不致那样拙劣。    
      许倬云的‘不朽’论,别人不好说,王朔是一定不会赞成的。呵呵。
      万里长城,无非是“把砖头码的长了些”,王朔的这一观点,我倒双手赞成。看八达岭长城,丝毫感觉不到有啥子‘雄伟’,只有登上城墙,看墙砖上那些重迭凌乱的字迹,才让我深感震动:心中念中渴望不朽的,竟不限于一小撮人!
        
      十三
        
      一个人的学术或文学成就,与他的品德,不成正比。
      读完保罗·约翰逊 《所谓知识分子》,看看卢梭、卡尔·马克思、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这些个世界顶尖的知识分子的私德如何,回头再看金庸,您会发现一位天使。
      罗素,是金庸最佩服的四位近世历史学家之一,那就先看看此公德行,“把他的一笔笔收入都记载在一个小本子上,放在贴身口袋里,心绪不佳时就掏出来仔细翻阅,称之为最有益的消遣。”金庸还没‘财迷’到这份上罢?
      “以坦率诚实自命的罗素,不顾他的高龄(八十了),仍在追逐他遇到的每一个穿裙子的人”金庸不至于‘得瑟’到这种程度罢?
      乔治·奥威尔认为:“一个作家的文学上的个性同他的个人性格没有什么关系。”
      奥威尔讲的,是狄更斯。“很可能,狄更斯在私人生活中的确是罗伯茨把他说成的那样一个麻木不仁的以自我为中心者,但是在他已出版的作品中,却隐含着一种与这完全不同的个性。”
      


      6楼2010-06-14 03:28
      回复


        9楼2010-06-14 09:27
        回复


          IP属地:湖北10楼2010-06-14 12:02
          回复
            求名也没错


            IP属地:北京11楼2010-06-17 08:05
            回复
              • 114.138.19.*
              仔细看过了。还有一些不明之处,但我觉得有的地方有道理


              12楼2010-07-21 21:23
              回复
                • 211.138.199.*
                所以金老会把笑傲一块钱卖给中央了。。。


                13楼2010-07-21 23:30
                回复
                  已阅。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1-04-23 23:54
                  回复
                    老贴新读,刘兄论断丝丝入扣。小弟虽十分喜爱金老之作,却对金老之为人知之甚少,想来“唯利”之人又怎么会写得出如此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1-04-24 00:46
                    回复
                      吧中有才华的甚多


                      16楼2011-04-24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