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ongshee吧 关注:5贴子:150
  • 1回复贴,共1

【历史】中国古代襦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部分:概述    
襦裙: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宋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第二部分:分类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第三部分:形制
    
襦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区别在于是否夹里。明制袄裙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明代多见琵琶袖。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宫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第四部分:历史
    
汉代
上装窄袖右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因为汉代流行深衣,穿这种服式的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
魏晋南北朝
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上襦多用对襟,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外束丝带;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隋唐五代
上衣为短襦或称半臂,它与披肩构成当时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
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衣著又转向阔大拖沓。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这时上襦的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此时裙色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



1楼2010-06-23 14:18回复

    宋代
    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之美的影响下,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
    此时的上襦多为大襟半臂,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
    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元代
    襦裙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受蒙古族影响,色彩也比较灰暗
    明代
    明代盛行袄裙,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领中腰襦裙逐渐消逝。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内加穿膝裤。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明代是否存有襦裙在学术上仍有争议,因为至今没有实物证据,明人所绘仕女图为宋式,绘制前朝这是历代仕女图的一大特色,不可作为凭证。
    第五部分:穿着礼仪
        
    襦裙可以单襦穿着,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外衣可以选择半臂、褙子、比甲等,裙外可加帏裳;还用加披帛、宫绦装饰等;襦裙是汉服中的常服,适合平日穿着,在古代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第六部分:制作方式
        
    下裙的裁剪
    可用片幅拼接,即梯形片布的拼合;可用打褶;或将以上两者结合,从出土实物看,打褶或片幅加打褶的较多。
    下裙的腰围
    一般为穿着者的1.5-2倍腰围。下裙沿为2倍以上腰围
      
    第七部分:关于襦裙的辨证
        
    并非所有上衣下裙的套装都可成为襦裙,襦裙是汉服中的一种,不可将所有上下裙装都称为襦裙。
    汉服在清初在“剃发易服”中被强制扼杀,所以清代服装不可称作为汉服,清朝的旗服褂裙也不是襦裙。
    韩服(朝鲜服)的女装也分为上襦下裙。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韩服的式样源自于明代女子的襦裙,但是在清以后,汉服在中国绝迹,朝鲜族便在明代襦裙的基础上自行发展,在细节上已经走样,所以也不可将韩服女装称作襦裙
    襦裙和曲裾
    襦裙和曲裾分属于汉服的两个不同类别,曲裾属于深衣制。所谓深衣,即上下分裁,再上下缝合。而襦裙并不将襦和裙缝合,所以两者不可等同。襦裙的下裙也无类似曲裾的绕襟式样。
    襦裙和衫裙
    另有一种上衣下裳的套裙,即衫裙,约流行于魏晋时期。和襦裙的区别:襦裙是上襦在下裳里面,而衫裙为对襟,上衣较长,在下裳外面,并用腰带束之.
    襦裙和袄裙
    袄裙约起源于明初,为交领要是,至腋下束带,上衣较长,也在下裳外,但不用腰带束之,两边开衩,有中缝,配以百褶裙或马面褶裙
    


    2楼2010-06-23 14:18
    回复