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08日 09:20 来源:长沙晚报
晚清重臣曾国藩及夫人葬于岳麓区坪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曾国藩的长子、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墓日前在望城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发现,虽然墓葬已遭破坏,但墓葬的发现对于人们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以及晚清时期湖湘历史文化、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现状:红漆棺材板50多年不腐
曾纪泽墓是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的。该墓位于望城县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是一处遵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清代墓葬。墓坐东朝西,呈半环形布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冢、墓围、墓碑、拜台、石阙、神道、石像生组群、墓庐、龟背石石碑等构成,规模宏大。其中墓冢为糯米混瓷浇筑,其余建筑均为花岗石材质。
1958年,当地修建牌楼坝水库,尽取墓地花岗石构件作为筑坝材料,墓葬受到严重损坏并遭盗掘。现墓葬整体布局痕迹尚存,自然风貌保持较好。记者见到了还保存的墓庐屋匾额两块、龟背石碑一座。在墓葬旁,用手拂开地上的腐叶,立即见到红漆棺盖板一块,虽然暴露在外日晒雨淋,但仍鲜亮如新。在旁边不远处,文物部门负责人又发现了墓志盒构件两块,上面带阴刻铭文,上书:“宫保曾惠敏公圹志”字样。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凭着这个可以断定这是曾纪泽墓,因为,根据史书记载,曾纪泽死后葬于长沙,谥惠敏。
文物故事:自学英语成外交家
曾纪泽从小勤奋好学,除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外,对于欧洲近代科学文化也热心探究。1872年曾国藩去世,33岁的曾纪泽在家为父守墓,靠着一部英文字典和一本英汉对照的《圣经》,开始自学英文,后来达到了能用英语交谈,用英文写诗的程度。1878年,曾纪泽出使英、法,由此走入外交生涯。
据当地村民反映,与曾纪泽墓相离不远处另有两处墓葬,其一是对面山上的曾纪泽夫人刘氏墓,另外的传说是曾纪泽小妾的墓(文物部门没有考证)。刘氏墓毁于1958年当地修水库。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一位名为廖文伟的收藏家撰文说,他曾于1997年10月底在清水塘古玩市场无意间收到刘氏墓的墓志铭。廖文伟撰文说:“曾纪泽18岁与父亲挚友贺长龄之女完婚,不料翌年贺氏夫人难产去世,21岁娶刘蓉之女……所幸我收藏到刘氏瓷刻墓志,取得了研究刘氏生平的第一手史料,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他说,但遗憾的是此青花墓志铭仅存两块四面,錾刻700余字。
曾纪泽墓的墓志铭仅存一空盒,墓志铭已不知去向。当地村民说,“1958年修水库时,村民拆墓石修水库,拆出了墓志铭,是一块青花瓷。”文物专家说,以此描述与廖文伟收藏的刘氏的墓志铭对比,正好符合。目前市文物部门正在查找曾纪泽墓志铭的下落。
文物价值:为研究湖湘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据长沙市文物专家介绍,曾纪泽(1839—1890)为清末著名湘军统帅曾国藩长子,晚清最重要的外交家和经世致用学者。他促成《中俄伊犁条约》改签,收回伊犁地区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白银200多万两;帮办海军事务,向英国订购大批军舰,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清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京师户部任内,终年51岁。遗骨葬长沙,谥惠敏,有《曾惠敏公遗集》行世。该墓葬对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研究晚清湖湘历史,以及晚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隐忧:毁坏严重
1958年,当地修建牌楼坝水库,尽取墓地花岗石构件作为筑坝材料,曾纪泽墓葬受到严重损坏并遭盗掘。市文物局已着手对墓葬散落的建筑构件进行收集整理,并征集相关文物,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同时,文物专家建议将曾纪泽墓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纳入当地乡镇建设规划,尽快启动曾纪泽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按原貌修复曾纪泽墓。
据悉,曾纪泽墓有望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田芳 通讯员 吴文峰 师磊)
晚清重臣曾国藩及夫人葬于岳麓区坪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曾国藩的长子、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墓日前在望城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发现,虽然墓葬已遭破坏,但墓葬的发现对于人们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以及晚清时期湖湘历史文化、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现状:红漆棺材板50多年不腐
曾纪泽墓是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的。该墓位于望城县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是一处遵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清代墓葬。墓坐东朝西,呈半环形布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冢、墓围、墓碑、拜台、石阙、神道、石像生组群、墓庐、龟背石石碑等构成,规模宏大。其中墓冢为糯米混瓷浇筑,其余建筑均为花岗石材质。
1958年,当地修建牌楼坝水库,尽取墓地花岗石构件作为筑坝材料,墓葬受到严重损坏并遭盗掘。现墓葬整体布局痕迹尚存,自然风貌保持较好。记者见到了还保存的墓庐屋匾额两块、龟背石碑一座。在墓葬旁,用手拂开地上的腐叶,立即见到红漆棺盖板一块,虽然暴露在外日晒雨淋,但仍鲜亮如新。在旁边不远处,文物部门负责人又发现了墓志盒构件两块,上面带阴刻铭文,上书:“宫保曾惠敏公圹志”字样。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凭着这个可以断定这是曾纪泽墓,因为,根据史书记载,曾纪泽死后葬于长沙,谥惠敏。
文物故事:自学英语成外交家
曾纪泽从小勤奋好学,除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外,对于欧洲近代科学文化也热心探究。1872年曾国藩去世,33岁的曾纪泽在家为父守墓,靠着一部英文字典和一本英汉对照的《圣经》,开始自学英文,后来达到了能用英语交谈,用英文写诗的程度。1878年,曾纪泽出使英、法,由此走入外交生涯。
据当地村民反映,与曾纪泽墓相离不远处另有两处墓葬,其一是对面山上的曾纪泽夫人刘氏墓,另外的传说是曾纪泽小妾的墓(文物部门没有考证)。刘氏墓毁于1958年当地修水库。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一位名为廖文伟的收藏家撰文说,他曾于1997年10月底在清水塘古玩市场无意间收到刘氏墓的墓志铭。廖文伟撰文说:“曾纪泽18岁与父亲挚友贺长龄之女完婚,不料翌年贺氏夫人难产去世,21岁娶刘蓉之女……所幸我收藏到刘氏瓷刻墓志,取得了研究刘氏生平的第一手史料,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他说,但遗憾的是此青花墓志铭仅存两块四面,錾刻700余字。
曾纪泽墓的墓志铭仅存一空盒,墓志铭已不知去向。当地村民说,“1958年修水库时,村民拆墓石修水库,拆出了墓志铭,是一块青花瓷。”文物专家说,以此描述与廖文伟收藏的刘氏的墓志铭对比,正好符合。目前市文物部门正在查找曾纪泽墓志铭的下落。
文物价值:为研究湖湘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据长沙市文物专家介绍,曾纪泽(1839—1890)为清末著名湘军统帅曾国藩长子,晚清最重要的外交家和经世致用学者。他促成《中俄伊犁条约》改签,收回伊犁地区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白银200多万两;帮办海军事务,向英国订购大批军舰,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清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京师户部任内,终年51岁。遗骨葬长沙,谥惠敏,有《曾惠敏公遗集》行世。该墓葬对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研究晚清湖湘历史,以及晚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隐忧:毁坏严重
1958年,当地修建牌楼坝水库,尽取墓地花岗石构件作为筑坝材料,曾纪泽墓葬受到严重损坏并遭盗掘。市文物局已着手对墓葬散落的建筑构件进行收集整理,并征集相关文物,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同时,文物专家建议将曾纪泽墓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纳入当地乡镇建设规划,尽快启动曾纪泽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按原貌修复曾纪泽墓。
据悉,曾纪泽墓有望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田芳 通讯员 吴文峰 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