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157贴子:510,124
  • 7回复贴,共1

古人的“开学典礼”堪比婚礼,假期居然比现在还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咱们中国娃的开学苦恼早已沉淀了4000年。
古代学生上学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孩子几岁能入学?新生入学有开学典礼吗?挂科了能补考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古代开学那些事儿。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9-02 11:17回复
    古代学制:夏商时期,已有官办学校
    所谓“学制”即学校的教育制度,涉及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修业年限等各个方面。夏商时期,古人已设立有官办学校,称为序或庠;西周时期,学校的建制已经较为完善。
    据《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也就是说,每年入学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专心和亲近同学,五年考察是否博学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是否有独立见解和择友能力。若这些都达到了,就是“小成”,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如果到九年的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坚强独立而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意味着学业已经达到了成熟水平。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立太学,可谓是中国古代学制的一次进步。太学并无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十分严格,西汉时,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相当于今天的抽签问答。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通过者授予官职,否则留下继续学习。隋唐时期的官学开始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律学招收学生的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六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将受到处罚;岁考内容为一年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及格则取得科举资格,否则勒令退学。
    到了北宋时期,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将生员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生员必须依照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晋升。此后,元代又将学生分为“三等六斋”,通过考核积分逐级升斋。明代沿用了元代的积分制,入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必须先入低级班;一年半以后,学业通过者升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高级班,而后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八分为及格,遂可以待补为官。清代,积分制变得有名无实,毕业时间全凭年限来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9-02 11:19
    回复
      何时开学? 农闲时间搞教育
      现代统一的都是“秋季入学”,但古代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各个朝代并不一样,也与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
      在汉代,这三个入学时间很流行。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从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
      三种开学时间,以“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
      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小学较为普遍的选择,但具体时间与汉代有所不同,农历十月份开学。宋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9-02 11:21
      回复
        多大入学?
        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流行大龄入学
        现代一般规定孩子六七岁入学,有些妈妈为了能让孩子提前一年上学,甚至选择剖腹产,在古代孩子上学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对入学年龄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只要在8至15岁之间,都可读小学。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相对来说,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至2岁,即6岁、7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他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所谓“圣童”即现代所说的神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9-02 11:22
        回复
          有“开学典礼”吗?
          有!重要性堪比婚礼
          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09-02 11:23
          回复
            都学啥?
            数学、音乐等被认为是副课
            现今的小学生学的是拼音、数学、汉字等基础知识,那么古时候的小学生都学些什么呢?
            古代的教育是非常重文轻理的,数学、音乐等被认为是副课。作为启蒙教育,古代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识字、作文。当时的识字教材一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简称“三百千千”。
            掌握一定的汉字后,开始学习一些经、史、历、算的知识,还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冠、婚、丧、祭等礼仪知识。
            到了明清时期,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课表”,如明代魏校在担任广东提学副使期间,设置了一份课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习射、习乐歌咏”等内容。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9-02 11:25
            回复
              怎么考试?
              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
              古代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急就章》、《千字文》都曾是小学课本。每学期的课程和教学进度,依学生的年龄和入学的早晚而定。
              据《宋会要·崇儒》,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俗话说“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这情况。如在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多种。
              具体考试日期,各个朝代、乃至各个学校都不同。
              如元代的上元县(今天南京市内)便对小学考试时间作出具体规定。据《庙学典礼·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上元小学的考试日期,固定安排在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而且,考试相当严格,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学家沈鲤称,“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但不同的教育家,对考试的要求并不相同。儒学家刘宗周便主张,“三六九会课,以二题为率”。
              到清代,小学考试更形成了制度,依讲课和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公课、月课一月考一次,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考四次。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等等。如果重要考试考砸了,还允许“补试”。
              古代考试成绩评定方式较丰富,有“十分制”、“打钩制”、“评语制”等,但无现代流行的“百分制”。以“打钩制”来说,优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9-02 11:26
              回复
                咋放假?
                假期比现在少的多
                不同于现在的学生,除了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古代学生的假期要少的多。古代小学有的是平时休假,有的则是集中到年末一次性休完,中间除非有紧急情况才能请假,否则都视为旷课。
                如明代的小学,每个月只有谒圣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个学校根据自身要求会有不同的上学时间和放假规定。比如清代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5:00—7:00点到校,17:00—19:00点回家。每年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结束。所有的休假时间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有的学校则规定每天7:00—9:00点入学,15:00—17:00点回家,另外每个月仿照古人休沐之意,放假3天,其他时间不得擅自离校。还有学校规定,每日日出上学,日落放学,9:00—11:00点吃饭,每年端午、中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各放假一天。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9-02 1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